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抑郁论文,情绪论文,父母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抑郁与焦虑是儿童最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也是两种高发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近年来,儿童的抑郁和焦虑在我国逐渐成为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工作者普遍重视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儿童的抑郁和焦虑问题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为此,本研究主要从研究的生态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学生知觉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抑郁的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分别从四川省南充市三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的儿童各一个班作为本研究的被试,最后的有效被试共500名,其中初一196名(男生107名;女生89名);初二165名(男生92名;女生73);初三139名(男生77名;女生62名)。
(二)研究工具
1.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是Radloff(1977)编制的,共有20个条目,用于评价抑郁情感或心境。其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聚合效度指标均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8,五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0.78、0.77、0.78、0.77和0.76。
2.儿童显在焦虑量表。儿童显在焦虑量表(Revisde Childrem's Mamifest Amxiety Scale,RCMAS)是由Reynolds和Richmond(1978)修订,它包括37个项目。用于评估不同的与焦虑有关的症状。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2,四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0.73、0.72、0.76和0.75。
3.父母教育行为评价问卷(EMBU)。该评价问卷选自瑞典C.Perris等人(1980)编制的家长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问卷。经我国研究者修订[1],保留了66个项目,分别得出由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和过度保护六个维度构成的父亲教育行为和由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和偏爱被试五个维度构成的母亲教育行为。由于本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独生子女,在选取该问卷时删去了偏爱被试这一维度,筛选出60个项目;为方便比较,本研究又把父亲教育行为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合二为一成过度干涉与保护。该问卷由儿童从1“从不这样”到4“总是这样”在四点等级上进行评定,分别考察了儿童知觉的父母教育行为。在本研究中,父亲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6,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和过度干涉与保护四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0.75、0.76.075和0.71。母亲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4,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和过度干涉与保护四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0.74、0.76、0.75和0.71。
(三)研究程序
1.确定研究变量和选编问卷: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资料,确定研究变量,选择或编制有关量表和问卷。
2.被试取样:如前所述。
3.数据收集和管理: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进行集体施测,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v.8.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父母教育行为与儿童抑郁、焦虑的关系
1.父母教育行为和初中儿童抑郁的关系
我们对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抑郁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维度无论与总体抑郁还是与抑郁的各个维度都有显著的相关。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行为与初中儿童的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和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则均与初中儿童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缓解儿童的抑郁情绪,而其它三个维度的教育行为则使儿童的抑郁水平增加。
表1 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抑郁的相关(r)
父亲教育行为 母亲教育行为
温暖
惩罚
拒绝
过度温暖
惩罚拒绝过度
理解
严厉
否认
干涉理解
严厉否认干涉
总体水平 -.34*** .35*** .34*** .25*** -.33*** .35*** .33*** .28***
无助与孤独-.19*** .28*** .29*** .17*** -.19*** .28*** .26*** .17***
绝望与无价值 -.43*** .34*** .32*** .24*** -.42*** .34*** .33*** .25***
能力减退感-.20*** .20*** .18*** .11*** -.16*** .23*** .20*** .17***
不良心境 -.23*** .28*** .26*** .22*** -.22*** .25*** .25*** .24***
生理症状 -.10*.12** .15** .14**
-.13** .14** .14**
.17***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
为了进一步认识父母教育行为对初中儿童抑郁情绪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而言,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与保护和母亲的惩罚与严厉行为对初中儿童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前者有缓解作用;后二者则使儿童的抑郁水平增加。就儿童抑郁的各维度而言,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缓解初中儿童的绝望与无价值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还对能力减退感到显著的缓解作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还对抑郁的不良心境和生理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母亲的惩罚与严厉行为使初中儿童的无助与孤独感、绝望与无价值感和能力减退感增加;父亲的惩罚与严厉使儿童的不良心境增加;父亲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行为会增加儿童的绝望与无价值感,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行为使初中儿童的不良心境和生理症态增加;父亲的拒绝与否认行为会增加初中儿童的无助与孤独感,母亲的拒绝与否认却对儿童抑郁情绪没有显著的影响。
2.父母教育行为和初中儿童焦虑的关系
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焦虑的相关(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父母教育行为的四个维度与初中儿童的焦虑情绪相关密切。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行为与初中儿童焦虑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父母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以及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与初中儿童的焦虑有显著的正相关。
表2 父母教育行为对初中儿童抑郁的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β)
父亲教育行为 母亲教育行为
温暖
惩罚
拒绝
过度 温暖
惩罚拒绝过度
理解
严厉
否认
干涉 理解
严厉否认干涉
总体水平-.25*** .16***
.22***
无助与孤独.19*** .18***
绝望与无价值-.25*** .16***
-.16*** .14***
能力减退感 -.13***.18***
不良心境
.16*** -.16*** .17***
生理症状 -.12*** .15**
注:**表示P<.01 ***表示P<.001
表3 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焦虑的相关(γ)
父亲教育行为母亲教育行为
温暖
惩罚
拒绝
过度温暖惩罚 拒绝 过度
理解
严厉
否认
干涉理解严厉 否认 干涉
总体水平-.28*** .25*** .23*** .23*** -.26*** .24*** .24***.26***
担忧与过敏 -.24*** .22*** .20*** .22*** -.20*** .20*** .20***.24***
生理症状-.20*** .17*** .14** .13**
-.23*** .19*** .16** .18***
对人不安-.26*** .20*** .22*** .15**
-.22*** .15**
.20***.16**
恐惧倾向-.15** .17*** .15** .19*** -.14*** .18*** .16***.19***
注:**表示P<.01 ***表示P<.001
为了进一步认识父母教育行为对初中儿童焦虑情绪的影响,我们又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发现,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对初中儿童的焦虑有显著的影响。从焦虑的各维度来看,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缓解初中儿童焦虑的担忧与过敏倾向、对人不安和恐惧倾向;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则对生理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父母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行为使儿童焦虑情绪的担忧与过敏倾向有显著的增加,同时,父亲的过度干涉和保护使儿童焦虑的恐惧倾向有显著的增加,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还对焦虑的生理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母的惩罚与严厉以及母亲的拒绝与否认行为对初中儿童焦虑情绪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父亲的拒绝与否认行为较高,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儿童的对人不安情绪增多。
表4 父母教育行为对初中儿童焦虑的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β值)
父亲教育行为母亲教育行为
温暖
惩罚
拒绝 过度干涉温暖
惩罚
拒绝
过度干涉
理解
严厉
否认 与保护 理解
严厉
否认
与保护
焦虑总分 -.26***.12* .15*
担忧与过敏-.21***.12* .12***
生理症状
-.21***.16**
对人不安 -.21*** .15**
恐惧倾向 -.14** .18***
注:*表示P<.05 **表示P<.01 ***表示P<.001
(二)父母教育行为的差异与初中儿童抑郁、焦虑的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行为总是对儿童的发展同时产生影响作用。本研究已经考察了父母教育行为一起作用于儿童时对其抑郁与焦虑情绪的影响,发现父母教育行为对儿童抑郁和焦虑均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对父母教育行为对初中儿童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时,不得不注意到在父母教育行为一起作用于儿童的同时,彼此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又考察了父母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异对初中儿童抑郁和焦虑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将父母教育行为在各维度上的差绝对值计做父母教育行为差异变量上的得分,然后把父母教育行为差异各变量的得分转化为标准Z分数,再将Z≥1的被试划入高差异组,将Z≤-1的被试划入低差异组,并对这两级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水平进行比较(具体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父母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行为高差异组和低差异组的初中儿童,在抑郁与焦虑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高差异组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明显高于低差异组的儿童。这说明,当父母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行为的不一致程度较高时,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高差异组和低差异组的初中儿童在抑郁情绪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而在焦虑方面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行为的高差异组和低差异组儿童,在抑郁、焦虑上均存在着差异,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T抑=0.80,P=0.42>0.05;T焦=1.14,P=0.10>0.05)。
表5 父母教育行为高差异组与低差异组儿童抑郁和焦虑的比较
高差异组低差异组T值及其显著性
N
M SD N M SD
惩罚与严厉
抑郁
106 4.55
2.46
3254.02 2.162.14*
焦虑
106 1.63
0.81
3251.41 0.782.47**
拒绝与否认
抑郁
119 4.49
2.27
3703.99 2.262.06*
焦虑
119 1.62
0.85
3701.41 0.782.35**
抑郁
107 4.57
2.43
3243.93 2.172.38**
焦虑
107 1.57
0.83
3241.41 0.791.72
注:*表示P<0.05 **表示P<.01
四、讨论
国内外的不少研究都发现:父母教育行为是影响儿童抑郁和焦虑情绪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者大多关注母亲教育行为的作用,而对父亲教育行为的影响重视不够,更少有研究从二者共同作用的角度对父母教育行为与儿童抑郁和焦虑的关系进行分析。事实上,一个家庭的影响总是来自于父母的共同作用,且由于家庭系统的有机统一性,无论父母哪一方的教育行为都必然受来自对方的影响。因此,无法将父母教育行为的影响明确地划分开来,父母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发展。所以,本研究主要立足于父母教育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共同作用,来考察初中儿童知觉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抑郁和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行为与初中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和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则与初中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行为向儿童传达的是温情和慈爱,包括积极对儿童作出反应,给予儿童充分的理解、支持和拥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家庭气氛通常也较为和谐。这常常给予儿童心理上的温暖和安全感,不仅有利于形成儿童的高自尊和自信,而且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成就感,从而有助于缓解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而父母的惩罚与严厉以及拒绝与否认行为则向儿童传达一种消极的情感,父母长期、频繁地使用这两种教育行为会使儿童觉得缺乏父母的抚爱与支持,这易使儿童形成自我批评型人格[2]。而具有自我批评型人格的个体,常关注个人同一性和自我价值。在极端情况下,表现为强烈的成就欲和对环境的控制欲。这种人格将会导致抑郁情绪,表现为快感缺乏、反应迟钝、退缩和无价值感等级[3]。同时,这又容易使儿童总是处于一种对父母批语、指责和否认的高紧张和高担忧状态,长此以往则使儿童产生较高的焦虑情绪。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父母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行为与初中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体现了父母对儿童的高控制和高限制,家庭成员的活动被严格限制在一套固定的家规或程序之内,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坦诚平等的交流,这使儿童感到紧张和压迫,变得退缩和沉默。有研究表明,母亲在家庭问题决策中的控制和主要地位与儿童的依赖型人格有关,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个体,注重人际关系,在极端情况下,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和需求,当这种个体遇到人际关系失败时,就可能导致抑郁,表现为依赖、无望、害怕、身体不适和对环境事件的敏感反应等;另外,父母长期使用这种教育行为会使儿童没有机会去独立地面对和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使其独立性、自主性、挫折容忍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会使儿童没有自信,缺乏主见和产生不安全感;同时,过度保护行为又表现出父母对各种事情危险性或不良影响在心理上的过分夸大,从而使儿童总是感受到危险的存在或总是担心不良后果的发生,因而导致较高的焦虑水平。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给儿童必要的自我保护常识的基础上,应重视给儿童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与和谐的成长氛围,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另外,我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和分析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维度对儿童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与保护与母亲的惩罚与严厉行为对初中儿童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初中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较广泛影响的是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父母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行为。由此可见,对初中儿童抑郁和焦虑情绪产生显著影响的父母教育行为并不完全相同。由此,我们进一步推测,对儿童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影响可能是父母教育行为中的情感因素和父亲教育行为中的控制因素;而父母教育行为中的控制因素和父亲教育行为中的情感因素对初中儿童焦虑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同时又证实,父亲在儿童情绪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认识到父母教育行为在初中儿童抑郁和焦虑情绪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要正视这种作用间的差异,然后充分发挥彼此的不同作用,以达到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
正是由于父母教育行为对初中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还考察了父母教育行为的不一致状况对初中儿童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在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行为上的差异高对初中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有重要影响,父母教育行为差异高的儿童有较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体验。这可能是由于初中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父母教育行为的不一致,时常使其感到矛盾和困惑,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常有一种不确定感,从而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发展变量,在儿童的一生中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它们还是影响其它心理变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促进儿童积极情绪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应注意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增强和对方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降低彼此的差异,减少教育分力,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中儿童所知觉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抑郁和焦虑情绪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行为与初中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和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则与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
2.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与保护以及母亲的惩罚与严厉行为对初中儿童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对儿童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父母教育行为的差异对初中儿童的情绪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当父母的教育行为的不一致程度较高时,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情绪问题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