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国家主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1)01-0027-04
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利。国家主权是一个历史概念,自1586年法国思想家布丹第一个提出国家主权学说以来,随着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内涵及构成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段而变化。最初主要指政治和安全上的独立权和平等权,如:《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6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取得独立权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将主权扩展到经济领域,提出经济主权概念。在其坚持下,1966年联大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规定:“所有公民为他们自己目的自由地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的主权原则。90年代,主权延伸到文化领域,尽管目前正式的国际文件对文化主权难以准确界定,然而它已经被各国广泛使用,大致用来指国家维护本民族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国家主权观念发展成为涉及政治、安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无所不包的体系。
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为各国认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景象向前发展。国际市场不断开拓,世界贸易急剧增长,拥有巨大实力的跨国企业成群崛起,这些都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特别是80年代以后,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增强,更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打破了原有的国家界限,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配置得以在全球范围实现,尤其是跨国企业全球并购活动和联盟网络的建立,使原有的“国家主义”传统观念逐渐淡化,“无国籍化”、“非主权化”正成为这个复杂经济世界的特征。因此,经济全球化对原有的国家主权观念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国家主权的弱化。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权实体——国家受到由不同协议分别成立的专门国际组织等“超国家机构”的约束。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各洲均建立起自己的区域性经济联盟,以关税联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等形式最为多见。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这些通过国家间协议创立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依照本组织章程取代民族国家行使一部分经济权力,小到关税税率的确定,大到国家的财政贸币政策,民族国家为了区域内经济利益和本国的长远利益不得不采纳集体协议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本国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决策权。除此之外,当今世界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日趋增多,例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国际组织已不限于解决国家间冲突和危机,对世界和地区事物有着广泛的介入和影响力。他们对国家主权的渗透性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那些其成员的投票权根据各国认缴的基金份额决定的国际组织来说,已成为对民族国家进行强有力经济干预的机构。以IMF来说,它原来的使命仅仅是监督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但是它现在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IMF以援助为名要求韩、泰等国实行国内经济改革,否则将取消贷款,韩、泰等国被迫接受IMF的改革方案。从总体上说,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国为了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让渡一部分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接受国际经济调节。这种“让渡”不能构成对国家主权的根本性挑战,因为这种让渡是以取得更大的国家利益为前提的。但是,换个角度来说,相对弱小的国家在区域集团中处于弱势,如果对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开放本国市场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机和程度把握不准的话,那么这种对国家主权的非根本性削弱将转化成根本性的危害。
第二,国际经济机制的普遍建立和各国对国际经济机制的遵守也会限制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机制普遍建立,为各国参与全球化确立了“游戏规则”。一国要参与现行的国际经济活动就必须遵守这些“游戏规则”。首先,对一国来说要在国内实行市场经济,否则就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限制和排斥。其次,要对本国国内所有与国际体制不相适应的体制要素进行全面的改造,特别是与国际经济紧密相连的外贸体制、金融体制、税收体制等。也就是说,国家在决定本国的经济体制时不再有充分自由。
第三,参与经济全球化,一国对外开放也会给其主权带来一定的弱化效应。如:允许跨国公司投资于本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违背了国家经济主权中明确规定的“自由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削弱了一国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领土管辖权。引进大量的外国资金虽然部分地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匮乏问题,但是外资按国际规则运动而受国内法律和政府管理的程度降低,外资大量增加占到国民经济相当大比重,会影响一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调控能力。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国家越来越对信息和通讯本身的管理和控制无能为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家的经济主权。
第四,国家经济主权受到新的国际生产和国际分工的潜在威胁。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可以在任何有资源、工资低、优惠条件好的地方投资生产,并且可以把产品推销到任何有客户的地方去。尤其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跨国并购和建立网络联盟活动,这些活动使跨国公司的“无国籍化”倾向更为明显,跨国生产和市场全球化的逻辑,将促使人们对产品的产地毫不在意,笼统地提倡国货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的股权也变得多元化,使一国难以准确确定民族工业的范围,保护民族工业这一传统的经济主权大大削弱了。更有甚者,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凭借其产品和行业的垄断优势,甚至凭借其政治实力和军事霸权,把自己希望的贸易格局强加给较弱的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主权无疑受到新的国际生产、国际分工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强权政策的挑战。
第五,众多全球性经济难题的存在和期待解决迫使各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主权意识以增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大量人口的贫困化、大范围的灾害和饥荒、不同国家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生态失衡、大气污染等大量问题的解决都超过了个别国家或部分国家的能力范围,必须经过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包括弱化“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资源”的绝对主权观,这是人类生存权超过个别主权的必然要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诸多因素对国家主权提出的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主权的让渡和弱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绝不能否认国家和国家主权存在的重要性。国家的存在有其内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根源,国家除了发展经济的职能外,更重要的是其政治属性和功能。国家和国家主权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前提、发展的保障,因此单凭经济因素的相互融合是无法消除国家和国家主权存在的必然性的。经济全球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国家实力、经济结构、劳动者素质、领导者素质、消费习惯、发展潜力、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国家和国家主权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并非根本矛盾,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并不影响国家独立自主地制定内外政策。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内经济政策将是自主的,对外政策的选择从根本上说要考虑有利于本民族经济发展,这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二
国家主权弱化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国为一国欲从充分参与全球经济中获得好处,政府必须更加重视国内和国际市场,努力营造有利于本国企业的商业环境,提高对外国企业的吸引力,采取有利于市场的组织结构协调和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一国政府的作用在一些范围和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了。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政府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采取更加自由化的政策,使经济快速增长。东南亚国家正是抓住这一趋势,使亚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的经验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外资,为加入WTO做了不懈努力,力争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贸易规范和世界市场接轨。推进本国经济发展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利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国家或政府在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中除了要遵守贸易自由化的规则之外,还承担着扶持本国产业增强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获取利益的任务。因为经济全球化使传统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下降,而技术、人力资本、营销渠道、管理经验、规模经济等创造性因素越来越占主要地位。科技进步也可以使一国生产资源的存量增加,改变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长久利益,必须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大,风险高,又极易出现外溢效果,因此政府的扶植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用补贴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增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前对信息必须有充分地把握,否则,一旦决策失误,便会导致资源浪费和产业的落后。政府必须在国内市场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以鼓励国内企业的相互竞争,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实现规模经济。否则企业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就会失去竞争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国家的保护政策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因此说,在各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仅没有消弱,而且显得更重要了,对政府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更高了。
第三,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存在大量资金,除了用于支持各国产业发展的资金外,还有为保值增值游离于各国之间的游资。对于这些资金,一国政府的作用更为关键。一国如果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就可以吸引这些资金为本国服务。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停滞或政局动荡,这些游资就会成为该国经济进一步恶化的催化剂。金融国际化使各国的金融、生产和商品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加上信息流动的加快,各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牵动,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都会对它国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受到其它国家的影响。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既要考虑内部经济状况,又要考虑外部的作用,否则难以达到确定的经济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金融政策应更有高度的技巧性。
第四,全球化生产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生产国际化使民族国家和世界大企业间织成一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之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构成了各国政府在全球化时代的主要任务。一个全球化企业可以在世界各大洲拥有或控制着分支机构,可以有效地利用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本、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等,可以在各大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提供服务。全球化使跨国企业在生产基地或合作伙伴上有更多选择。如果一个区位(不同国家)出现成本上升、税收增加、利润下降的话,跨国企业就会从一个区位转移到另一个区位进行生产。全球化使资产的流动性或潜在的流动性比过去大大地增强,跨国企业对区位优势的变动更加敏感。一国要增强对国际企业的吸引力,必须增强本国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然资产”在国家竞争力中的地位下降,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创造性资产”。创造性资产可以是有形的,如物质资产、金融资产,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技术诀窍、商标、企业文化等。一国经济实力更重要地表现在其创造性资产的强弱。一国的竞争力越强,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创造性资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资源可以全球配置,因此生产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下降,而交易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上升。尤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知识、技术、商标、销售渠道等等领域拥有的优势越多,对垄断优势的持有趋势越强,交易成本产生的可能性越大,交易成本也越高。针对上述情况,市场本身没有能力提高本国的区位优势,没有能力创造出提高本国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也没有能力使市场的交易行为免受市场失效的影响,因此政府必须发挥作用。例如,政府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解决交通堵塞、港口拥挤、通讯落后等状况,政府可以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和区域开发政策使跨国公司的投资符合东道国的利益,政府可以通过合作研究和对大学研究的资助以提高科技创新的动机和能力,政府可以投资人力资本以解决跨国生产的人才水平低下和能力不足的问题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行为,政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市场失效,进行组织协调和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商业运行环境,增强对跨国企业的吸引力。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并非减弱,而是更加激烈,不但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竞争也加剧了。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把注意力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政府对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占有全球市场的作用更为明显。全球化对政府的宏观组织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发达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利用国际经济机制为本国企业全球经营做开路先锋,遇到别国的限制和抵抗,就派出代表团谈判解决,甚至不惜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竭力打开别国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尽先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经济全球化的负作用较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以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为由,将主权绝对化、闭关锁国,切断与国际社会的经济联系是不切实际的,或者只因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淡化国家主权观念,放弃国家的统一管辖权,也无助于国家的生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应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政府运用其国家权力,对全球化的负效应进行防范和避免,使本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只有取得了本国的经济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收稿日期:200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