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兼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属性论文,途径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198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114.4万人,到1998年达到了340.9万人,整整翻了两番。但即便如此,199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只在9.8%的水平,远远未能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加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当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284.2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31.5%),在校生达740.8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1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实现了世纪之交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增长。
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全国共招生390.0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37.2%),在校生数达到940.0万人(比1999年增长2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0%。2001年全国共招生464.2万人(比1999年增长23.2%),在校生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175.1万人(比1999年增长29.3%)。2002年,这些数字又得到刷新,当年全国招生62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350万人;在校生数达1600万人,比1998年增加约82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15%。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这样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观点,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其量的标志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仅仅是迈入大众化的门槛,离普及化高等教育(入学率在50%以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任重道远。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新趋势,要求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属性应有一个新的认识与理解,以便切实推进这一人类历史发展新里程。20世纪末,笔者曾在《论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一文中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从产业的观点来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能否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高等教育能否按产业的模式进行运作?(注:方展画.论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这实际上是对高等教育本质一种新的理解,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会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高等教育本身有着显著的产业属性。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认为,“储钱供子女上大学,已成为我国现在社会上的三大消费之一”。他分析道:据测算,“2002年1600万各类在校学生年消费总额可达1250亿元左右……高校扩招对学生食堂、公寓以及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类设施所形成的旺盛需求,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学生公寓为例,3年来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00亿元。高校扩招还推动了建筑业、餐饮业、金融业、文化用品制造、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各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注: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5-10.)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大发展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判断与认识。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同样存在。在英语中,University(大学)的原意是“行会”的意思,源自universitas一词。在12~14世纪,凡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团体,如手工业行会或市政团体,均可称为universitas。在历史上,大学教师被称为master,与行业“师傅”是同一个词。后来,University被逐渐看成是一个超然于政治和经济之外的“自由独立体”,以追求理性为使命,并以“象牙塔”自居。但从19世纪中叶以来,University的产业性开始受到关注,这以美国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为标志。在当代西方,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以University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的产业,并将其列入“服务贸易”这个范畴之中。其中,按产业的规则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一个成功的运作典范,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因广泛接受海外留学生而产生的巨额利润也成为有目共睹的“经济现象”。
据有关方面报道,自从1995年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简称Gats)建立以来,各国相继开放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市场。1999年,约有147万留学生在OECD(欧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学习,比1998年增加了10万人之众。根据OECD的统计,在其成员国高等教育市场中,每年至少有300亿美元的收益。(注:陈剑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国际高等教育标准[J].比较教育研究,2003,(2).)这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它相当于OECD国家当年整个金融服务贸易额,并且占OECD国家服务贸易总额的3%。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教育服务贸易分别为各自第三、第四和第五大出口创汇业,其教育“出口值”占本国服务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分别为11.6%、4.9%和3.8%。(注:林志华,孟鸿伟.当今世界教育热点追踪——来自经合组织(OECD)的最新报道[N].中国教育报,2002-5-25.)首先以澳大利亚为例。1995年的一份资料显示,海外学生当年在澳大利亚的直接消费支出几乎达200亿澳元,此外,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基金会(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undation)在海外的大力宣传与推销也为澳大利亚增长了1.25亿澳元的收入。(注:杨莹.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4).)目前,海外留学生每年给澳大利亚带来60多亿澳元的学费收入,在澳大利亚整个财政收入项目中,高居第4位。鉴于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澳大利亚海外留学生的增长幅度是十分惊人的,近年来甚至大大超过本地大学生的增长速度。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2003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报告透露,2002年在澳大利亚各大学注册的海外留学生比上年增加了18%,达到了14.5万人,而同期国内学生招生数为61.9万人,仅比上年增加了3.8%。(注:姜言东.高等教育成为澳州经济支柱[N].中国教育报,2003-5-15.)美国也从其庞大的留学生教育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每年的开销高达7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五大“出口商品”。(注:《中外教育产业及教育经济学的比较研究》课题组.教育投资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无独有偶,英国作为一个十分“保守”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走过了一些“弯路”后,也基于经济的利益大打“留学牌”。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为了削减当时十分庞大的教育经费开支,英国政府于1980年宣布取消对海外留学生的补贴。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外留学生数的大幅度下降,1983年海外留学生数达到历史最低点,从1980年的5.54万人降至4.76万人,引起英国朝野的强烈反对。从1985年后,英国政府又开始恢复执行对海外留学生的补贴政策,留学生人数开始增长,至1990年已达7.78万人,比10年前(1980年)的5.54万人增长了40%。20世纪90年代初任职于我驻英国大使馆的张泰金先生认为,“在经济上,海外留学生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海外留学生需缴纳的学费要比本国学生高3倍,是世界上收费最高的国家。据统计,当时英国每年因海外留学生带来的收入就达10亿英镑之巨。(注:张泰金.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现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25-227.)
三
倘若从产业的观点来理解高等教育,那么,其产品是学生,其市场价值体现为学费。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当代,不仅有众多的私立学校在市场化的教育服务过程中得以立足和发展,而且,包括公立高等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其学费以大大高于物价上涨幅度的水平增长。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现象,需要认真地研究。从理论上来看,学费增长的幅度减去物价增长的幅度而形成的差额,就是教育产业创造的附加经济值。这种附加值是高等教育产业运作的现实基础。
高等学校向学生收取借以维持高等教育机构运作的高额学费,是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一种外在反映。从整个世界来看,高等教育的学费在不断地趋向于上涨,而且,高等院校的学费上涨幅度远远要高于物价上涨的幅度。让我们看一下美国的情况。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大约十年期间,美国本科院校的学费增长呈如下两个基本趋势:(1)各类院校的学费均增长一倍以上;(2)公立院校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私立院校。事实上,美国私立高等院校最主要的收入就是学费,这项收入大致占到办学成本的40%~50%(学费收入在美国私立高等院校各项收入中居首位)。
表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美国大学本科平均学费(美元)及增长率
私立 公立
大学 四年制学院
大学 四年制学院
1984-1985 6843 5135 1386
584
1989-1990 10384 7778 2035
756
1994-1995 1451010698 2982 1914
1990-1995年间增长率%
403747153
1985-1995年间增长率%112 108
115
228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统计中心.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5.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October,1995.D·布鲁斯·约翰斯通.在美国,谁来为高等教育付款[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3).
作者对资料来源作了处理:删减了部分统计内容和项目并且修正了原表中的部分项目增长率数据(1985~1995年间私立大学学费增长率原表为24%,现为112%,1990~1995年间私立四年制学院学费增长率原表为86%,现为37%)
应该看到,学费的飙升并不是因为美国公民的收入在猛涨。相反,不断攀高的学费标准给美国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造成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表2是美国中低收入家庭负担子女高等教育费用的情况。从表2可以了解到,从1979年至1994年15年间,美国高等教育学费及相关支出的增长使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大大增加了。
表2 美国大学本科的平均学费、食宿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按1975年不变价格)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统计中心.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5.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October,1995.D·布鲁斯·约翰斯通.在美国,谁来为高等教育付款[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3).
问题在于,人们何以乐于为高等教育的高额学费买单?当代高等教育以学费为机制的经营方式何以能付诸实施?换言之,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何以得到有效的体现?这又与高等教育的价值有关,尤其是与高等教育对个人有着很明显的经济“收益率”有关。高等教育能增加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收入,这是高等教育产业属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丹尼森(E.F.Denison)利用195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接受不同教育的人收入也是不同的,总体呈现出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成正比的基本趋势。
据美国国家统计署新近的一份调查报告,美国各种学位或文凭持有者的年收入是不同的,专业学位(指牙科医生、律师和兽医等)为10.96万美元,博士学位为8.94万美元,硕士为6.23万美元,学士为5.22万美元,高中文凭为3.04万美元,高中以下文凭为2.34万美元。如此来推算,一个高中毕业生进行40年的全职工作,预期可挣到120万美元,大学毕业生一生可预期收入为210万美元,博士学位持有者能挣到340万美元,而拥有专业学位的人则会有440万美元的收入。(注:劳伦特·贝尔希.美国大学学位到底值多少钱[J].世界教育信息,2003,(4).)由于这种强大的“增值”作用,便为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提供了存在的现实基础,也为社会将高等教育视为“服务贸易”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表3反映了包括美国在内的20个OECD国家公民的教育程度与年收入之间关系。
表3 1996-1999年OECD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相对年收入平均指数
国别 高中及以下教育 高等教育
25-64岁
30-44岁
25-64岁
30-44岁
澳大利亚
7975124
120
加拿大 8379128
66
捷克
6870179
181
丹麦
8685124
120
芬兰
9795148
139
法国
8484150
155
德国
7862130
123
匈牙利 6870184
182
爱尔兰 7575146
140
意大利 5857127
126
韩国
7880135
134
荷兰
8383140
135
新西兰 7674136
136
挪威
8490132
132
葡萄牙 6258177
186
西班牙 8077151
141
瑞典
8989130
129
瑞士
7576153
151
英国
6565157
158
美国
6766173
171
资料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1,Head of Publication Service 2002.p.303.
从表3可以看到,在OECD的20个国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比接受高中及以下教育的公民,在经济收入上一般要高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其中有许多国家如捷克、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韩国、葡萄牙、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要高出近一倍或一倍以上。
四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很深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高等教育本身又有极为明显的产业属性,所以,许多国家在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甚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时,都是将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选择。
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事业或社会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经济形态,可以用投资—回报的框架来分析。国外有学者分析了这种关系(见表4)。
表4 若干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成本回收率(%)
日本韩国 中国台湾 美国
机构 公立 私立 公立 私立 公立 私立公立 私立
回报 9.8
65.8 49.6 82.3 7.0
50.014.5
38.7
统计 1990 1985 1985 1985 1991 80年 1984/1985 1984/1985
年份代末
资料来源;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亚太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J].教育研究,2003,(5).
表4给我们这样几个信息:(1)高等教育机构是可以有回报的;(2)在投资一回报方面,不同的机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益,具体地说,私立高校的投资回报效益要远远大于公立高校,这一点尤其需要我们加以关注;(3)既便是公立高校,不同的国家也会产生不同的回报率,这与决策的方向有关,也同高等院校运作的机制有关。
重视与发展私立高等教育,这是许多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决策。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基于产业的角度,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也不失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措施与途径。印度国家教育计划和管理研究所主任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认为,“在日本和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私立高等教育适应了人们绝大部分需求,其入学人数已经超过高等教育全部入学人数的70%。在日本,所有大学的73%与所有大专院校的84%的份额都属于私立,这类院校的入学人数占全部学生的比例在1992年就已高达70%。韩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更加猛烈。1993年私立高校数占84%,相应的学生入学数则几乎达到80%。在中国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则超过了公立机构,二者的比例是2:1,而私立机构的入学人数则占了70%。”(注: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亚太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J].教育研究,2003,(5).)
在这一方面,日本应该说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日本的经济总量,在20世纪50年代只占世界GDP的3%,但到了80年代便超过了10%。与此相应的是,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1955年的8.8%上升到1985年的32.1%,基本上与GDP增长同步。英国1985年版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教育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中的4%是由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38%是由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了其中的58%。对于这一点,我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总结了日本的三条基本经验,其中第二条就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充主要是由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承担”,并且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同时也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的黄金时期。……日本政府(文部省)一改过去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严格审批的做法,放宽了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办学与招生编制的限制,于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68年当日本迎来18岁人口战后最高峰时,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容纳了近80%的大学生。”(注: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展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4).)日本广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学者米泽彰纯曾写过一篇论文,标题是《日本私立大学的市场结构》,而副标题则为“日本如何通过私立院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米泽彰纯认为,“二战后,日本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进步是由私立高校完成的……在大众化过程中,市场经济法则得到了充分运用,价格、质量、竞争和承受力这几个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注:米泽彰纯.日本私立大学的市场结构[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2).)表5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私立高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表5 1955-1975年间日本私立高校学校数与学生数增长
资料来源:驻日使馆教育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展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4).
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上世纪初只有3%左右,到了1911年才达到5%;1941年达到15%,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1970年达到50%,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至1996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80%(达到80.9%)。(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7.)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近一百年间,私立高等院校数增长了126%,在校生数更是增长了近21倍。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时,私立高等院校的贡献率约为50%;而到了1996年私立高等院校对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的贡献率仍高达20%左右。另有研究资料报道:在1970年,即美国高等教育开始实现普及化时,私立院校的学生效达到了202万人之多,比1940年的130万人增长了55%。(注:黄建如.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衰与立法[A].魏贻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32.)
表6 美国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引者注:表中1996年55.2%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疑有误,应为80.9%。
资料来源:潘潮玄.美国大学普及化的进程与经验[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2).
五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的揭示,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与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无疑具有显著的产业属性。关于这一点,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理应引起高等教育理论界和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基于产业的角度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
为此,借鉴国外的经验,有三条政策性建议可供进一步探讨:
——从提高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提高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
——从促进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从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角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