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方法:将本院收治的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2015年7月—2016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干预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有更好的护理作用,不仅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176-01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发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俗称为暴聋;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血管感染以及迷路膜破裂等因素联合导致[1],其病情发展较快,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甚至失聪。若患者治疗及时,可以避免永久性失聪,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听力。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选取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进行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并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7月—2016年1月),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
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5.12±7.43)岁;
干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6.43±6.21)岁;
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日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心肺呼吸功能、血压状况等;
干预组(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干预),详情如下:
1.2.1心理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每周定时给患者进行30分钟至60分钟的心理治疗,要求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相关背景材料;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通过深入的心理互动和实践,用较强适应能力的心理干预方式代替患者内心扭曲的不良认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变患者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护理人员对患者治疗不同期间,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相关检测做好记录,以把握患者病情的康复情况[2];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向家属阐述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稳定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才有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配合治疗。
1.2.2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突发性耳聋的背景资料、治疗方式,帮助患者能更好的了解的自己的病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向患者解释在整个治疗期间,患者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防止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出现手忙脚乱等现象[3],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听力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本次对比试验,以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在实验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如见表1所示:两组患者的焦虑、烦躁、抑郁以及情绪激动的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对比[n(%)]
3.讨论
心理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能减轻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变化,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面对治疗。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生活上都能到愉悦,降低不愉悦程度,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通过本次对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有良好的护理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谭爱梅.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高血压伴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115-116.
[2]王秀颀.突发性耳聋的高压氧治疗观察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30):245-246.
[3]朱国兰.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223-224.
论文作者:梁永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患者论文; 突发性论文; 心理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两组论文; 焦虑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