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16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决定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竞争力论文,因素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06)03—0033—06
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仅为全国的1.1%,人口占全国的6.3%,经济总量却占全国的21.1%。2004年各市人均生产总值在突破3万元大关的基础上达到35187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倍,约合4251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但是,长三角地区内16市,经济发展却参差不齐,综合竞争力也各有高下。本文即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入手,考察长三角16市的竞争力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决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及影响条件。
一、文献综述
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研究机构“世界经济论坛”(简称WEF)和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都有各自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WEF在2000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中设计了四个反映国家竞争力的指数即增长竞争力指数(The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当前竞争力指数(The 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经济创造力指数(The Economic Creativeness Index)、环境管制体制指数(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Regime Index),并细化为8类主要因素如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等对各国进行排名。与WEF的评价方法相似,IMD也确定了8类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它们是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及运行、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国民素质,每个要素有包括若干个子要素,并按照对大约290个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来对各国排名。
其后各国各地区纷纷运用这一方法对国家、地区乃至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评价。BHI State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01,以马塞诸塞、怀俄明、弗吉尼亚等州为例,利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各州的综合竞争力。为得出最合意的评价标准,报告设计了两类指标:一类是完全客观的“州竞争力指标指数”(State Competitiveness Indictors Index),衡量各州的长期竞争力状况;另一类是比较主观的“州竞争力观点指数”(State Competitiveness Opinion Index),通过对企业、公司、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人问卷调查所得,反映他们对一州竞争力的主观评价。进一步地,报告将竞争力指标整合为9个方面:1、政府和财政政策,2、制度和保障,3、基础设施,4、人力资源,5、技术,6、金融,7、开放度,8、国内竞争力,9、环境政策。并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将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分别罗列,以便于各州寻求改善的途径。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uncil发表的2004 年度竞争力报告中将竞争力界定为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Growth),并以此为起点设计了一个金字塔模型,在塔尖是可持续发展;塔基是税收和管制、经济和技术基础条件、教育和培训、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中间是劳动供给、生产率、价格和成本、商业表现。
国内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1989年开始的,当时的体改委与WEF和IMD合作对中国的若干产业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5年参加《全球竞争力报告》所有项目的比较和全球竞争力排序。从1996年开始,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组,运用WCY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并连续三年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运用国际竞争力理论对地区、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研究开始盛行起来。魏敏、李国平(2003)将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分为3大类,即初始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其中,初始竞争力包括自然优势力;潜在竞争力包括政府能动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力竞争力和外界互动力;现实竞争力指经济实力(GDP及人均GDP等)。为便于计算比较,又把这三类竞争力进行细分,采用了34个量化指标,并加以标准化,然后分为三类加总,分别赋予0.2、0.3、0.5的权重,得出最终结果。
朱同丹(2005)按照长三角16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十项指标,计算综合竞争力得分。
二、长三角16市综合竞争力评价
表1、2004年长三角16市主要经济指标
城镇居民
人均地方
地区
地区生产
人均生产 人均可支
农民人均进出口总额 实际利用 地方财政
一般财政
总值(亿元) 总值(元) 配收入(元) 纯收入(元) (亿美元)外资(亿美元) 收入(亿元) 预算收入(元)
上海
7450
55306 16683 73371600.26 65.41899.29 8312
南京
1910
33375 11602 4923206.39 15.12169.9 2940
无锡
2350
52825 13588 7230218.46 19.48187.95 3041
常州
1101
31665 12867 623569.06
5.36 67.34 1937
苏州
3450
57992 14451 75031032.01 46.48219.57 3691
南通
1226
15806 10937 492967.93
11.0452.59 677
扬州
78817373 9851
475524.18
7.52 57.22 840
镇江
78129235 10858 537234.79
5.6 35.9
1344
泰州
70514014 9695
457412.56
3.83 33.92 677
杭州
2515
38858 14565 6382244.96 14.1 197.45 3051
宁波
2158
39173 15882 7018261.12 21.03151.75 2755
嘉兴
1051
31506 14392 702179.25
10.2247.87 1436
湖州
59122966 13487 638016.97
6.11 29.62 1153
绍兴
1314
30254 15676 697086.62
8.23 50.92 1173
舟山
21221855 14326 623211.79
0.23 13.57 1399
台州
1174
21177 16651 600047.89
3.03 55.97 1010
续表1 2004年长三角16市主要经济指标
全社会消费品
人均消费 在岗职工 申请专利(个) 年末储蓄存款 人均储蓄
地区
零售总额(亿元) 支出(元) 平均工资(元)余额(亿元)(万元)
上海
2454.6112631 29875 20471 6116.13
4.52
南京
711.44 8350 26063 3908 1287.23
2.25
无锡
579.21 9517 22126 3279 1160.16
2.59
常州
324.05 9878 19985 1886 724.362.08
苏州
625.1 9783 22510 4687 1712.27
2.86
南通
384.25 7768 15910 1859 989.981.28
扬州
228.01 6509 15735 1399 522.8 1.15
镇江
192.05 7374 17382 1262 388.461.45
泰州
200.69 6318 13188 1300 461.460.92
杭州
704.34 11213 38819 5932 1835.22.82
宁波
595.63 11283 25823 4874 1208.98
2.19
嘉兴
325.24 10689 20701 1075 632.111.89
湖州
208.43 9380 22025 708
288.651.125
绍兴
335.43 10660 21507 1532 759.061.75
舟山
87.52 10549 21592 145
152.3 1.57
台州
302.92 13052 24307 2803 601.081.08
数据来源: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这里我们将人均GDP作为关键指标,兼顾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 主要采用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在岗工人平均工资、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人均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申请专利等10项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评价指标j=1,2,……,10;
城市指标i=1,2,……,16。
再按照习惯的百分制,将得分乘以10,最终得出综合城市竞争力得分。
三、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衡量GDP增长是评价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因此要考察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必须考察GDP增长的决定因素着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GDP增长=人均GDP增长+总人口增长。在总人口的增长基本没有区别的情况下,GDP 增长就主要取决于人均GDP的增长。而人均GDP增长=资本份额×人均资本占比增长率+全要素贡献率增长率,这样,人均GDP的增长就主要取决于:(1)资本投资总量及占比;(2)劳动生产率和(3)技术进步三个方面。
其中,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更加明显。简单地说,
将前者定义为劳动生产率,后者定义为劳动参与率。从各个城市的情况来看,劳动参与率变化不大,直观地,人均GDP的差别就主要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了。
因此,本文将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衡量人均GDP的增长差异。
四、城市竞争力决定因素的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对面积相当、产值相近的南通和绍兴两市的比较分析,来考察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代表资本投入,从业人口总数代表劳动投入,拟合南通和绍兴两市的生产函数:
Y[,南通]=12.83K[0.83]L[0.17]
(12.09)(9.75)
R[2]=0.9223
Y[,绍兴]=18.86K[0.79]L[0.21]
(6.99)(5.77)
R[2]=0.8064
可以看出,绍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要高出南通47%。与绍兴相比,南通的劳动产出弹性要低24%,资本产出弹性要高5%,劳动生产率的劣势要大大超过资本生产率的优势。
事实上,2001年之后南通市劳动生产率占绍兴的比重从65%左右开始持续下降。
下面就从产业布局、投资结构和技术进步等三方面详细考察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一)产业布局
2003年南通市三次产业占绍兴的比重分别是78.64%、68.45%、66.29%,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率比较低。以工业制造业为例,详细考察南通和绍兴的生产率差别的行业构成。
表2:2003年南通、绍兴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
南通(万元)
绍兴(万元)
南通占比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8.4 32.6756%
医药制造业 23.2145.5151%
化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3.8385.945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27.81126.89
22%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3.0843.4753%
交通设备制造业 32.4951.166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3.3742.7978%
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 62.2845.46137%
表3:2003年南通、绍兴按所有制分类人均工业总产值
南通(万元) 绍兴(万元) 南通占绍兴比重
国有企业20.50
16.84
121.73%
集体企业10.67.055
150.25%
股份合作企业22.66
35.06
64.63%
有限责任公司22.80
45.85
49.43%
股份有限公司38.62
51.78
74.58%
私营企业33.60
33.53
100.21%
港澳台投资企业 30.67
44.23
64.34%
外商投资企业40.43
30.94
130.67%
在主要的八大部类中,南通大部分指标仅及绍兴的一半。两市按照行业划分的加权平均生产率分别为人均28.36万元和人均53.73万元,南通略微超过绍兴的一半。与绍兴相比,南通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不具有效率优势,反而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
按照所有制划分的两市加权平均生产率分别为人均33.83万元和人均44.05万元,绍兴的体制优势凸显。而南通的外资经济作用显著,其生产效率比绍兴高31%。
由此导致两市的比较优势突出。按照赫克谢尔—俄林理论(H—O理论),绍兴主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轻纺产品,其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占74.3%;而南通的出口商品则向机械电子等产业集中。
(二)投资结构
上图分别是绍兴和南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分布图。
投资结构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生产率。非生产投资的加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进步。南通与绍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差不多,但是其内部构成却有相当大的差别。绍兴有将近70%的投资额投向制造业,而南通只有50%。绍兴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入无论在总量上还是比例上都远远高于南通。与绍兴不同的是,南通的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5.16%,而绍兴仅有0.05%。 可见,相对于南通,绍兴的投资更加倾向于生产性建设事业。特别是在2004年全社会工业性投入上,绍兴实现378.42亿元,而南通整个第二产业仅有298.70亿元。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因素。在基础研究和申请专利数量等方面,两市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实际应用,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上,南通的生产率劣势相当明显。2004年南通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3项,绍兴49项。2003年南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绍兴的116.26%,但是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只占绍兴的25.76%、24.31%、12.55%,均不及三分之一。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
1、生产率的高低是决定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两市的情况来看,人均GDP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率的高低上。而在三次产业中,二、 三产业的生产率差异尤其大。与南通相比,绍兴在制造业上的优势明显,同样是纺织大市,绍兴的生产率是南通的两倍。在所有制上,两市的生产率受资金来源的影响较大,绍兴得益于体制优势,而南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率较高。但是考虑到不同所有经济成分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绍兴的生产率优势更明显地体现在整体经济中。
2、生产性投资份额是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两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差不多,但是内部构成完全不一样。绍兴投资总额的66.63%投向了制造业,而南通仅有50.45%;但是南通的房地产业投资份额相当大(15.16%),绍兴仅有0.06%。绍兴的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而且更加倾向于内资。绍兴不仅贷款/存款比达75.54%(南通56.01%),而且外地金融机构对绍兴的融资也高达483.07亿元。融资渠道内向化,避免了剧烈的年际变化,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3、技术贡献率是影响生产率的核心因素。在影响两市生产率高低的各个因素中,教育、卫生、物价、劳动力成本等的作用相差并不太大。从拟合的生产函数来看,技术进步贡献率对提高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两市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上。按照绍兴的技术贡献率水平,其他条件不变,南通的地区生产总值将增长47%。
4、高新技术产业决定着未来的竞争力。南通在人员素质、 基础研究方面甚至优于绍兴,高新技术企业数也多于绍兴,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等方面均不及绍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在人力资源、基础科研上并不落后,但由于制造业的低效率导致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滞后,落后的企业管理、不完善的产学研联合等等都会影响整体经济运行质量。
五、结束语
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利用人均指标而不是总量指标,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到决定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而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投资(特别是生产性投资)、教育培训、卫生、科研、高新技术发展等的作用更大些。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应当主要从这些生产性因素角度出发,在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求得突破。
收稿日期:200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