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平行散文艺术的新变化_艺术论文

论清代平行散文艺术的新变化_艺术论文

试论清代骈文艺术上的新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骈文论文,清代论文,试论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1)5-205-02

清代骈文①的题材与前代相比,其题材内容要广泛得多,举凡庙堂之制、指事述意之作、缘情托兴之篇,无不悉备,可谓骈文集大成的时代,这一点学界大致赞同。至于清代骈文的艺术成就,则争论长久甚至较为激烈,乃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这种观点以姜书阁为代表②。一是认为清代骈文有新变,有创造。刘麟生、钱钟书、马积高等先生均持类似观点,只是具体评价上则略有不同。笔者认为清代骈文既然存在复兴迹象,在艺术上也在努力创造。这里试图从两个层面进行探究:一是从清代骈文艺术技巧方面的创新来谈;二是骈文对新文体小说、戏曲的渗透方面来探索。

一 清代骈文形式技巧方面的探索

清代骈文艺术上的创新,此前有学者进行过探索③,但在具体表述时留有余地。其实清代骈文艺术虽然与小说、散文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努力突破,因难见巧。具体表现:首先是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向外发展和向内开掘。从以往骈文创作实践来看,骈文家较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而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关注不够。清代骈文创作与之相较,在题材上内容上则注入了更多的社会的时代的内容,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拓展,自然也增强了骈文的表现力。与题材内容现实性相适应,作家们在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上也有新的特点和变化。比如乾隆初年陈黄中《导河书》以白描技法写江南水患,中云:“见河湖交涨。济宁以下,茫无涯涘。田庐冢墓,靡有孑遗,有耳目所不忍闻睹者”,描绘了水患的无情和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也从侧面反映了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的无能。龚炜的《巢林笔谈》记乾隆二十二年虫灾过后,物价飞涨的情况与种种机巧情伪,跃然纸上,真实生动④。汪中的《哀盐船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以无比悲伤的心情描述了一场毁船三百,死难上千人的特大火灾,对死难者和家属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说明这是天灾更是人祸,对清政府的盐运管理体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洪齮孙《燕台话别图叙》、彭兆荪《牒城隍庙驱猫鬼文》、董基诚《秋棠词剩稿序》等也从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进行描绘,具体可感。再有就是讽刺手法运用得较为普遍。如董祐诚《云溪乐府叙》列举士大夫“四弊”,嬉笑诙谐,刻画了以文章谄媚的无骨文人的嘴脸和无耻情状,深得孔稚归《北山移文》神髓。这样,清代骈文家把自己情感投向真实的广阔的现实,也拓展了骈文的表现领域。在向内深层心理开掘方面,清代骈文家也在进行积极探索。他们在个人情感和个性心理上,描写更加细腻深入。汪中的《自序》是研究清代骈文的人比较熟悉的作品,文章通过与刘孝标处境“四同五异”的比较,和泪为文,曲致反复,文章极富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下层群众的共鸣。可以与之媲美的杨芳灿的《自序》,亦是此类文字。此外,如洪亮吉《伤知己赋》、方履篯《董方立诔》、邵齐焘《七侄妇方氏哀词》、孙星衍《洪节母诔》、刘嗣绾《潘君妻周孺人诔》、李兆洛《赵收庵先生诔辞》、董祐诚《林太孺人诔》等等,或表达亲情,或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切实的感受,都写得情辞郁勃,缠绵悱恻。

其次是艺术技巧方面的求新求变。作为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作家,他们自然不愿在前人已有的模式中讨生活,清代诗人赵翼高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也是千百年文人的心声。清代骈文家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在努力寻求突破与创新,即便留给他们创造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清代骈文家注意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前人的经验,他们在体裁选择上懂得骈散的功能,即马积高所说的“骈散分体”⑤。另外,他们深研篇法、章法、句法,注意字词锤炼和声韵的调适,十分注重从散文中借鉴技巧和经验,注意骈散调适,使得容易流于板滞的骈文气体通畅。清代骈文广泛运用并且为批评家所激赏的“潜气内转”与“运单成复”的技法⑥,已经成为清代骈文艺术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二称赞胡天游、邵齐焘、汪中。洪亮吉骈文“潜气内转,上抗下坠”。谭献《复堂日记》卷四则称邵齐焘骈文为“正宗雅器”。这种情况,与他们注意向前人学习,同时又根据自身特点取法学习对象关系密切。比如汪中就对六朝骈文文法技巧深有研究,同时也不厌弃唐宋文章,汪中指出王安石散文“庄重谨严,一字不可增损”、“顺逆反复,笔法圆紧之极”⑦。而在炼字炼句方面特别突出的是常州派的骈文家,比如邵齐焘、洪亮吉等精于此道,注意造语鲜炼和警句的妙用。

三是多种风格并存,创造新的文体种类。与诗歌一样,清代骈文有前人样式作为榜样,大体有六朝骈文、唐骈和宋四六三种体格,能够拓展的空间和领域十分有限,但也并非无能为力,不能有所作为。陈耀南在《清代骈文通义》里则将清代骈文艺术风格或者流派分为四体:清俊、矜炼、博丽、圆熟;张仁青在《中国骈文发展史》中把清代骈文流派划分为六朝派、三唐派、宋四六派、常州派、仪征派,说法虽然不一,但认为清代骈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则是相同的。至于个人艺术风格,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比如陈维崧的博丽、汪中的朴茂、洪亮吉的清倩以及袁枚的清新,在清代骈文家中是突出的。

还有就是清代骈文家在体类上改造与变化,也就是学界注意到的“破体”与“变体”。他们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往往突破常规,寻求体制上变化,创新求异,产生诗话体、词话体骈文,笔记体、日记体骈文以及集字集句体等新的骈文体类。

二 骈文对小说、戏曲等文体的渗透

前面我们分析了清代骈文艺术形式上的变化与特点。下面我们想就清代骈文对当时新兴文学样式的小说、戏曲的影响方面进行思考,探索骈体与小说、戏曲文体左右嫁接、渗透之后所产生的变化与特点。

我们先来看骈文对小说的影响。文言小说属于雅文学的范畴,早在唐宋传奇中插入骈体文字或者借用它的技巧已经习以为常。至于其对白话小说的影响,则从宋代话本小说开始。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讲到私情公案和花判公案中的判词“这些判词,带有诙谐性质,往往用诗、词或骈语来写”,说明骈文在小说中和诗词性质相同,用来渲染气氛、铺设场景和抒写情愫。徐调孚也说话本小说中“在话本的正文里,更附插着不少的诗词,或插入描绘形貌景色的骈俪文”⑧。到了清代,文言小说序跋(自序或者他人所作序跋)普遍使用骈体文字,比如蒲松龄《聊斋自志》、乐钧《耳食录》、袁枚《外史志叙》、钮琇《觚剩自序》、王昶《谐铎序》等均是。小说中以前用诗、词部分的开头、结语部分大多采用骈体文字,比如和邦额《夜谈随录》、沈起凤《谐铎》、屠绅的《蟫史》中就如是。而在正文中穿插使用骈体文字来叙事、描绘场景这样的例子触手即是,不惮繁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长篇章回小说这类通俗文学中骈体文字的运用。与文言小说一样,章回小说的序跋以及每章开头以前章回小说惯用诗词部分全部采用骈体文字,比如屠绅的《蟫史》比较典型。由于骈文在小说中运用比较普遍,以至于在乾嘉时期出现了通篇运用骈体写作的陈球的《燕山外史》,用三万多字的篇幅演绎书生窦绳祖和爱姑的爱情故事,而且颇为流行,亦受到关注。而章回小说正文中的骈体文字性质、作用以及形态尤其值得我们关注,而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小说中间铺叙场景、描写人物心理乃至说话、书信采用骈体,这种现象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骈体文字比较多,较为突出的是判词,这与古代公案判词喜用骈体的积习有关,是自唐宋以来官方文书通行的体式。另外,在描述场景、人物内心情感表达或者发表看法时有意识地运用骈体文字。比如《红楼梦》第十一回一段描写大观园园林景致和第十七回描写“蓼汀花溆”的一段文字,以白描写法出之,点染山林秀色,与六朝写景文字神似。小说《万锦情林》卷之五《下层》、第八回《碧秋女雄武同逃》、第十三回《葛太古入川迎圣驾》亦如此。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骈文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一是铺排场景,渲染气氛。二是抒发情志,婉曲传情。三是写景状物,描摹景致。四是心理铺垫。小说中骈体文字普遍说明一是文人的积习使然;一是读者和市场的需要。骈体艳情小说民国时期曾经风行了一段时间,出现了徐枕亚等以香艳题材内容招徕读者的骈文作家,成为一种写作风尚,也很可以说明这一点。

下面我们再来看骈体对戏曲的影响。骈文与戏曲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这一点前人已有说明。比如徐扶明认为明清传奇作品,往往可以看到出现各种各样的赋体文,有描写宫殿府第、山川景色的,有描写生活物品、妇女神态的,“正是运用骈体独白,汉赋手法”(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说得确乎事实。另外,清代戏曲家焦循《易馀籥论》认为八股文源于元曲。这种说法也有它的依据,因为元曲都有曲牌,若干曲牌组成一篇,和八股文很相像。其实八股文是骈文的变种,亦由此可以看出骈文与戏曲的渊源。综观清代骈文,它与戏曲的交叉和渗透主要体现在:

(1)很多戏曲序跋采用骈体文字,说明戏曲制作的缘起、声情,比如蒋士铨《桂林霜》自序,其骈体文字中虚字运用比较多,且不仅限于四字六字成文,较为流畅自然。清代乾隆时期最为风行的戏曲选本《缀白裘》中保存一些骈体文字的序,说明戏曲创作的缘由,介绍剧情,编刻的价值,由此也可以窥见骈文的普及程度和影响。戏曲文体的骈化这是戏曲文人化、案头化以后追求典雅、华美艺术风格的必然趋势。

(2)人物角色出场描绘、角色宾白采用骈体文字,比如《桂林霜》第十五出《诛叛》谱孙延龄口白即以诙谐、幽默的骈语出之,一新耳目。再如蒋士铨戏曲《一片石》,第一出《梦楼》薛天目上场念白及《第二碑》第四出《寻诗》薛天目的一段独白,还有第二出《访墓》中扮教官的净的说白就是口语化的骈体文字,幽默风趣,极好地刻画一个积极乐观教谕形象。之所以有这样的喜剧性效果,与通篇文字基本上不用典,句式拉长,适当运用虚字,以散体文的气势运骈偶之文有关。其实,随着戏曲文体的案头化、文人化之后,为了增强戏曲的文学性,从汤显祖始,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篇章结构艺术,朝着典雅华美的方向发展。另外,骈文对少数民族文学也产生影响,比如《满汉西厢记》序为骈体,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三 结语

从骈文艺术形式技巧方面的求新求变和清代骈文对新兴的文体章回小说和戏曲的渗透和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可见清代作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了一定的实绩,漠视它或者拔高它都是不对的。正是骈文家在艺术形式技巧上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使得清代骈文呈现“复兴”态势,其中不乏传世名篇。而小说、戏曲等新兴文体与骈体的融合,则说明骈文不仅是传统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同时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内容,是他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骈文在创作的同时也在培养和创造自己的读者,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一点,吴兴华说得很清楚:“在创作(指骈文创作)时,他吸引了作者的一部分注意力,因此在阅读时,读者需要付出相应的注意力作为补偿,这样作者的匠心才不至于落空。”⑨

注释:

①关于“骈文”一词的理解,有不同说法,我认为从清代创作实践和当时人观念出发骈体应当包括骈赋和律赋。

②参阅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29~530页。

③比如主凯符:《论清代骈文复兴》(《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四期)、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都有阐述。

④龚炜:《巢林笔谈》,中华书局1981年,《前言》部分。

⑤见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清代考据学与骈文的复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9页。

⑥所谓“潜气内转”就是在文章与语气的转折处不用虚词,而使文脉贯通,此说朱一新、李审言以及刘师培均论述翔实;“运单成复”亦即“散句双行,运单成复”,这种说法出之于王闿运之《王志》,称之为“运单成复”。

⑦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56页。

⑧分别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665页;徐调孚《中国文学名著讲话》,中华书局1984年。

⑨吴兴华:《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论清代平行散文艺术的新变化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