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解题”模式初探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问题解决”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模式论文,高中化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学答”,就是寻找问题的答案,这造成很多学生只会回答不会提问,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问题是最大问题”,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以探究合作的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能力、情感、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问题解决”教学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本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生动的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使学生把探索的过程看做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如图)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识困惑,形成探究动机。

(2)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中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

(3)分析问题。师生通过观察探究、收集信息、假设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立问题和目标之间联系的桥梁。

(4)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合作协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5)总结规律。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及方法进行总结、评价,获得结论。

图1

(6)迁移应用。把得到的方法规律迁移到新知识中,反馈矫正,使教学重点更突出。

二、创设最佳“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教师应该以“问题”为指导,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解决”的创设是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着力点,如何创设最佳“问题情境”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1:《实验化学》“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铝表面的氧化膜。

【问题情境1】用坩埚钳夹住一块铝箔,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铝箔熔化了但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入氧化膜的概念。

【问题情境2】取一块刚刚打磨好的铝箔,再加热熔化,熔化的铝仍不滴落,又是为什么?进一步研究铝与氧气的反应,探讨氧化膜的形成机理。

【问题情境3】假如铝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情况又会如何?让学生进行铝条的“毛刷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好奇。

三、“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问题解决”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但“问题”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多提问,大量记忆性的回答,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能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问题而无暇顾及自己思维,更无法深入思考深刻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教材挖掘合适的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技巧之一。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两点:

a.问题内容层次化

案例2:“盐类水解”教学。

【问题情境】显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吗?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吗?

【提出问题】问题1: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电解质?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问题2:酸、碱是如何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

问题3:这两种盐溶于水后溶液呈酸、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4:上述盐溶于水的过程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实质是什么?

问题5: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b.联系实际设置问题。

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越是真实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案例3:“卤族元素”教学。

【问题情境】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究竟是以同学们熟悉的哪种微粒形式存在?

【分析问题】形式有:共有。

【实验探究】分别取少量食盐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

1)加入淀粉,无蓝色出现。2)滴入氯水和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3)加入几滴稀硫酸,加入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4)滴入醋酸,再用淀粉KI试纸检验,变蓝色。

【得出结论】加碘盐中碘元素以形式存在。

【知识迁移】1)为防止干扰,实验中不用自来水配溶液;2)不能加来检验食盐中的存在;3)不稳定,加碘盐在菜起锅时加入更好。

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精心设问,能够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交流方式多样化

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学生必须养成与人交流、合作的好的行为习惯,这有助于打开思路,共同提高。交流的方式应不拘一格,从交流的范围看,有小组内部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从交流的形式看,有谈话、演讲、答辩等形式。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交流。因此,教师要在交流前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相互交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二要强调共同进步,学生之间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合作时,要求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共同承担责任,以求共同进步。

标签:;  ;  

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解题”模式初探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