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深刻的反映着20世纪的中国知识界在遭受深刻的民族危机时所表现出的价值信念的普遍认同。面临着家国危机的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之间,在民族运动与现代化进程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当时知识界所向往的道路,即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因
1、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仅仅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模式,同时激起来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思考。自那时起,传统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坚定位置和民族继承传统就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把目光开始投向了和传统中国文化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西方文明。这也就造成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天赋人权”开始土崩瓦解,宣告崩溃。封建王朝崩溃后的中国人,陷入了在政治上,社会上,生活上,精神上,文化上的多方面的彷徨和迷茫。从老祖宗时代就赖以生存的文化,道德秩序等等一切都突然被告知是迂腐的,愚昧的。现实生活中的混乱和迷茫,必然也导致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思想危机。以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五四运动就是中国人在思想上,文化上,观念上产生这种危机和混乱的代表。而反对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就是反对儒家的传统文化,因为,在封建王朝的中国,儒家文化长期处于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它的内容庞大又具体,宗法制度和王朝制度充当着儒家文化制度化的保障。然而,这种保障却随着列强的侵入而变得一击而碎,人民以前信仰的,追随的一切都随着清王朝的崩塌而烟消云散。民国政府的建立,封建王朝帝国制度解体,宗法家族制度的破灭,这些都从社会根本上撼动了儒家主流文化的地位,自此之后,儒家文化沦为缺少社会地基的弹指一碰就不堪一击的破旧老屋。
1911 年随着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政府”宣布成立,中国人民和先进的知识分子还没来得及为此欢呼和高歌,就发现了这所谓的新王国不过又是一个骗局罢了。袁世凯不但不关心中国的建立与稳定和谐,寻求民族独立,反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肆无忌惮地要推行皇帝的统治权力。一边是爱国之心,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愤慨之心,一边是辛亥革命失败带来的痛苦和烦躁,两种情绪的交织和掺杂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没办法理智的对待儒家文化和帝制,未曾看到儒家文化也有其积极意义和精华之处,只把儒家当成传统迂腐的代名词,将其作为旧社会的一部分一并打到。而袁世凯的复辟运动更是犹如火上浇油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全身心的投入了以彻底抛弃旧中国为目标的思想革命五四运动中去。另一方面,五四时期的文化思想主要都是来自西方文化,中国抛弃了旧中国之后就全身心的开始效仿和吸收西方文化,这也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另一次思想文化危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改革之路就一直建立在效仿西方和抛弃传统的基础之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近代几次重要的社会思潮的变革都是和西方文明不可分割。中国大量的学习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历史的沉重教训的基础之上的,西方的侵略使得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被打破,中国人再也不敢孤城自守与世隔绝的做着关于天朝帝国的美梦了。
中国人大梦初醒,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 年间,不同的阶级、身份和群众带着各自的目的,都一股脑的投入了学习西方的活动。然而,他们殊不知,西方文明是披着羊皮的狼,是上身是人,下身是兽的半兽人。占据人性的一面使西方懂得文明,民主,自由等等……占据兽性的一面使它将人性的一面抛之脑后,随意的践踏和虐杀手无寸铁之力的人类。大屠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贩卖黑奴、种族歧视及世界大战,都是它犯下滔天罪行的种种证明。只有那些能看清它真正面目的人才能认识到它的危险和残暴,可是“一战”以前,近代的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仅仅徘徊于两极之间,要么一味地拒斥,要么一味地推崇,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看透他的人面兽心。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当中国人还未从打赢战争的战胜国的美梦中醒来时,巴黎和会上,各国争相瓜分中国领土的消息一经发布,中国人才真正认识到了半兽人的真实面目。如果说中国早期的思想运动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都或多或少的对西方文化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巴黎和会就成了这种幻想破灭的一盆冷水,将中国人从头到脚淋了个干净,这种对幻想的破灭深深地冷进了知识分子的心里,一直冷到中国人心中炽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至此,中国人认清了西方列强的虚伪假面,捧着心中那颗永不会被浇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之心投入了这次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2、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选择救国之路变化的思想原因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面临着双重挑战,那就是首先既要实现民族独立,又要发展中国向现代化转型。但是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这个问题两个时间先后,两个独立的待解决的问题,在他们得思想中,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转型是合二为一的,换言之,只要实现了民族独立那么现代化转型也随之解决。为此,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找到一条既能解决民族独立又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在经历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诸多改革的失败之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逐渐从众多的失败经验上总结出了教训和方法,那就是革命首先要实现思想变革,如果要真的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革命,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先完成思想革命。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的驱动下,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其实最终都是思想差异,东西方的思想不同那么做出的实践行动必然也随之不同,而思想观念是一种时间积累,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很难完全的扭转或者接受。
一种思想观念的背后是代表着东西方截然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思想不同,那东西方社会的运行机制必然大不相同。而又由于本源不同,相互之间必然排斥,不可完全兼容,故此对待西方文化只有两种态度:要排斥就一味地排斥,要接受,就全然的接受。这样一来,可以选择走的路似乎就只有这两条路了一条是全然拒接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保留中国的传统和社会秩序,而另一条路就是向西方学习,全盘接受西方。先说第一种,第一条路是断不能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众所众知,那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文化有了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值得诟病之处,但也不是毫无可圈可点之意,当时的知识分子把西方文化作为先进的代名词,自严复翻译了之后《天演论》,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沉迷与进化论的漩涡,无论谈及什么在最后加上一次进化论的思想来表达其先进的科学的认知。在这种背景下这些知识分子是断不会抛弃西方文化去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和地位的。特别是再加上袁世凯复辟后,他们更是将这种想法掷之大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看起来似乎就只剩下全盘西化道路了,然而这条路却是更不可能,除了之前提过的巴黎和会的惨痛教训之外,全盘西化的道路更是在理论上和先现实上都不可能实现。在理论上,将五四时期聚集在一起的是对于救国图存的一种共同目标的驱使,它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对西方文化的效仿和学习。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引入的西方文化并不是本土的生长于中国土地上的思想文化,它是来源于西方的思想,文化,社会秩序等等方面中建立的一整套属于西方并适用于西方的思想文化它既不适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也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相背离。由于那些以西方文化主张救国的知识分子缺少对西方文化内在逻辑的了解,和对中国自身历史发展背景的认识,所以未能真正的建立出统一的方法论基础,从而更是无力建立出一套对自然,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多个方面的的系统化整体化制度化的变革理论。而在现实中,五四时期的在知识分子更是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变革之路:一部分知识分子主张改良式的改革,而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主张彻底的革命之路。可当时的改良派没有注意到,改良的基础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坚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体,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均已解体,国家已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改良是毫无意义的。一方面当时的人民急需要一个能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道路来建立一个社会新秩序。另一方面,那些主张完全彻底革命的知识分子又由于自身理论的 局限和自身所处阶级的局限性从而未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案,未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未曾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使得革命仅仅是一个口号,仅仅是少数人的运动。这一部分的知识分子有的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有的则选择了与反动派纠结在一起,最终走向失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在面临这样的双重挑战下是出于难以抉择的境地,一方面抱着热忱的爱国之心和民族独立的希望,一方面又一次次的革命运动的失败又使得他们进退两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他们重见光明,有了第三条道路的选择权。
3、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最终选择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巴黎和会,它实际上是一场一战结束以后各大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大会,它暴露出西方列强丑恶嘴脸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涌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清王朝的嘉庆年间,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对中国影响甚小。到了1919年春,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丑闻被世人知晓,这场大会彻底击碎了知识界的幻想,西方社会不再是知识界像从前一样所向往的社会了,它反而成为了瓜分掠夺中国的强盗。在巴黎和会结束不到一周的时间,苏俄政府就发表第一次对话宣言,这个宣言的发布表明了苏俄政府将放弃帝国主义俄国时代在华的一切秘密条约,此次事件在中国的知识界得到了巨大的反响,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将注意力转向这个新生国家。在三次思想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大力的传播。自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彻底脱离西方思想体系,成为独立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并称为近代中国三大思潮。
为何在近代中国的三大思潮当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付诸实践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点,它满足了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掠夺的时代的要求,并且它也迎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要求。这样的条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五四时期的总体的时代背景充满危机的年代,中西方的家国危机与中国面临的各方列强瓜分和掠夺的挑战,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处于十分窘迫的处境。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被我国知识分子所传播的外来文化,首先它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性,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再担忧腐朽一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归。再有一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它自身也是一种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它与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思想的质疑所相同。马克思主义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原因是资本主义利益扩展的速度要求资产阶级需通过战争掠夺等手段去扩大自己的力量,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阶级压榨中国人民。我们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他们当时最为认同和向往的思想理论,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乎到当时中国所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并且马克思主义比其他西方理论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向往共产主义社会,它为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想化的目标,而另一方面苏俄政府的具体实践结果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严密的方法论指导。其次,马克思主义“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符合知识分子本源论心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它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完整严密的社会理论体系,并且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唯物史观可以解释当时中国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则是把大多中国人组织起来参与到社会革命运动的理论。在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中国问题是不能分开去谈论,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必须从整体性的角度去看待,最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第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某种契合之处,并且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宣传社会主义的时候经常将其与大同思想联系起来。第二点在于,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圣人情怀也让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去摸索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孔孟哲学等思想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得以发展的坚定力量。总 而言之,通过对整个五四运动的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因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优越性,解决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面临家国危机的难题,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条道路,并从此投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中去。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的历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许纪霖.二十世纪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
[2]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7]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刘国华.论传统儒学对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J].孔子研究,2000,(4).
[9]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0]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邢文静(1996.02-),女,黑龙江省双鸭山人,现就读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
论文作者:邢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中国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思想论文; 社会论文; 文化论文; 人民出版社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