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囚犯攻击性、自我控制、人际接纳、自尊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_自制力论文

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自我控制、人际接纳、自尊、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攻击性论文,教养论文,人际论文,男性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方法

(一)被试

浙江省某监狱随机抽取91名男性服刑人员为被试,基本信息如表一示。另被试父亲学历中,小学水平有50人,初中水平有21人,高中中专水平有6人,大专以上(包括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有6人,信息缺失的有8人;被试母亲学历中,小学水平有55人,初中水平有10人,高中中专水平有5人,大专以上(包括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有5人,信息缺失的有16人。

(二)测量工具

1.外显攻击性量表:量表采用五点记分法(1“一点也不符合我”——5“非常符合我”),得分越高表明外显攻击性越强。该量表共29个项目,分属生理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情绪和敌意4个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757、0.546、0.643、0.822,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

2.自我控制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0.868。

3.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该量表分为父亲量表和母亲量表,其中父亲量表含6个因子,因子1至因子6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其同质性信度依次为:0.85、0.83、0.56、0.85、0.70、0.59;母亲量表含5个因子,因子1至因子5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过于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其同质性信度依次为:0.88、0.69、0.75、0.80、0.84。

4.容纳他人量表:该量表用来测量3种独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3种变量是:自我容纳、容纳他人以及对他人容纳自己之程度的感受。它包括20个项目,回答从“几乎总是真的”(得1分)到“很少是真的”(得5分)。本研究中对其中明显降低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的项目不纳入分析,最终获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8(共删8个项目)。

5.被他人所容纳量表:该量表与容纳他人量表相对应,共有5个项目。本研究中对其中明显降低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的项目不纳入分析,最终获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5(删减2个项目)。

6.自尊量表(SES):SES由10个项目组成,从“非常符合”(得1分)到“很不符合”(得4分)分4级评分,本研究中对其中明显降低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的项目不纳入分析,最终获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

(三)数据分析

采取SPSS12.0统计软件作数据分析与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不同刑种、刑期的服刑人员攻击性得分情况

1.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4个维度题项平均分及攻击性总分。男性服刑人员在攻击性4个维度(生理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情绪和敌意)的题项平均分及攻击性总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二示。

2.不同刑种、刑期的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差异比较。以刑种(财产型、暴力型)、刑期(10年以下有期、10年以上有期、无期、死刑或死缓)为自变量,以攻击性4个维度的题项平均分及攻击性总分为因变量,对调查数据作独立样本两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三示。不同刑种的服刑人员在攻击性4个维度的题项平均分及攻击性总均分是均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财产型服刑人员的攻击性显著高于暴力型服刑人员。

(二)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

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自我控制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愤怒情绪、敌意及攻击性总分与自我控制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生理攻击与自我控制呈现非常显著的相关。语言攻击与自我控制的相关不显著。

再将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按照自我控制的得分,取前27%为自我控制高分组;取后27%为自我控制低分组。然后对两组人员的攻击性得分作t检验,结果见表五。结果显示,高自我控制组和低自我控制组除在语言攻击上差异不显著外,在生理攻击、愤怒情绪、敌意和攻击性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高自我控制组的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低自我控制组的攻击性水平。

(三)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六。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愤怒情绪、敌意及攻击性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四)暴力型和财产型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比较

通过t检验对暴力型和财产型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财产型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暴力型,t=3.428(P<.01)。

(五)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人际接纳程度、自尊的关系

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人际接纳程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愤怒情绪、敌意及攻击性总分与自我控制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六)户口、是否独生和父母离异情况对攻击性的影响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服刑人员的户口、是否独生和父母离异情况对攻击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见表九)。户口为城市的服刑人员在愤怒情绪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户口为农村的服刑人员;非独生子的服刑人员在攻击性总分上显著高于身为独生子的服刑人员;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的攻击性总分要显著高于父母离异者。户口和父母离异两因素在生理攻击上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主效应检验表明,在农村户口的服刑人员中,父母离异和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在生理攻击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城市户口的服刑人员中,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在生理攻击得分上显著高于父母离异者,t=2.801(P<.01)。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中,农村户口的服刑人员和城市户口的服刑人员的生理攻击得分差异不显著;在父母离异的服刑人员中,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服刑人员的生理攻击得分差异也不显著。

表八 户口和父母离异两因素在生理攻击上的交互作用

(七)自身学历、父母学历情况对攻击性的影响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服刑人员自身学历的不同对攻击性水平有显著影响(见表十),但其父母的学历水平对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但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不同的学历间在生理攻击上差异不显著。在愤怒情绪上,高中或中专学历均显著高于小学学历(P<.05)和初中学历(P<.05),大专以上学历的愤怒情绪水平也显著高于小学学历(P<.05);在敌意上,大专以上学历显著高于小学学历(P<.05);在攻击性总分上,高中或中专学历及大专以上学历两者都显著高于小学学历(P<.01)。

三、讨论

(一)不同刑种、刑期的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差异分析

从刑种看财产型犯罪的攻击性均高于暴力型犯罪,并在其4个维度生理攻击、言语攻击、生气和敌意上均高于财产型,这一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从现有的资料和后续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从类型的归类看财产型犯罪的攻击性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财产型犯罪涉及间接侵犯如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和涉及高冒险性的犯罪如贩毒。其二是财产型犯罪者的学历大多高于暴力型犯罪,这可从服刑人员的学历的比较中得到证明(见表十)。可见,财产型犯罪者往往比暴力型犯罪者更聪明,也就使得财产型的犯罪者不可能采用暴力型犯罪者那样,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攻击性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再者从我们的访问来看不少暴力犯罪,大多是民工所为,而且涉及被动攻击、为生计绑架他人或被诱骗帮他人打架,也涉及一些因自控不足而强奸他人的行为,可见暴力犯罪中主动攻击的并不多。而经济犯罪则通常属于主动的间接的攻击性的侵犯他人的财产。综上所述这就不难理解作为一个群体,而非某一个体时财产型犯罪者比暴力型犯罪者有更高的攻击性。

从刑期和刑期刑种的交互作用的分析看,刑期与攻击性无关、刑期和刑种并不存在交互作用,这就表明许多服刑人员虽然判刑较轻,但其攻击性并不低,而判刑较重的可能其攻击性并不高,而是由于多次犯罪之过。

(二)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

关于控制力和攻击性和关系通常认为高控制力的人往往有较低的攻击性。然而从对服刑人员的攻击性的研究却发现,在犯罪人员中攻击性与自控力的关系并非如此,相反是自我控制力越高,攻击性越高。那么是否是研究出了错误,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从意志的定义看,所谓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并在行为执行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对于罪犯而言,自我控制力,并没有依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来控制犯罪行为,相反,由于道德观念的偏差,自我控制力却被用于犯罪,成了自觉确定犯罪目标,制定犯罪计划,克服犯罪中所遇困难,实现不断犯罪的过程。而攻击性作为犯罪的诱发因素之一,却有可能成为犯罪人员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产生解决攻击困难、锻炼犯罪意志的因素,因而不难理解在犯罪人员的群体中攻击性与犯罪意志呈正相关趋势。同样也不难理解犯罪者意志与攻击性的3个维度生理攻击、生气、敌意呈正相关。

至于言语攻击并没有表现出与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呈正相关。在笔者看来言语攻击较少引发冲突,而且,较易为社会所宽容,这也导致言语攻击较少地引起服刑人员产生攻击性的困难和发展犯罪意志的需要,因而关系不大。

(三)暴力型和财产型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与自身学历、父母学历情况对攻击性的影响分析

财产型的服刑人员比暴力型的犯罪人员有更高的自我控制,这也主要是由于财产型犯罪往往涉及实施不易,即在管理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控制,如经济犯罪和贩毒都受法律和各种管理手段的控制,而要实现犯罪成功必须有周密的计划、详尽的决策,这都需良好的控制力和聪明才智。而暴力犯罪虽然也有进行周密计划的犯罪,但有不少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和受人利用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作为一个群体其才智和控制能力相对不足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父母的学历,现在犯罪的人一般其年纪都在20多岁以上,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及文革后期的教育水准的影响,其父母一般受的教育不多,或者因教育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地体现学历所代表的智力和能力的含义因而对犯罪者的影响不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学历和攻击性的正相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学历代表着竞争中的成就,因而于好胜及将他人看作敌人或对手有直接的相关,并且与不能容忍对手比自己强正相关,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学历与攻击性的各个方面都呈正相关。当然其前提可能是由于犯罪者有和正常人不一致的道德观和是非标准为前提。如果这样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学历和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及各分维度呈正相关。

(四)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从数据显示男性服刑人员的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呈与常人不一样的关系,常人的攻击性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惩罚,呈正相关,而服刑人员却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呈正相关,并在生理攻击上与父母的过多保护呈正相关,却于其他因素未呈现出相关,这一矛盾的不易解释的结论,唯一可以让人感到可能的潜在因素是服刑人员有不同于常人的是非观念,这些观念源于其父母与社会道德规范不一致的价值观念,其结果是父母越是按照其自身的不良观念评判其子女的攻击性和其他行为,越是导致了其行为背离社会道德,导致犯罪的产生。从原先父母的攻击性对子女的攻击性影响的正相关这一点可以发现不良的攻击性价值观诱使子女的高攻击性可以证实这一推论的可能性。当然服刑人员的父母肯定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父母的价值观,因而对自己子女的行为的正确与否,及社会支持也必然不同于正常的人员。

(五)户口、是否独生和父母离异情况对攻击性的影响分析

1.户口对攻击性影响的解释。户口对攻击性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户口为城市的服刑人员在愤怒情绪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户口为农村的服刑人员。这可能是由于原先的城市生活相对优越,对生活待遇的变迁承受能力低,在社会生活急剧变革的情况下,由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城市的犯罪人员,原先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相对变低,导致生活的许多方面受到了破坏,因而感到更多的不平和生气,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而农村的犯罪人员,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然生活相对贫困并没有感到社会生活落差,因而虽有不顺,却愤怒情绪相对较低。

2.是否独生对攻击性的影响。对于非独生子的服刑人员在攻击性总分上显著高于身为独生子的服刑人员;并在两个因素(生理攻击和敌意)上表现出在0.5的水平上,最后导致了在部分上出现差异。这一点也与以前的研究不一致,以前的研究通常支持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通常高于非独生子女。然而那是对正常群体的研究,对于服刑人员这样一个群体,情况就可能不同,由于独生子女受到的支持多,并可能受“四二一综合征”的影响,有较高的攻击性。然后其父母对攻击性纵容的程度仍可能不如那些父母因为子女多,而根本不管的父母。

3.父母离异、户口因素对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分析。从数据看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的攻击性总分要显著高于父母离异者。并在生理攻击上户口和父母离异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主效应检验表明,在农村户口的服刑人员中,父母离异和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在生理攻击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城市户口的服刑人员中,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在生理攻击得分上显著高于父母离异者。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父母离异者产生的社会境遇中反应出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父母离异者通常会成为他人欺负的对象,其结果是如果父母离异者有较强的攻击性往往导致更多的报复性欺负和攻击性行为,结果则会导致更多的伤害。可见对于多数人来说父母离异就意味着社会支持资源的丧失,因而明智的问题处理方法就是少惹事。这样个人的境遇的恶化就成了一个扼制其攻击性的因素,然后在农村父母离异却没有产生这样的作用原因是农村子女的行为,通常由子女自己解决,父母平时对子女关照少,因而作为社会支持的资源也少,因而父母离异产生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这导致父母离异因素和户口、对服刑人员的攻击性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的产生。

(六)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人际接纳程度、自尊的关系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男性服刑人员的攻击性与人际接纳中的接纳他人呈正相关与被他人接纳在生理攻击呈正相关与自尊无关。这是一个有趣的结论。一般而言,会犯罪的人往往因为在正常群体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受到群体的排斥因而得不到群体的认可,归属感难以满足,因而会追求非正常群体的认同。这种认同的需要越强烈则越容易干有害于社会的事,因而导致对其群体的接纳程度越高。其他对消极群体的认同越高,错误的观念越强,攻击性越强,同时被人接纳上却只表现出与生理攻击性的正相关。在被他人接纳中服刑人员感到的不只是其不良群体的接纳,还涉及其不良群体之外的人的接纳,因而其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都没有表现出正相关,其对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影响相对较小,只有在生理攻击上呈现出正相关。因为不良群体中有人需要其对他人实施攻击,而且因为是男性因而攻击以身体攻击为主从而强化了其攻击性。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男性服刑人员属于财产型犯罪的攻击性高于暴力型犯罪的攻击性,并表现在攻击性的4个维度上。

2.男性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力越高,攻击性越高。并表现在生理攻击、生气和敌意3个维度上。

3.男性服刑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攻击性影响不同于正常表现为父母越是温暖理解,其攻击性越强并表现在攻击性的4个维度上,父母过度干涉保护与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呈正相关。

4.男性服刑人员学历越高攻击性越高。并表现生理攻击、生气和敌意3个维度上。父母服刑人员则对子女的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则没有影响。

5.非独生服刑人员的攻击性高于独生服刑人员的攻击性,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的攻击性高于离异人员的攻击性,并在生理攻击上出现在城市户口的服刑人员中,父母未离异的服刑人员在生理攻击得分上显著高于父母离异者,农村户口的服刑人员则没有差异。

6.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和接纳他人呈正相关,与被他人接纳在生理攻击上呈正相关,与自尊无明显相关。

(二)建议

从上述结论可以发现要减少攻击性犯罪行为,不能简单地从减少攻击性着手,培养心理素质也不能简单地减少犯罪行为,培养心理素质对减少攻击性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要减少犯罪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只有在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后,改善民众的心理素质才能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和谐。

标签:;  ;  ;  ;  

男性囚犯攻击性、自我控制、人际接纳、自尊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_自制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