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永和小学 671000
摘 要:造句训练是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一项专门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驶驭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用词造句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句子造得具体生动丰富,有自己的特色,有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造句训练
造句教学是语文训练的传统项目,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都有独特的作用。目前,不少教师不重视造句教学,学生所造句子以不出错为满足,尤其不重视造句的质量。其实造句是作文的基础,造句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造句教学,更不能忽视造句的质量。造句教学的缺失实际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一个方面。针对现状,我就如何提高学生造句质量,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要冲破“模式”
学生造句时,往往离不开“范句”,依样画葫芦,句式一模一样。如有位低年级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用“聪明”口头造句。全班大多数学生都造成“XX是个聪明的孩子”,和书上“丽丽是个聪明的孩子”一个模式。而这位教师却以此为满足,不再启发学生做进一步尝试,影响了学生语言潜力的发掘。
另一位老师却不是这样。他积极启发引导,冲破“范句”模式,让学生造出各式各样的句子。当学生造“小英(小芳、小林)是个聪明的孩子”时,教师启发道:“老师会怎样称赞他们?”学生说:“小芳、小林真聪明。”老师又启发道:“能把聪明放在句子头上吗?”学生造出了“聪明的孩子会动脑筋”等一类句子。最后老师还让学生尝试说两句话。学生说:“小英很聪明,老师常常夸奖她。”学生越说越起劲。仿中求创,从仿到创,这位老师启发学生“拾级而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训练了思维,也训练了语言。冲破“范句”模式,这是在低年级就应该注意的。在小学生的书面作文中,学生句式呆板单一,这与造句训练不无关系。
二、要堵住“捷径”
许多学生的造句,往往重复使用现成的材料。堵住“捷径”,让学生选择身边的新鲜材料造句,这对作文的材料积累和选择材料有好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作文中,学生无材料可写或懒于选材,难道与造句一点也没有关系?
三、要不给“保险”
到了高年级,学生造句摸到了一些门道:不造复句,造单句“保险”,只要句子的主谓齐全,老师就扣不了分。个别教师教师在考试前也会这样说:造单句就好,免得出现病句和错别字。其实,这种只求“对”,不求“好”;只求“过的去”,不求“过得硬”的做法,影响了学生造句的习惯及质量。
1.要提高学生造句的质量。
要冲破陈袭的句式;要选择新鲜的有意义的材料;要有充实的内容。
2.这与作文教学的两个要求。
要突破“材料关”;要突破“语言关”。这两个要求是很相似的,所以我想,我们是否可以把造句放到作文教学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围绕一个词语,写好一句、几句甚至一个句群,这同围绕一句话写好一个语段,围绕一个题目写好一篇文章,有相同或相通的地方:前者是后者的雏形,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因此,我们要研究造句教学,把他当做作文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四、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实际语言能力造句
如用“不管……总”造句,许多学生只能造出:“不管刮风下雨,我总是按时到校。”或“不管有怎样好玩的事,小红总是要完成了作业才出去玩。”他们不懂得从生活中取造句的材料,思维还囿于小圈圈内。这时,教师就应启发学生造生活中的事,如:“我和弟弟争吵后,不管是我对还是错,妈妈总是批评我。”或“不管是过去,是今天,还是未来,艰苦奋斗总是我们的传家宝。”又如用“又……又……”造句,有的学生造为“西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虽具体、形象,但不真实,西瓜不是像篮球,是椭圆形的。在表达时首先要注意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要求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形象。例如用“喜气洋洋”造句,有的学生这样造:“大年初一那天,个个喜气洋洋。”这时就应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看“个个喜气洋洋”的?学生就能根据提示造出:“大年初一那天,我们小孩子蹦蹦跳跳,有说有笑,个个喜气洋洋。”这个句子在真实的基础上,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做到了具体、生动、形象。
总之,造句训练和其他语文基本功训练一样,要体现出“训练性”,教师应展示出整个过程,教给学生点金术,而不是把现成的金块丢给学生。造句训练不仅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欢愉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造句训练是很有学问,值得研究的,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抓好造句训练,也是关键的一环,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造句时应多下一番工夫。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谈语文造句训练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系.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
[2]董兰燕 浅谈低年级造句训练,2009,07,09。
论文作者:张敬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学生论文; 句子论文; 启发论文; 老师论文; 材料论文; 聪明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