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概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最早出现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继续教育,始于1979年派代表出席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继续教育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给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显示了它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预示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于继续教育的实践发展。在此,我对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元起点“继续教育”概念及相关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与思考,并给出“继续教育”的狭义与广义的定义。
给“继续教育”下定义,通常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其邻近的属概念是“教育”,对此没有异议。但是,在对其种差的理解上却存在着多元化的观点,因此就出现了众多的继续教育的定义。在此,我们不妨考察一下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七种定义:
定义1.继续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的教育,使成人不断获得有关自己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增长对别的职业的了解。”(美国)
定义2.所谓继续教育是指“人们为获得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普通学校和专业学校或通过自学途径进行的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俄罗斯)
定义3.“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内更新和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职业技术教育术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定义4.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定义5.“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中作为一个术语,具有特定的涵义,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而言,包括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被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世界成人教育概论》北京出版社)
定义6.继续教育“一般是指大学毕业后在职的、非在职的所有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缺、提高的教育。继续教育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扩展。其教育范围不仅包括工程科技人员,也包括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这种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中的教育”。(唐生富主编:《职工教育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
定义7.继续教育是“对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最新知识的教育活动。含义与大学后教育基本相同,但教育对象侧重在职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工程师和技术员的继续教育’”。(关世雄主编:《成人教育辞典》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上述定义既存在着共性(相同),也存在着个性(相异)。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继续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一定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而言的。(2)继续教育的对象是特定的群体。(3)继续教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活动。个性(相异)也表现在三个方面:(1)关于继续教育起始的教育基础,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称之为“原初教育”。以上各定义的表述有的模糊,没有说出原初教育是何种层次;有的虽然指出了原初教育的层次,但是相互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在对继续教育的对象是“特定的群体”的理解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强调继续教育对象的成年性,有的在强调成年性的同时还提出了在职性,有的强调全员性,还有的提出职称的要求。(3)在对继续教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理解上,我们可将上述定义分为两类:其一,从社会成员和社会关系来考虑,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其二,从受教育者自身来考虑,认为继续教育是一种“追加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上述定义分别反映了继续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实际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大致可以把握继续教育演化的轨迹。不过,上述定义均不具有普适性。这是因为:它们所表述的情况与事实不完全吻合;它们没有把继续教育看作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它们都忽视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需要的全面性。
关于继续教育的定义与形式。广义的继续教育应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在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与起始的教育基础之间,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时。不仅如此,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也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断的,甚至是交叉的。一般地,人们较系统地接受的最早的正规化的教育是小学教育,那么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阶段的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都应是继续教育的内容。狭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对具体的群体所进行的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一般说来,接受继续教育者应具有一定社会所规定的该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起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而这样的水平是通过实施原初教育实现的。原初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和规定。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原初教育水平应该是该国规定的社会成员走向社会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受教育的程度,即社会成员社会化的最起码的受教育的程度。当然,原初教育水平也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享受大学教育的人居多数,所以它们的原初教育指的是大学。而在我国,因为享受初中教育的人占多数。所以我国的原初教育水平应是指初中教育。我们不能把原初教育的水平定在大学本科或大学专科,如果这样,就会把大多数人排除在继续教育的对象之外。诚然,不同的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可以具有不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因而,继续教育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的教育对象的需求。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照办西方国家的条条框框。况且,我国也不存在与国际的继续教育接轨接不上的问题,因为我国的继续教育的层次远比西方国家要多得多。至于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职的也可以是非在职的,可以在正规学校或培训场所进行也可以在非正规的学校或场所进行,还可以采取自学的形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人们进行交流、获取信息的中介渠道和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因而继续教育在网上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于继续教育的目的,我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社会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的社会成员的素质而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一是社会成员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或某项具体工作的需要。除此之外,社会成员还有满足自身的多方面的需求,如对美的鉴赏力的需求,对健康、自尊和荣耀的渴望等。
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我认为也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作为社会的决策者应依据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的发展,不失时机地调整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一个具体的社会中,原初教育+继续教育(集合)=终身教育,在目前的继续教育的内容中还应补上“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爸爸或妈妈”这一继续教育的内容。若没有这一项内容,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自出世到入小学这一自我形成的黄金时期就可能形成缺憾。
综上所述,我认为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还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意识水平和对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及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交流密切相关。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狭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而对具体的社会群体所进行的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继续教育是在狭义上使用的。可以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日益科学化,今后作为继续教育基础的原初教育的水平会提升至大学(大学的知识体系也是处于不断更新、不断进化的过程之中的),但人们在大学的学习时间会相应缩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商品经济会充分发育并逐步向产品经济过渡,社会对作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的人的素质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日益复杂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会逐渐发育成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着的多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