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经营到智力经营——当代企业面临的战略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当代论文,资本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经营方式在时代划分上大致有三个阶段:工业社会是产品经营方式;后工业社会转向资本经营方式;预计到了信息社会,将转向以智力经营方式为主。企业经营方式在战略上的历史转移过程,预示着21世纪将出现一个以追求智力价值为目标的智力经营时代。智力的需求与供应,智力生产过程的变革,智力竞争与企业竞争的关系,以及企业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必将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技术贸易揭开了智力经营的帷幕
在这世纪之交,有迹象表明,一场新的经济变革已经开始。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革命,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工人,似乎每个人都感到了它的巨大威力。正如前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所说的:“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非一个新世纪。”这便是智力时代!在未来社会,“智力资源将取代资本资源成为最大财富,企业从追求资本资源的最大效益,转向追求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在经营管理上将由传统的以资本经营为主向以智力经营为主过度与转变。目前,这种趋势已在各个经济活动领域显露峥嵘。
只要注意近来的市场信号,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带给人们这样一条信息:传统的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正在向技术市场转移,技术优势和技术市场成为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一些著名企业从以销售最终产品逐步改变为销售制造产品的技术专利,使传统的经营方式跨越到智力经营方式。比如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实力的计算机公司之一的IBM公司,其产品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近来正在全力兜售它的核心技术,甚至向对手兜售,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出售最好的技术,似乎是在武装对手,但是IBM 公司无意停止出售。因为出售技术不仅使它的工厂充满活力,而且通过世界一流计算机制造商竞争,可以提高它本身的竞争力。最有利的是,据萨洛蒙兄弟公司分析家约翰琼斯估计,IBM公司1994年通过出售技术, 可以增加收入36亿美元,而1992年只增加6亿美元。1994年第二季度,IBM公司出售技术的收入近10亿美元,比上年跃增400%, 或等于整个公司增长率100倍。
技术优势在抢占新兴市场方面也起了决定性作用。例如,迅速发展的亚洲经济需要大量的投资,各发展中国家也想成为基础设施的出口者。因此,为了获得满意的市场份额,就必须采取亚洲各国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转让技术及提供资金,同时谋求长期合资意向,并不断投入更新的技术。新加坡已开始出口电信技术,韩国的公司正在试图出口核电站廖窍。许多欧洲企业为了实行技术当地化,都积极实行技术转让,西门子公司在年度报告中首先提出“积极推进技术转让,为当地经济作贡献。”不久前日本通商产业省的一份白皮书中说,日本的大企业现在开始实行全亚分工的第三个重要阶段,这种战略的主要特点就是:企业把其重要的生产部门迁移到东亚地区,各种子公司的合作导致在这个地区建立一种新的一体化生产体系。日本的这种战略在台湾也可以看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日本企业在迅速增加,与过去不同,日本人把其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台湾,以便作为台湾迅猛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生产厂商的伙伴在那里定居。日本企业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它们利用成本优势,越来越多地从亚洲邻国的技术发展中获得好处,并加强对亚洲邻国的影响,从而扩大其产品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的销路,进而争得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智力生产可能将我们带入一个大企业时代,这有两主要的原因。一是大企业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适合大规模开发研究。同时,大企业可以通过打入新市场或到海外购买较便宜的零部件来减少成本以扩大销售,小企业却不善于这样做。二是智力资源所具有的巨大外溢效应。就象一本书,读的人越多,它的价值也就越大,而决不会出现别人阅读后会减少自己的知识面一样。另外,未来最有前途的产业可能是个人信息处理系统和含智力价值较高的产品,因为人的智力资源大都是通过传播媒介得到充实和发展的。
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生产要素、生产成本发生的变化,并进而影响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原材料的价格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因此,传统的以资本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获取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少,资本生产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已明显不适应当代生产力的发展。而将被以智力资本经营为主的智力生产模式所取代。
二、资本生产与智力生产的过程比较
企业经营的习惯认识与其说是销售,还不如说是生产组织,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在生产与经营尚未明确分离的情况下,主要职能是生产经营,而与资本经营密切相关的投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和联营兼并这三项,目前基本上还属于政府职能。基于此理,我们对生产经营的研究不妨从生产开始,先解剖生产过程的特点:
为了说明智力生产过程,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资本生产过程的特点。
资本生产主要有两大因素构成:资本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资本成本主要是指购买原材料所付出的资金,劳动力成本主要是指为雇工所付的基本生活费用和工资部分的资金。资本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商品中包含为资本价值和劳动力价值,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状况下,资本的投入主要是用在购买原材料的费用上,即资本成本,商品的价格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价值上。资本家就是利用这种价值的转移来大量获取剩余价值的。尔后,资本家又把这部分剩余价值转变为新的资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其经营特点表现为大规模批量生产,对员工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福特的“同期管理”方法到实行计时工资的康脱制、罗文制等,其宗旨都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管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工作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战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突飞猛进发展,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核心已在较短时间内从大规模制造业转移到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上来。同时,全球贸易和投资国际化也加快了这种变革。作为以开发智力资源为主的智力经营方式也日益显出优势,并将最终取代资本经营方式。
组成智力生产的要素不是两种而是三种,即资本、劳动力和智力资源。其中物化资本(物力投资)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为零。同时,由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工资)相对来说占的比例也不大,大部分成本是用在智力开发,亦即新产品的开发上,生产开支则很少。如摩托罗拉公司去年的研究发展投资高达15亿美元,几乎占其营业额的9%。五年来,员工人数从10万人略增为12万人, 每人营业额即以年增长12%的速度增加。
在商品价格中,我们认为仍由资本价值、劳动力价值和智力价值构成,但其比例却相差很大。如计算机某一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研究成功,考贝(生产)下一个软件就简单多了,开支也很少。这时软件的价格主要体现在制造这一软件的专利或某项知识产权等智力价值上。因此智力生产过程就是通过对智力资源的不断投资开发,从而获得更多的智力资本,获得新的智力价值(投资收益),并投入新一轮的智力资本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智力生产与资本生产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其中收益最大的是资本家,工人的劳动是一种被动的劳动,从理论上讲,这种投资的结果只能出现收益递减的情况,不能保持经济的恒定增长。而智力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这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方式,从某种意义来说,资本家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
区别之二为:在资本生产过程中,以物料形式投入的自然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其开发潜力相当有限,即使象水资源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开发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只有智力资源,在智力生产过程中不仅不于耗散,而且以其外溢扩张的方式不断再生,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诸种资源中,智力资源的这种特殊作用必将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三、智力化经营策略分析
企业战略的立足点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智为本,这种战略思想上的转型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而经营策略上的智力化倾向主要表现为:
1、从社会需求变化方面而论,过去我们的目标是丰衣足食, 主要以量的增加为满足;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就要追求“质”的满足,精品、名品成为拥有者身份的象征,质量体现了人格的尊严;再后的发展将是追求个性发展时代,每个人都要求与众不同,要有独立自主的生活和品味。这样以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必然被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从而使效率理论这一经久不衰的战略思想发生动摇,权变理论恰机逢生,“变”成为企业战略的灵魂所在。企业只要尚存一息,就必须象陀螺一样的不停地转动,即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这就是“权变战略”。
2、从技术发展角度而论,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技术条件及其技术进步目标。在工业社会中,目的是实现以蒸气机、输送机及装配线为主的机器文明;到了后工业社会,则是以内燃机、汽车、塑橡胶为主的石油文明;如今已是信息社会,正是以LC,微电子及个人电脑,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信息电子文明。技术轴心的变化必然带来产业的转移,劳动密集性的,资本密集性产业迟早要转向智力密集型的。产品的物化成本将越来越少,而智力成本将越来越多,智力价值的提高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一个企业“死守本业”,就免不了被淘汰。我们已经看到了电视取代电影,煤炭让位石油的事实,怎么不会看到电子取代石油,甚至电子又被其他什么所取代的现象呢!所以,产品周期缩短的加剧正在威胁着企业寿命,迫使企业战略从产品投入决策转向智力投入决策。
3、从管理发展上说,我们已经走过了棍棒管理、饥饿管理、 行为管理的各个时代,现已迈入了文化管理时代。如今的企业已超越以往的任何经济实体,它以无国籍、无边界的模式向世界各地渗透、蔓延、滋生,由一个经济实体转为经济技术文化等混合的综合实体,因而经营对象必然从物质性转向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管理的要义就在于实现智力经营,发挥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组织变革中,直线式的多层结构逐渐变为扁平化矩阵结构,因为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属中央集权,是一种上对下的监督方式,极易陷入上司与属下的关系不良、各部门互动不佳、互相推卸责任的恶性循环中。只有消除这种等级制度,建设快速灵活的机智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为此,ABB公司只设有一层隶属关系。联合利华公司、 通用电器公司和得州仪器公司全都在运用特别行动小组来创建新企业。爱立信公司运用特别行动小组成功地为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开发数字移动电话系统,从而击败了竞争对手。另外如柔性管理、抽屉管理、走动管理、和拢管理、横向型结构模式等管理理论都把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IBM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说过:尊重人、信任人是IBM公司的第一宗旨。他认为只有尊重职工、信任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他们竭尽全力为公司服务,保证公司不断胜利。美国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认为:在光是经济增长还不够的时候,必须注重依靠人,人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发动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企业的一个侧面,未来企业的竞争主要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强有力的智力资源集团,谁将在竞争中获胜。
四、人脑+电脑=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经济不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哪么什么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学家认为是开发人类自身的能力。马克思在论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时,曾指出:“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以发展人类能力为目的领域,就是真正的自由王国。”
人类能力一般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成为统一体。在人类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脑力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并显示出它具有无限的潜力。目前,对大脑的研究,已经大体上弄清它有四大功能:观察与感受;储存与记忆;判断与思维;想象与创造。这些功能既是逐级提升的,又是互相包容的,创造则是人类智力发挥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开发自然、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如我国经济学家所说:物质资源有限,脑力资源无限。据脑科学家研究,大多数人的脑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普通人仅用了5~10%, 即或象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也只用了30%。可以说,无论电脑将来发达到什么程度,人脑始终是主体,电脑是客体,电脑是受人脑控制的。人脑+电脑=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所有的人,脑细胞是差不多的,至于名人的大脑功能上的差异,只是由于不同的学习、培训与训练造成的。所以,脑力开发的关键在教育,只有教育才是发展人类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不光是学校教育,也不光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智力与意志力的综合训练。人们往往把脑力归结为智力,而人类在实践中,则表现为行为能力,即智力与意志力的融合、交互和集约、最终变成创造力作用于社会。事实证明:不少优秀人才的出现不仅决定于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意志力的体现,个性、美德和精神。
据资料反映,人的脑腔有7至15种不同作用的领域, 它们甚至互不相关。这些不同领域有些启动了,开发了,有些纹丝不动,处于封闭状态,这就揭开了一个迷:天才为什么很专一,甚至很呆,而有一些大脑受到损伤和生来大脑不健全的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显示出非常优异的智力。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企业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才工程关键是智力开发,智力开发是智力经营的起点。21世纪的企业战略转移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上决定了智力经营的必然趋势,同时为智力价值的提升开辟了广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