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同仁医院 200336
【摘 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输液室低年资护士批量给药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作用效果。方法 创建品管圈小组——点滴圈,通过现状分析,针对护士核对达标率低的主要人群及关键环节做现况调查,拟定对策。以2016年1月至3月低年资护士给药不良事件作为对照组,观察给药差错的发生情况。2016年6月至8月护士给药核对的各个环节作为观察组,比较对策实施后效果。结果:与2016年1月至3月数据进行对比。护士给药核对相关不良事件同比下降33起,有效提高了输液安全。(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护士核对流程,从而保障输液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输液室;给药;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07-02
我院输液室承担了门急诊患者的输液工作,平均输液量514人次/日,高峰期814人次/日。全科共23名护士,其中3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占比42%。2015年输液室因推出各项创新服务举措获“区青年文明号”,2016年在提升窗口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输液安全,积极探讨降低科室给药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我科于2016年1月成立品管圈——“点滴圈”,调查分析科室护士出现给药不良事件的因素,找到保障输液安全的关键人群及关键环节,取得较好效果,并在当年院品管圈成果报告中获得二等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2016年1月至3月共观察静脉给药操作8200次,分析护士在输液核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方法
1.2.1 成立“点滴圈”,以输液室护士长、教学主管、质量主管、骨干护士等7人组成,推选护士长作为圈长,负责品管圈各个环节的落实。门急诊片区科护士长作为辅导员,负责承担整个活动的辅导与监督,每个圈员负责每个对策的落实。
1.2.2 现况调查
1.2.2.1观察输液室护士8200次输液情况,找出发生不良事件的重点人群,从表1中可以看出1-3年低年资护士是发生差错的主要人群。
表1 出错护龄对比表
护龄操作数出错数百分率(%)
≤3年4832 28 0.579
>3年3368 9 0.003
X24.685
P<0.05
1.2.2.2 分析护士发生给药相关不良事件的具体环节,查对制度中明确要求护士在给药前同时使用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一种为护士问,患者答的核对方式,第二种为使用“腕带”(输液室患者使用手牌)作为检查前、治疗前、用药前及手术前辨别患者身份的一种手段[1] 。表2显示护士未核对患者手牌、未询问患者姓名占不良事件的78.4%。根据“巴莱多定律”,管理者不能将精力和时间平均的分配在所有事件中,而应该在工作中要抓住关键事件、关键人员[2],提高护士规范核对达标率是降低给药类不良事件的关键环节。
1.2.3 对策拟定与实施
1.2.3.1 制定标准化核对流程 ①科室拍摄标准化核对流程视频,护士给药前询问患者姓名、核对输液贴上患者姓名;患者向护士提供手牌,护士核对手牌上的姓名及识别号与输液袋上信息是否一致,完成以上两次核对后,方可确认患者身份,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均需确认,落实三查八对。小视频在科室微信群中播放,要求每位护士明确要求,1至3年护士至教学主管处进行陷阱考核,教学主管会在患者姓名、识别号、护患对答等环节设置错误信息,加强护士核对严谨性及规范性。②将输液室给药核对的标准化流程上交护理部备案,纳入科室制度细则。
1.2.3.2 制定患者手牌遗失的替代方案 护士在给药时常常发现患者的手牌遗失,导致无法落实核对,针对这一现象对策如下:①收药护士在给手牌时说明其作用及重要性,帮助患者向手牌粘贴于右手前臂上1/3处,防止患者因拿在手上而遗失。② 护士给药核对时发现患者遗失手牌后,应让患者出示其社保卡作为核对依据,确认患者身份后,通知收药班护士重新打印手牌并按要求贴好,方便后续巡回班在更换补液时核对。
1.2.3.3 减轻或消除护士定势心理 在对差错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差错当事人认为自己对工作是负责任的,知道应该遵守核对制度,但差错仍然因一时疏忽或由于定势心理而发生[3]。护士在批量操作时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及过于自信的心理。对策如下:①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作为科内不良事件讨论会,重点分析全院及科内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让低年资护士谈体会,起到警示的作用。②护士长将每日将护士在核对环节出现的问题,记录在科室考核本上,考核本供护士翻阅查看,自我反省,提高护士风险意识。研究显示,建立护士给药自我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士静脉给药核对的执行力[4]。
1.2.3.4 与计算机中心联系,通过PDA扫描二维码,进一步保障输液安全。由于引进设备及网络建设尚需时间,预计在2016年10月将落实移动护理设备扫描核对项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别和改善前情况进行比较。
2 结果
2016年6月至8月共观察静脉输液操作8216次,观察护士因给药核对所造成的不良事件,与2016年1月至3月数据进行对比。护士给药核对相关不良事件同比下降33起,有效提高了输液安全。(P<0.05)
3 讨论
品管圈是指相同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得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5]。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创新性,共同探讨急待解决的护理问题,从而提高科室护理服务质量。
3.1 品管圈将标准流程化、规范化并纳入制度。在原先的查对制度中,护士对文字版的描述都能熟练复述,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遗漏或忽略其中的某个环节,导致多次发生给药核对方面的不良事件。科室在绘制流程图后,将核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标注在流程图上,突出了每个细小环节的重要性,同时也将制度可视化,便于低年资护士学习掌握。
3.2 品管圈活动促进团队护士的创新性。传统的制度学习常常以书面默写作为考核方法,枯燥的教学手段容易让护士产生低落情绪,不愿认真学习。通过头脑风暴,教学主管利用微信平台,将规范化核对的流程制作成视频从而推广,让护士有了感性的认识,方便自学。在考核上也不再采用纸质出题等方式,而是针对问题,进行情景式模拟操作考核,在情景设计上老师会设置陷阱,从而减轻护士过于自信的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到规范核对的重要性。
3.3品管圈活动提升了科室管理质量。以往的管理以考核为手段来督促每位护士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没有科学得进行分析,护理质量提升陷入瓶颈。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让管理者、科室主管学会运用现况调查收集数据、鱼骨图分析问题、运用“巴莱多定律”找出主要问题,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剖析问题,让管理者思路更清晰,管理有抓手,有效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4 小结
输液安全是维护患者安全的重要一环,输液室护士由于长时间批量进行静脉输液容易导致差错的发生。我科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给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通过这项活动也积极与计算机中心联系,将通过移动护理的方式进一步保障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2-133.
[2]皮红英,魏畅.护理部在推动医院评审标准落实中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8): 549-550.
[3]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4]杨毅华,赖文娟,管玉梅.护士自我管理模式在静脉给药查对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4):59-60.
[5]刘廷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乐美妮:女,汉族,1986年生,浙江宁波人,同济大学护理学本科,工作单位:上海市同仁医院,职务:护士长
论文作者:乐美妮,陈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护士论文; 给药论文; 患者论文; 事件论文; 不良论文; 科室论文; 品管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