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该举动源于两个起因:一是为纪念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克斯内斯等一批大戏剧家、文学家的生卒日;二是为推动人类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这是一个令人砰然心动的日子,从此读书人有了自己的节日。每年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举办有意义的读书活动,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盛筵。
读书的意义,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都有精辟的阐述。
读书,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爱迪生说:“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世代相传的珍贵遗产。”笛卡尔认为:“阅读优秀书籍,就是和最杰出的人们进行交流。”雨果告诉人们:“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在孟德斯鸠看来:“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可以穿越时空迷雾,汲取傲骨精华,荡涤思想尘埃,注入精神甘露,丰盈智慧人生。亲近书籍,就是走进圣贤、触摸伟人的不朽灵魂,就能沾得灵气;直面经典,就是与先贤、圣人的思想交游,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不读书,思想就会僵化,智慧就会枯竭。
读书,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养料。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他谈及个人爱好时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3年5月,在瑞士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观爱因斯坦博物馆时,一位瑞士大学生向总理询问:“你作为中国总理是否还有时间读书?”李克强总理笑着回答:“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如果不读书,就难以有思想火花闪烁,也难以了解人类文明进程。”2009年4月23日,在第14个“世界读书日”,温家宝同志专程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读者交流读书心得,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多读书”的倡议,以此推动全民读书活动。
一个不读书的国家,是精神颓废的国家;一个不学习的民族,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民族。随着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的营养,让读书成为高尔基所希望的景象——“图书像面包、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成为人们容易得到的必需生活品”。90年代末,时任上海市长的徐匡迪率先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学习化城市”。2001年,北京市将读书学习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学习型城市”。政府的积极倡导,为营造书香社会、创造群体读书氛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教师担当着创造知识、培育智慧的重要角色。只有我们孜孜不倦、始终不渝地坚持读书,在汲取精神营养的过程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将智慧的营养带入课堂,创造性地传承人类文明。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冲击,人们读书的习惯正在淡化。“重拾阅读精神”,“培育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励志方式、富脑方式、启慧方式、娱乐方式、生活方式,读书才能成为校园的时尚、生命的动力。我们只有身体力行地坚持读书,才能影响和感召朝夕相处的孩子,以其环境浸染培养学生的读书热情和习惯,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的学习风气。
我们教师怎样多读书?一是读研结合。读书不一定非要一本一本地系统去读,因为有些教育理论的书既抽象又枯燥,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读起来很费力气。况且有时书的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相脱离,这就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如果结合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则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就对一本书较为深刻和系统地去研读;另一种是把书作为资料备查,研究问题需要这本书的内容就去读,当然这时也不一定全读,涉及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二是读思结合。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师读书最忌“挖筐里就是菜”的盲目吸收,读书一定要思考。在读书中要采取两种态度:其一,很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营养,一面阅读,一面思索,用自己的见解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用自己的理论观点消化别人的言论,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认识;其二,在读书中注意鉴别,对于学术著作和各种报刊杂志的思想、观点、经验、方法等,不能不加任何选择地全部相信,更不能机械模仿、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读书运用要活,要鉴别,要选择,要有自己的思考。三是读积结合。求知如采金,积学似储宝,学习中积累资料是十分重要的。积累的方法有买书和订刊物、摘录、剪辑、复印、记载。四是读用结合。“干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即把学习和研究的理论、经验、方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再去读书查阅资料学习理论,让学习、研究和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是运用教育理论的最好方法。读书应用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直接用在备课、上课上。其二,用在课题研究上,定向选读。其三,在研究课题过程中随时随地向书本和互联网请教。其四,在写作中应用图书和网上资料。其五,读写结合。写作是种中介,写作是一个平台,写促使读书与思考、读书与实践、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写又是记录读书和研究成果的最好方式。名师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都是重视写作的。写什么呢?可以写读书笔记、教学随笔、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小结、博客、论文、专著等。
论文作者:孟祥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自己的论文; 工作论文; 智慧论文; 思想论文; 书籍论文; 方式论文; 养料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