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研报告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高校师生普遍认同《意见》
在调研中了解到,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出台以后,各高校都对《意见》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讨,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查表明,分别有80.0%的大学生和91.8%的教师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非常紧迫”;76.9%的大学生和83.4%的教师赞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首要工作”;71.6%的大学生和80.6%的教师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广大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明确清晰的认识,普遍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战略举措。
文件下发后,各高校虽然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学习和宣传,但文件内容和主要精神尚未被广大学生所了解和掌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对《意见》内容“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占3.3%和17.8%,有52.6%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太了解”,而“根本不了解”的则高达26.3%。相比之下,教师对《意见》的了解情况较好,有66.2%的教师表示了解。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的了解比例比较高,分别达到75.9%和70.6%。
2.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素质,发展较为全面,这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表1。
表1:大学生与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
思想政治素质的指标
学生自评打分
教师给学生打分
竞争意识 4.01
3.60
爱国热情 3.88
4.09
遵纪守法 3.74
3.52
人际关系 3.41
3.07
社会公德 3.29
3.03
公民意识 3.22
3.09
开拓创新 3.21
3.21
讲究诚信 3.21
2.96
社会责任感
3.16
3.15
人文素养 3.12
3.09
集体观念 3.09
3.05
心理素质 2.97
2.70
艰苦奋斗精神
2.65
2.39
奉献精神 2.58
2.65
注:打分标准是1、2、3、4、5分五个级别,分数越高,表明该项指标的状况越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竞争意识分列思想政治素质指标得分的第一和第二位。同时,在“遵纪守法”、“人际关系”和“开拓创新”上得分也较高,与教师的评价比较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身和教师对大学生都在“集体观念”、“心理素质”、“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四个方面给了最低分。
3.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从近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的多次调查看,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已超过16%,心理不健康或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更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由于就业、学习和经济上负担沉重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10.6%和6.8%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压力来自于“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
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79.8%),其次是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而选择向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倾诉的仅分别为3.4%、3.2%和2.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校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二是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未将某些异常表现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三是部分大学生为社会偏见所左右,担心去看心理医生会“丢面子”或被视为精神不正常,因此宁愿忍受疾病的煎熬。
4.高校社团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中一种自发的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也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由此可见,网络结社、网络社团与网络组织已经对相当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最想参加的社团类型中,大学生首选是体育健身类社团(26.8%),其次是文学艺术类社团(25.4%)、志愿服务性社团(22.0%)和学术类社团(17.3%),选择思想政治类社团的有4.3%。由于思想政治类社团的建设较为滞后、指导老师缺乏、社团经费难以筹措,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较弱。2004年12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提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从而使高校社团工作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5.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调查中,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在12个选项中列第一位。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社会、课堂和受教育者紧密地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了国情、社情和民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动手能力,增长了才干。共青团在高校开展的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社团活动、“挑战杯”活动以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最受大学生的欢迎。
调查显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心理健康(50.7%),时事分析能力(35.5%),健康的生活方式(32.4%)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31.7%);而对待网络的态度(10.9%),社会实践能力(19.4%)和社会交往能力(19.6%)排在最后三位。而他们最想得到的帮助分别是:社会实践能力(50.3%)、社会交往能力(49.6%)和就业择业(46.6%)。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都认为,在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时间安排、经费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6.大学生面临就业、学习和经济巨大压力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由此可见,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学习和经济三个方面,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就业压力。其背景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自主择业、高校扩招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大学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昔日的“天之骄子”不得不为求职和生存而努力拼搏。
调查表明,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与就业问题相互关联。由于对毕业后能否就业心中无数,36.6%的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21.4%的大学生没有学习动力,9.3%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出于未来就业的需要,学习实用技能成为大学生的首要选择。
在大学生中,贫困生占有相当比例。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3.9%,501~1000元的占26.5%,两者相加超过了半数;1001~2000元的占28.1%,2001~3000元的占11.9%,而3000元以上的仅占9.6%。在学费来源上,完全由家庭支付的占54.7%,基本由家庭支付的占30.3%,大部分靠借贷的占10.0%,完全自筹的占3.6%。正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家境贫困,难以由家庭承担全部学费,所以面临的经济压力很大,不得不在学习之余千方百计地兼职或打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3.9%的人从事过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从事多种校外经济活动的大学生则达到59.2%。在这些学生中,以从事家教和打工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7.2%和29.7%;还有3.9%的大学生充当经济中介,3.4%的大学生业余编写书籍,2.2%的大学生充当考试枪手,1.5%的大学生从事股票和证券业务。
在此必须引起充分警觉的是大学生中的“枪手”现象。调查中已经有2.2%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做过“枪手”,实际规模肯定要大于这个比例。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着AI写作情书、代早锻炼、代上课签到、AI写作论文、甚至代考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专业枪手一族”,“服务”范围还延伸到外校。而且,“枪手一族”已不再遮遮掩掩,他们在海报栏里张贴“广告”,在BBS里面发布信息,甚至通过一些知名网站或者手机短信等方式公布价位,而许多学生对此习以为常。“枪手”现象如果不及早予以根治和杜绝,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危害高等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7.高校辅导员在公平、公正地开展工作方面尚需改进
调查表明,分别有78.5%和75.4%的学生反映班级内配有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辅导员队伍中,专职占49.5%;专兼职结合占15.8%;在班主任队伍中,专职占44.9%,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占32.2%,行政人员兼任班主任占9.8%,另外还有师兄(姐)兼职班主任占13.0%。
调查还发现,有71.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认识自己”,认为辅导员“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只占17.0%,有11.5%的学生不能确定。在过去的一学期内,有65.0%的学生反映辅导员与其谈过话。其中,谈话次数1~2次的占46.2%、3~4次的占20.7%、5~6次的占7.7%……尽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仍分别有83.1%和84.6%的教师愿意担任专(兼)职辅导员与班主任。
据学生反映,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定位不够准确,部分辅导员也存在威信不够(27.4%);处理事情不公正(16.4%);在入党(15.3%)和奖学金评定(10.8%)等方面欠公允等问题。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现状
1.多数教师高度认同中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近年来,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例如,很多教师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也有一些教师持有自由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等观点。调查数据表明,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尽管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但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在大学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更高,达到82.3%。同时有46.7%的大学生认为多党竞争和代议制民主好,比教师多出6.9个百分点。对保持社会稳定,有64.7%的教师认为“稳定压倒一切”。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认识到稳定是发展的根本保障,支持渐进式的现代化道路。大学生对此的认同度高出教师近20个百分点。
2.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乐观
为了考察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我们从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两个角度,设计了5分制评价体系。统计结果显示,公共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而且大多数指标均超过了4分。
图1: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评分
附图
注:A.尊重学生 B.爱岗敬业 C.诚实守信 D.公平公正 E.爱党爱国 F.敢讲真话
教师的差别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自评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师比公共理论课教师更“尊重学生”、“敢讲真话”;
第二,公共理论课教师在所有指标中,除了“爱党爱国”一项,其他得分都要低于专业课教师。学生打分的统计结果就更加明显。
第三,随着职称升高,教师自评的差异越显著。
教师在“敢讲真话”和“公平公正”方面略显不足,在所有的指标中,得分最低。
3.教师的价值认同、讲授内容与教材主旨存在相背离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41.6%的教师和41.8%的学生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对教科书中的观点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而认为完全相信书中观点的比例仅为17.0%和24.2%。如果教师不相信书中的观点,教师的意见必然会有所保留,既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但又不能与教科书产生冲突。这种两难状况导致公共理论课教师很难将课程讲授好,也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另一方面来说,公共理论课教科书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教师半信半疑的原因。其主要体现在:第一,目前的公共理论课教材在解释社会现实问题时,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观点,不能灵活地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分析;有些教师则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而运用西方现代理论进行阐述,脱离中国实际。第二,公共理论课中仍保留了以往陈旧的表述方式,不合当代青年的口味。第三,大学的公共理论课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有许多重复之处,难让大学生产生兴趣。第四,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内容如法治、时事、反腐败与社会公正等,在公共理论课中鲜有论述。而这些具体问题恰恰是最容易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因素。
4.公共理论课在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和教材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的教师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的“学术声望”和“学生欢迎程度”比专业课教师低;在“进修机会”与“经济收入”方面,分别有40.1%和35.5%的教师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差;对“评优机会”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公共理论课教师则分别低于专业课教师29.3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有70.3%的教师和57.1%的学生认为,师资的道德水平是影响学生接受其观点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学术水平(52.3%)。
导致许多学生对公共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但由于公共理论课与学生专业学习并无直接联系,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大多认为公共理论课是“必需的多余”。68.9%的教师反映,学生对公共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比专业课低。二是公共理论课的“经费投入”、“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普遍落后于专业课。
三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1.社会变迁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世纪之交和21世纪头20年将是我国社会变迁速度最快、社会结构调整幅度最大的时期。不容否认的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就其最主要的方面来说,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看法的改变,以不同的形式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化思想。由此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他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
同时,校园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大学实行收费制后,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增强,过去是“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现在是“家长送我上大学,我为家长要争气”。其次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必然多样化。另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变得比较实际。为了就业,他们热衷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在争当学生干部和入党问题上掺杂了更多的世俗因素。
2.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也不断地在我国进行传播和渗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既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把新钥匙,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因而大大降低。二是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模糊。三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而涌进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近年来在广大青年中流行的青少年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体现出民族主义、“左派”思潮、“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
3.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浸入了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在“闲暇生活”(21.8%)、“娱乐消费”(15.9%)、“成才就业”(10.0%)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休闲、娱乐和交往的方式,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垄断权。原来通过封锁或有意识传递某些信息,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和道德的做法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根基。
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他们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雇佣网络写手,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欺骗网民,误导舆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3月对全国15所高校进行“大学生信息渠道来源”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被动接收的电子邮件中,有9.8%属于反党反政府的信息,有3.4%属于色情内容,有74.0%属于商业广告;大学生对网上批评政府的言论态度模糊。
在大学生中,对网络星座、网络属相和网络算命持“非常相信”(2.9%)和“相信”(9.1%)态度的为12.0%;“不相信”(22.8%)和“完全不相信”(17.2%)的占40.0%;而更多的是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达到48.0%。
四 对策与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从高校的普遍状态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发展的“两张皮”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社会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性机制也未能形成。
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的“两张皮”问题,应当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高校改革发展、学术建设和专业建设之中,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建立起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2.明确学科地位,加强教材建设
随着公共理论课的设立和发展,作为其学科基础,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前,该学科硕士点已逾百家,博士点达27家。但是,该学科作为二级学科,挂靠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包含的内容既多又杂,且与政治学其他二级学科差异较大,在政治学中难以得到认同。同时,其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名称、科研方向、师资培养、成果鉴定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公共理论课教材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是理论体系、框架和内容仍显陈旧。未能及时有效地吸纳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全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也没有改变以往的话语表达形式,教材中缺乏与其他理论的对比分析。
因此,首先应尽快明确高校公共理论课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内涵,使其拥有统一的学科名称、学科发展空间和学术团队建设。其次,加强内容创新,促进公共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增加法治教育、日常道德、时评和现代公民教育等现实内容;改变现有教材的“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
3.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调查中发现,“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仅占4.5%,“有时去看”的占36.3%。据大学生反映,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缺乏的有五项:联系实际的内容(60.7%)、有效引导(45.3%)、与网民的沟通能力(43.1%)、广泛宣传(31.2%)和思想启迪(30.9%)。这些不足构成了思想教育类网站的最大缺陷。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已有多年,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在大学生看来,建立和完善宣教网站(53.5%)、培养专职网络工作者(50.2%)、规范和引导各种论坛(47.9%)、设立专门机构(44.3%)以及加强网络监控(28.7%)是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时,必须重点考察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网络沟通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
第二,加强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在线思想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等版块的设计和建设。
第三,坚持发表正面引导文章和批驳错误言论双管齐下的网络舆论建设方针。营造正确高效的网络舆论氛围。
4.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体联动机制
思想教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体联动的有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5.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查时,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脱离大学生实际”(48.5%),二是“课程实效性差”(45.0%),三是“授课方式陈旧”(41.6%)和“教材建设滞后”(22.2%)。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与大学生完全一致。
第一,坚持引导和服务的原则,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的热点问题和实际困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疏导和解决。要贴近、尊重、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启发和自主教育,不断完善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机制。
第二,加强形势教育,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规定:“国家机关和地方党政负责人要经常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大学生对此表示出极大兴趣,非常拥护这一举措。要在增强教育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时代感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既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又适应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
6.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每所大学都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所,形成心理咨询网络,每100名大学生配备一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尽快在高校中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要以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为原则,以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康复能力为基础指标,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评价体系,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解决。
7.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师的选拔标准,增强公共理论课的影响力
建立公共理论课教师道德品质评价指标,选拔公共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其学术水平、道德品质和知识结构,要多方面考察其能力,尤其是思想道德素养和授课沟通能力。
强化“研究无禁区,讲授有纪律”的原则,活跃学术气氛,多安排一些知名学者的专题讲座,或邀请不同专业的教师、专家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将部分课堂教学改成专题研讨。
标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政治论文; 高校辅导员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大学社团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