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论文_刘和臣

刘和臣

三穗县中医医院 贵州 三穗 556500

【摘要】目的:探讨头针加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共3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体针组(113例)、头针组(105例)和体针组(108例),进行治疗效果比对。结果:治疗结果显示,经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显效率达到70.8%,明显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加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明显,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又名脑卒中,隶属于西医脑血管疾病范畴,通常多发于中老年人,以发展速度快、恢复缓慢、死亡率较高、致残较为严重等特点,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20万人,累计脑卒中患者720万,脑卒中后存活的病人,约65%~85%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20%~60%易在5年内复发,脑中风病临床最明显的表现在于神志障碍和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等,经治疗后,患者除去神志清醒外,其他症状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遗留症状临床上将其称为中风后遗症,常见的后遗症会产生肢体麻木、眼斜嘴歪、中枢性瘫痪、周围性瘫痪等,这些后遗症产生了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等等影响正常的生活,中风后的恢复期应用针灸疗法被公认为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患者需要积极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本文主要探讨在临床治疗中头针加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风后遗症患者326例,全部经过CT确诊,其中中医诊断标准为199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为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符合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中风的诊断标准【1】,这326例患者均处于中风恢复期,将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加体针组、头针组、体针组。其中头体针组113例,头针组105例,体针组108例,此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这三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85例,女性患者为141例,平均年龄为(53.16±4.31)岁,从发病至接受针灸治疗时间最短者为8d,最长为2个月,所有患者中经确诊辨证属风痰瘀血者为75例、痹阻脉络者为82例,肝阳上亢为57例,气虚血瘀为68例,痰热内闭为44例。

1.2治疗方法

1.2.1取穴 头针取顶颞前斜线;体针取环跳、合谷、外关、肩髑、绝骨、曲池、四强、阳陵泉及太冲丰隆等穴位;上述穴位同时应用头针组及体针组;其中,头针组单纯取头穴,而体针组则单独取体针穴,若有患者存在言语障碍还需对其语言区的廉泉及哑门两血进行加针,对吞咽困难患者需对其天突、廉泉两穴进行加针【2】。

1.2.2操作方法 头针宜取0.35 mm×40 mm毫针,介于患者顶颓前斜线上、下点,进行常规消毒操作后,应快速进针并需与该线垂直,斜刺至患者帽状腱膜下肌层为度,并快速捻针,待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其输出强度应以患者耐受范围内为度,留针约30 min,并于每10min适当进行1次输出强度的增加。体针取0.35 mm×40 mm~75 mm毫针,对每穴进行常规消毒操作后,采用常规针刺法予以快速进针,并行提插捻转手法,待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待患者休息3d后再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待治疗3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统计。

1.3 治疗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评分标准进行计分评定【3】。①0级:患者能够恢复工作或者操持家务。②1级: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或独立生活,部分能够恢复工作。③2级:患者基本能够独立生活,少部分患者需人帮助。④3级:部分患者生活活动能够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⑤4级:患者可站立行走,但随时需人照料。⑥5级:患者卧床,能坐,各项生活均需人照料。⑦6级:患者卧床,部分意识可活动,可进行喂食。将0、1、2、3级确定为显效,将4、5、6级确定为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在经过1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采用体针加头针联合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0.8%明显高于头针组的32.4%与体针组的41.7%,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评分结果的比较[(n)%]

由上图可知,头针加体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头针组与体针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良好疗效,特别是采用头针加体针的疗法,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头针或体针法疗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将两种疗法同时应用具有叠加功效,且两种疗法取长补短,对患者的病灶区与肢体区同时加以刺激,共同作用于病变部位脑血管,从而有效促进血流量增加,改善供血,加快新陈代谢速度,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蛋白类、高脂类食品的摄入过量,极大地增加了脑中风的发病率,目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是因气血亏虚、风痰痹阻、瘀阻脉络,从而导致患者气不能行,血不能荣,肢废而不能用之病证。采用针灸治疗其组穴的治疗原则可有效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除痰,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依据“头为诸阳之会”,人体手足之阳经皆会于头等相关经络理论,针刺取穴应以头针加体针为主。体针取穴时应以阳经经穴为主;而头针取穴则应以疏通患者经络气血,并加强其局部血流为主。阳经经穴曲池、合谷、外关、肩髑、阳陵泉、太冲、梁丘等穴,可有效对人体全身气血进行调整,促进肢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楚海波,付俊丽,廉全荣,等.缪刺法与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2(23):23~26.

[2]何桂秀. 腹针与头体针结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0例[J]. 现代中医药,2011,05(16):67-68.

[3]覃丽.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4(11):79+81.

论文作者:刘和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论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论文_刘和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