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_古希腊哲学论文

论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_古希腊哲学论文

论古希腊哲学中的人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希腊论文,人学论文,哲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任何形态的哲学和哲学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人本身提出自己的看法。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西方的智慧》一书开头就提出:哲学要解决四大任务或问题,即本体论、历史观、人学、伦理学。古希腊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当时的哲学家们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来表达他们要探讨人本身的愿望,从而使当时的哲学中具有了丰富的人学思想。瑞士著名古希腊罗马文化研究学者安·邦纳曾评价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①尽管当时的人学思想是朴素的、粗糙的,但它是人类人学发展史的重要开端,为后人的人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研究古希腊人学思想对我们了解人学史发展脉络,总结前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树立科学的人学观是有一定意义的。

古希腊哲学人学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三个阶段。古希腊哲学的早期主要是自然哲学,人们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开始哲学思考,用自然的物质原因来说明万事万物。在自然哲学发展的同时,也有了早期哲学家们关于人本身的朴素的、初步的认识,这是古希腊人学的第一个阶段,即早期阶段。古希腊第一个哲学派别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分别提出“水”“无限者”“气”是万物的本原,他们也就十分自然地把人本身看作是自然的一个对象,并按照他们说明世界的同样方式来探讨人本身的问题了。这时他们把人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物质性的自然原因,对人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把人看作独立于自然物的独立主体的水平,这是他们认识人本身的最初尝试。

这一阶段主要以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为代表,对人的起源和人的本性作了初步的猜测,把人看作自然的产物。如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人是由鱼变来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思想和智慧;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灵魂是永恒不朽的,肉体是灵魂暂居的场所。他们为此提出了灵魂净化的学说,表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这给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以很大的启迪。

随着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经济发展到最繁荣阶段并开始进入危机的时期,古希腊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自然哲学进入到人学的阶段。这时,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把目光集中到人本身,把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自然界转移到对社会和人的认识上来。这是古希腊哲学中人学思想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为代表。首先写下人学开端篇的是著名智者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②的名言,把人摆在宇宙中心的地位。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具有朴素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命题是古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哲学”的关键性一步。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人物,也是古希腊人学的真正开创者。他要求人们把认识活动从外在对象转向人自身,从客体转向主体,从外在自然转向人类社会。苏氏一反从前的哲学家们仅仅用物质性的原因来解释人及其行为,也不同意智者派哲学家把“人”只是理解为感性的个别存在物,而强调要认识存在于人本身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即理性精神,认为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认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苏格拉底虽然没有解决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但他把人的问题从哲学中突出出来了,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

这一时期,以德谟克利特为首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者们则从他们的唯物主义原子论世界观出发,把人解释为由一种最细致、最圆滑、最灵敏的原子组成,并且提出了人性的社会性,认为人的品性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受具有这种品性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与德谟克利特等人不同,理念论者柏拉图承继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社会和认识领域研究人,提出了人的灵魂结构说,认为人的灵魂由情欲、意志和理性三个部分构成。并且提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灵魂从肉体的“坟墓”中解脱出来,认识最高的理念--善。以柏拉图为代表(包括斯多葛派)的一些哲学家从人的意识活动出发,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洞察人的特性,把人的本性归结为理性,认为人应当按其本性即理性而生活。

亚里士多德总结其前人的成果,把古希腊人学思想推向最高峰,是古希腊哲学中人学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他综合古希腊哲学的人学思想成果,力图把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统一起来,完整地全面地理解人。他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状况,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和“人的本性是求知”的著名论断,把“人”看作社会性的人和理性的人。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人学思想体系存在矛盾,同时由于他过分强调普遍,轻视个体而抹杀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代表了古希腊人学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现在,我们对古希腊人学思想分作几个问题加以评述。

(一)关于人的起源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中很多人对人的起源作了初步猜测,当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时,他就已经自然地把人的产生的根源也当作了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提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的元素里产生的,最初在水中生活,后来才移到陆地上,“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实际上是从鱼产生的。人在最初时候很象鱼。”③阿那克西米尼则用“气”来综合他的前辈们的学说,认为人起源于气,他说:“我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④而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塞诺芬尼和其后的巴门尼德认为人是从土中和水中产生出来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先驱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这四个根形成的,“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物,生出树木和男人女人……”。⑤他用四种元素按不同的比例解释人体的各个器官,如人的肌肉是由四种等量的元素混合而成的,人的神经是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的,人的骨头是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火混合而成的,等等。并且还用四种元素混合的状况说明人的聪明和愚笨。如人的身体中各种元素均等地混合在一起的人,或者近乎均等地混合在一起的人,以及身体中各种元素的间隔不太远也不太小或大的人,都是最聪明的,反之则是愚蠢的。这种观点发展到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那里,就用原子论说明人的起源,认为人是精致的、圆滑的原子的柔和运动构成的。上述观点从总体上看是幼稚的、朴素的、带有猜测性的,但是他们一个共同的最大优点是从自然界自身探索人的本原,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虽然其具体的解释多半是牵强的,乃至错误的,然而其中也不乏天才的猜测。这些都为以后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方向,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与上述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的起源的哲学家们相反,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在人的起源上持截然不同的见解。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究其根底,人也同万物一样产生于神秘的数。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的目的的。因而神也创造了人,并给人安排了灵魂。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念,认为人是由巨匠即造物主创造出来的。巨匠首先创造了人的理性灵魂,而低级的神创造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然后创造身体。身体的各部分如人脑司理性,人的胸司情感,人的腹部司欲望等等,世上的其他动物植物都是为人供给食品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这种神创世界说如出一辙,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神秘主义的。他们的这一学说对后来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有巨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提出生物阶梯说,认为整个生物界是按灵魂的高低等级形成的阶梯,其中人的灵魂是最高级,位于一切动物植物之上。他认为物种是不变的,人类现在有,以前也有。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人的起源观是受他的目的论世界观所决定的,显然他在这里已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古希腊哲学中的神创论和原始宗教一样,是人类早期对强大自然力的虚幻的反映,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点在总体上是荒谬的,但它把从置于万物之上,突出人的地位则是可取的。

(二)关于人的属性和本质的问题

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是不相同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人的属性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人的本质是人的属性的内在根据。古希腊哲学在说明人的属性和本质问题上按其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用人的自然属性说明人的本质。这在古希腊哲学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原子论唯物主义先驱恩培多克勒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后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在肉体原子和灵魂原子的结合中产生的,德谟克利特明确提出:“人是一个小世界”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良心。斯多葛派认为人就是大宇宙这个神圣的“火焰”中飞出来的一个火花,因此人的本性就是宇宙的普遍本性的一部分,宇宙的本性和人的本性都是理性。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斯多葛派看到人同自然界的共同本质时,也看到了人同自然界的区别--人有理性和良心。不过对于这种区别,他们仍然从人的自然本性上予以说明。

(2)用人的精神属性说明人的本质。这主要表现在古希腊哲学的中期阶段。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毕达哥拉斯提出“人有心灵”,心灵就是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⑦他讲的灵魂就是指人的理性。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灵魂,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可以转世。赫拉克利特认为“思想是人人所共有的”,“人人都秉赋着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⑧他通过阐发“逻各斯”来把人看作一个求取真知、获取智慧的理性存在者。苏格拉底、柏拉图更是极大地发展了人的精神属性学说,他们明确标榜自己的哲学就是研究人的精神自我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最优越的部分就是神在人之中安排的灵魂,并用灵魂去认识自己,探求真善美。柏拉图也认为人有灵魂,并且提出了人的灵魂结构学说。他们都明确把人的灵魂、理性、精神抬高到人的本质的地位。即使是原子论唯物主义者的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也认为人应按理性行事,顺应理性而生活。所有这些观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集其大成,形成了理论概括。他认为人的灵魂中有被称为心灵的部分--灵魂用来进行认识和思维的那个部分,而“心灵的意思是指灵魂借以思维和判断的东西”,⑨这就是“理性灵魂”。具有“理性灵魂”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点,他明确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求知是人的本性”,强调理性为人类所独有,人生的至高目的就是“操修理性而运用思想。”从此,理性是人的本质的思想被明确确立起来。但是上述哲学家对理性、灵魂的解释是有所不同的,有的用神的创造来解释,有的用自然的天赋来解释,都未曾涉及到理性、思维的社会起源和本质。尽管这样,他们都从各自的哲学路线出发抓住了人同动物的这一本质区别,是应该肯定的。

(3)用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人的本质。古希腊哲学家们天才地猜测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是可以教育的,“本性和教育有某些方面相似:教育很可以改变一个人”,“大部分天性不能干的人,由于练习而变能干。”⑩这说明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而改变的,这里已经接近人性的社会性思想。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思想后来由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人类在本性上,也是一个政治动物”,“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他还强调社会教育和人的实践活动对形成人的德性的重要作用,他说:“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践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11)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点接触到了人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提出了人的本性是社会性、政治性。这些思想无疑是十分精辟的和天才的,但我们也不难看到,亚里士多德还把这说成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合群的性情,没有完全摆脱人性的自发性的影响。

(三)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自从泰勒斯就已初步思考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他曾说过“戒人易”“知己难”这几句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格言。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统一的普遍即“逻各斯”主宰着的,它既统治着自然界,又统治着人类社会生活,既作为必然性驾驭着自然秩序,又作为“命运”支配着人的灵魂、行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必须依据“逻各斯”来处理和调整,必须符合“逻各斯”。这是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天才应用。他承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共同的客观规律;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依据客观规律,服从客观规律,人与人的关系应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这些思想虽然是朴素的猜测,但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光辉的思想。德谟克利特对人与人的关系作了伦理的处理,他认为人在做事时要依照良心而办,“照着良心行事并且能知其所以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坚定而且正直的人”,(12)人与人之间应以友谊相处,互相同情、互相帮助、济贫救难,这样才能促进人们高尚的心灵和道德情操。个人与社会之间应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公民之间应加强团结,反对斗争,强调尊重法律,同时应注意思想道德的培养等等。这些思想是对哲学伦理学的的重要贡献。

柏拉图根据他的灵魂三结构学说把人们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同灵魂的三个部分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相对应。相应于理性的是统治者,它们由金子做成,具有智慧;相应于意志的是保卫者,它们由银子做成,具有勇敢;相应于欲望的是劳动者,它们由铜和铁做成,应该节制。当这三个等级在国家、社会里都有节制,“每个人应当只做一件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的事情”(13)时,国家、社会才算有了“和谐一致”,从而也就是“正义”的理想的国家、社会。柏拉图的上述思想是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对当时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状况的解释,今天看来,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显得很幼稚,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却是对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作出的第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说明。这种思想对维护奴隶制的稳定起了一定作用。

古希腊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取得最高成就。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论断,认为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国家之中,国家高于个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如有机体的部分与有机体整体一样,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发展他的能力,才能实现他自己。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和国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人,就或者是野兽,或者是神。但另一方面,社会与国家的目的又在于培养人使之成为良好的公民,即成为有美德的人,使公民能过有德性和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关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的上述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和天才的。它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然,他作为奴隶主的思想家,是从当时奴隶制的利益出发的,而且他也不可能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其它一切关系,而只能算是他对人们提出的一种伦理要求。但我们不能苛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以生产关系为基础说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开始的。

(四)关于人的生活目的问题

人生目的论在古希腊哲学家的人学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很多哲学家的哲学观本身就是为这一问题作理论论证和铺垫的,他们往往在解释人的本质时就明确指出人生的目的,认为人生目的的达到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泰勒斯就提出过幸福主义的人生目的论思想,他说:“成功最快乐”。在他看来,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事业上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和愉快。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生目的在于过符合“逻各斯”的生活,认识和求到真理。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大多数关于人的事情都是成双的”(14),因而人生的目的在于一种和谐、完善的生活方式。苏格拉底、柏拉图以他们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认为人生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在于认识善的理念。他们同样是把真善美或善的理念放在上帝或造物主那里,使之成为一个形而上的终极物,尘世间的人们应该穷其一生去永恒地追求,但总是永远难以达到,只有神才能伸手可及。不断探求但永远也难以达到真善美的活动过程就是他们所信奉的人的生活目的。柏拉图等人的这种探寻人生目的的方法最后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宗教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后来亚里士多德受其影响但又较重实际,提出了“操修理性而运用思想正是人生至高目的”的比较现实的人生目的论。但在亚氏眼中,这种人生仍然是只有少数“善人”才能实现和达到的人生。

非常明确地思考人生目的的不能不提到德谟克利特等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目的就在于那精致的原子的柔和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宁静和持久的幸福,“对人,最好的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愉快的状态中生活,并且尽可能少受痛苦”(15),对人来说,精神与肉体二者更应注意精神。精神的完善可以弥补躯壳之不足,但如果没有智慧的精神,躯壳再强壮也没有用”。(16)这种思想后来被伊壁鸠鲁进一步发展,明确指出人生目的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寻求快乐和幸福。他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17)那么他所指的快乐是什么呢?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18)。马克思曾在《博士论文》中评价说:伊氏的“快乐就是脱离痛苦”和“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古希腊时期有名的幸福论人生观,它对当时的人们反对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形成不要过分注重物欲,而要注意修身养性的做人处世之道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恩格斯曾说:“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19)。古希腊哲学中的人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这些人学思想是古希腊人探索人类自身的独立本质和精神自由的可贵尝试,也是西方人学理论的滥觞,它们不仅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直接思想源泉,而且成为当今各种人学思潮的最早渊源。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尽管古希腊哲学家们在人的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而古希腊哲学还只是处于哲学的早期阶段,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他们的人学思想从总体上说是避免不了朴素、粗糙的性质的。亚里士多德以后,古希腊哲学趋向衰落,人学思想也呈这一基调,但古希腊人学思想并没有因此而消逝,相反为中世纪以后的西方人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养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于1994年10月31日收到。

注释:

①安·邦纳:《希腊文明》,转引自《当代哲学思潮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③《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页。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页。

⑥《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7页。

⑦《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5-36页。

⑧《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9页。

⑨《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1页。

⑩《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3页。

(1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45页。

(12)《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4页。

(13)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5、116页。

(14)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页。

(15)(18)《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4-115、368页。

(16)转引自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页。

(17)《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8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_古希腊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