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内涵与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内涵论文,意义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B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6)04-0001-07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界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概念,并正在开展对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提出,拓展和深化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促进了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现实的对接。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不仅更容易获得中华儿女的普遍认同,更为中国大众喜闻乐见,也更有助于在当代世界树立当代中国的价值形象和凸显当代中国价值的民族特色。 一、“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由来 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最早见于马惠萍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选择》[1]一文,不过该文是在中国人的价值观的意义上使用当代中国价值观一词的。后来,唐志龙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冲突及其调适》[2]、刘小新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3]、田嵩燕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变迁与重建》[4]等文章中也使用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一词,但他们主要是从阐述当代中国价值观状况的角度使用“当代中国价值观”这个词的,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俊峰在《深化价值观研究与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5]一文中从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的角度使用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的课题。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杨信礼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6]、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宋惠昌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基本趋势》[7]、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锡蓉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取向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8]等论文中分别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内容的观点。但是,上述几位学者都尚未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本身作出阐述。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国内学界有关的讨论重心集中到了核心价值观,2011年至2013年未见有与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直接相关的论文。在此期间,笔者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深感在全社会对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形成共识、阐明当代中国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对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及其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笔者最早于2014年1月1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构建》一文,该文后来经过扩充以同一标题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4期。此后,笔者先后发表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源与流》和《当代中国价值源流探析》等论文①。其中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两篇文章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转载的网站均超过百家。同时,笔者近两年来还围绕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出版了三部著作,它们分别是《论价值观与价值文化》、《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梦与中国价值》②。笔者的所有这些论文和著作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含义及其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关系,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作出了较为系统的回答,使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概念和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和学界凸显出来,并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在笔者重提“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并对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之后,国内学界逐渐有了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问题及其概念的关注。例如,骆萍、孔庆茵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内涵、意义与传播策略》[9],陈国富、余达淮的《略论当代中国价值观》[10],刘民主、冯颜利的《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涵探讨》[11]。更为可喜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杂志问世,这一方面表明“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也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学术平台。笔者相信,有了这一重要园地,当代中国价值观会得到更普遍的社会认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必定会发生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提出,不是学者的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快速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价值观;同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主流价值观构建,也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条件。 任何人都不可否认,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人类走向富裕和谐的康庄大道[12]。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社会政治制度,没有对其负面效应起到有效防范作用的法制和政策,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日益两极分化、资本化,以及严重的环境问题。事实表明,市场经济在使中国迅速强大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以前的主流价值观即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严重冲击,使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时也使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和混乱。今天,不少社会成员眼中只有金钱、权力、名誉等物质的、外在的价值,而没有了人格的、精神的追求,精神世界荒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来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被空前严重地提到了党和政府的面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价值观多元化。今天的中国,与中共中央所倡导和推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存在和流行的,还有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不同宗教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同时存在、流行及争斗,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而且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现行社会的制度和政策发生影响,导致制度和政策自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价值文化多元对峙甚至冲突的格局,构建主流价值观,使其他各种价值观从属于和服务于主流价值观就显得刻不容缓。 伴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努力扩大自己国家价值观的国际影响。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实力强大的国家,更是借助其实力优势强力推行其价值观。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超级人口共同体,不仅应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价值观,而且应在世界多元价值的格局中发出中国人的声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强大并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价值观作为支撑,而且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为之开辟道路。中国有着在世界上历史悠久、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整个人类生活日益物质化、低俗化、浅表化,整个世界充满着各种矛盾、冲突,恐怖活动、政变、战乱频发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不失为当代人类走出困境可资借鉴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也需要以自己今天的文化和价值观作为载体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果说中国价值观对于中国自身来说是国家精神和民族命脉,那么,对于世界来说,它则是中国声音和大国形象。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硬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构建并推广具有强大正能量的中国价值观,不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强大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大国所应承担的世界责任。总之,在当代世界各国价值观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强势的文化影响力,更不能没有自己的旗号和声音。这种旗号和声音就是中国价值观。自觉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大幅度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旗帜鲜明地打出“中国价值观”的旗号并扩大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打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旗号,大力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和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支柱。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含义及其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从目前已有的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学术成果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将当代中国价值观理解为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价值观。按照这种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既指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指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价值观,如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各种宗教价值观等。例如,刘小新就将中国价值观理解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将是导致全球社会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而又将导致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三大领域中价值观的分离性发展,致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3]这种理解不是将当代中国价值观看作是中国主流或主导价值观的一种形态。 二是将当代中国价值观理解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例如,马惠萍在谈到当代中国价值观时说:“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既有中国传统天下主义与和合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有对西方民族主义和现代文明的吸收和‘移植’。”[1]在价值观多元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差异十分巨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各不同。显然,这种理解也不是将当代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形态。 三是把当代中国价值观理解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或主导价值观,目前大多数相关成果持这种观点。例如,宋惠昌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价值观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到多元、由国家本位到公民本位、由拜物教意识到以人为本的观念变革,显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基本趋势。”[7]不难看出,宋惠昌这里是把当代中国价值观理解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当代中国价值观”这一术语确实可以同时从以上三种意义上理解,但是笔者赞同上述的第三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反映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主流或主导价值观形态的概念,可以使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区别开来。根据这一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构建的中国主流价值观。对于这一界定,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以下阐明。 第一,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着力构建的价值观。“当代”作为历史分期概念是十分不确定的。就中国而言,当代通常被理解为新中国建立以后至今的时期。但在当代中国历史上,1979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公认的深刻变化,因此可以考虑以此为界,将中国当代划分为当代前期和当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正在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构建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中国价值观。目前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的价值观与改革开放前的价值观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其一致性在于它们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差异性则在于前者是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相一致的各种社会体制(这种体制正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的过程中)的价值观,而后者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及与之相一致的各种社会体制的价值观。因此,如果我们把整个当代中国价值观看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话,那么可以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看作当代中国前阶段的价值观,而把改革开放后致力于建设的价值观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广义上,前者属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在狭义上,当代中国价值观指的是现阶段的价值观。正是在狭义上,我们应将当代中国价值观界定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着力构建的价值观。 第二,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当代中国正在构建的价值观是主流价值观,而不是一统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与一统价值观的区别有两点:其一,前者是以社会允许存在多种价值观为前提的,而后者则不允许存在多种价值观,只允许一种社会推行的价值观存在;其二,在多种价值观中,有一种价值观真正能起主导作用,其他价值观不与之相对立、相抗衡,相反与之共存共荣,并且接受它的引领和指导[13]。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致力于构建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对外打开国门,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传统文化之门,国外的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纷至沓来,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社会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消灭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回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只能在允许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现实化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文化,并使之引领和指导各种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价值文化,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不同价值观对峙和冲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改变对非主流价值观简单排斥、打压的做法,在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吸取其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为我所用,使我国主流价值观成为包含当今人类一切价值观优秀内容的真正先进的主流价值观。 第三,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观念价值体系。一般说来,一种社会形态或一种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是社会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是现实的价值体系,这种现实的价值体系通常是根据观念的或理论的价值体系构建的,而这种观念的价值体系就是价值观。例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皇权主义价值体系就是根据儒家价值观构建的,虽然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正在努力使之成为社会现实价值体系的观念价值体系。这种观念价值体系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子价值体系。从层次看,包括目标价值体系、手段价值体系、规则价值体系和控制价值体系等,从维度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价值体系,其中还包括作为所有这些子价值体系核心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通常称之为“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像其他社会价值观一样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由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子观念价值体系构成的观念价值体系。学界有学者简单地将核心价值观等同于当代中国价值观,这是不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价值观或子观念价值体系体现为、落实到社会的道德、制度(包括法律)、政策和活动,从而使之现实化为社会文化,转变成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否则,核心价值观就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地生根,所谓“落实落细落小”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四,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一种观念价值体系,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但它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整个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都是围绕核心价值观展开的,都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展开和细化,其各子系统都是服务于和服从于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本质规定,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区别于所有其他价值观(包括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各种宗教价值观)的主要标志。作为核心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成体系的。人们通常将核心价值观等同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个字”,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来看,核心价值观是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价值原则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体系。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来习近平将其概括为“中国梦”。其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其中人民幸福又具有更终极的意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十八大报告倡导的“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指出,这十二个价值理念“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4]。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必须坚持”则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核心价值观作这样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理解。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方面或层次在十八大报告中都有明确的阐述,也是习近平系列讲话所深刻阐发和大力倡导的。从这三个方面完整把握核心价值观,将会促进全党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克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偏差和异议[15]。 第五,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价值观的当代形态。当代中国价值观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转换和中国价值观的当代形态,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华民族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中国价值观在约5000年的漫长历程中历经沧桑,其中也有着某些内在一脉相承的精神和内容。中国价值观的演进与国家政治的状况有着直接关系。一般来说,国家统一的时候,就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价值观,而国家分裂或动乱时,就会出现价值观纷纭杂呈的局面。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三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历史阶段和两个相对动荡分裂的时期,而在相对动荡分裂的时期都孕育了价值观的变革和新时代的出现。从结束“五帝”战乱、初步建立统一国家的夏代开始到西周时代,逐渐形成了中国价值观的最早形态,即宗法封建主义价值观。诸侯割据称霸、社会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没有统一的社会价值观,但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形成了儒家的价值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于是以儒家价值观为依据形成了中国价值观的第二个统一形态,即宗法皇权主义价值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价值观再次陷入纷纭杂呈的局面。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这次的多元复杂局面主要不是中国国内土生土长的不同价值观的争鸣,而是许多人所接受的西方不同价值观之间以及它们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间的论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被确立为主导价值观,这就是中国价值观的第三个统一形态。在到今天为止的六十多年中,社会主义价值观经历了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之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可称之为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后一个时期是自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由此看来,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中国价值观的当代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历史上不同形态价值观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意义 从以上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它所反映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转换,它标示着中国价值观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形态——当代中国价值观。这里我们还需要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作价值的审视,以便了解这一概念对于我国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强研究和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真实意图和实质含义是主张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因而提出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意义是多方面而深刻的,特别在以下四个方面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将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为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价值体系,从而使之体现为社会现实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进入社会生活。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研究和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说到底就是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研究和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完整的价值体系,使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整个社会生活,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中国价值观建构的过程,就是作为其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现实化、贯彻落实、推广应用的过程,也是作为其核心结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文化的过程。”[16]例如,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是人民幸福,然而“人民幸福”是一个总体概念,只有将它解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的具体目标,人民幸福才能落到实处。研究和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要使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变为“计划书”和“路线图”,当然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构建本身也属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和构建。 其次,“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体现了我国主流价值观对非主流价值观的包容和引导。在价值多元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其他非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而“当代中国价值观”所代表的作为当代中国国家的价值体系则要与这些价值观共存共荣,将它们纳入主流价值观体系之中,更多地吸收这些价值观的合理内容。中国价值观作为价值观体系必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更多地继承、吸收借鉴传统价值观、域外价值观中有价值的、能为我所用的内容。这尤其体现在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方面。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存在着本质区别,但中国价值观要将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包含的市场经济规律吸收到中国价值观中来。同样,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本质区别,但中国价值观可以从传统价值观中吸取诸多合理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原则、“恭宽信敏惠”等日常生活规范。当然,这种继承、吸收和借鉴都是批判性的,不能照搬照抄。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完整系统的主流价值观,其本质和精髓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它又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中国时代精神,而且是与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并相衔接的。 再次,使用“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有助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上形成共识,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一个社会要在主流核心价值观上形成共识,或者说对主流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必须以主流价值观本身正确合理为前提,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强有力的宣传和教育;二是使之道德化、法制化、政策化;三是使之具体化为完整的观念价值体系。在这三种途径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种途径,因为只有建立了完整的观念价值体系,才便于道德化、法制化和政策化,其宣传和教育也才会卓有成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常是概括性的、一般性的、抽象的,如果不将其具体化为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内容和原则,就不能将其转化为道德、法制和政策规范,其宣传教育也常常使人感到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核心价值观只有具体化为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完整体系和明确要求,才能够通过道德、法制、政策,以及宣传教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才能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它、认识它、理解它和认同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年多来,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但到目前为止认同的广度和深度还未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具体化为完整系统的价值体系,体现为道德、法制、政策等,因而没有充分地进入社会生活。同时,“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作为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更容易得到中国社会内部各政治派别、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得到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认可。如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可以成为动员和汇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和炎黄子孙关怀和支持祖国力量的旗帜。 最后,“当代中国价值观”可以成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不同于当代其他各国价值观的标识,使用这一概念有利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在当代的价值观竞争中,各种价值观的冠名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以某个国家的名称冠名本国的价值观,如美国价值观、俄罗斯价值观、新加坡价值观等等。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扩大自己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而且都鲜明地打上了自己国家的旗号。这些以国家命名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特色的标识。二是以某个地区的名称冠名本地区的价值观,如欧洲价值观、亚洲价值观、东亚价值观、阿拉伯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等等。这是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对本区域命运共同体的自觉,也是不同地区人民对本区域共同体价值追求的宣示。这两种趋势是苏东解体、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的新变化。其共同特点是,各国、各地区为了使其价值观便于传播和扩大其影响,往往不再那么旗帜鲜明地标示其根本价值取向,努力淡化自己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凸显价值观的国家、民族和区域的个性和特色,甚至打出“普世价值”的旗号。如果我们不考虑某些国家“打价值观牌”的别有用心,应该说这种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各地区价值观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不同价值观的宽容、开放态度。习近平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7]。在当代世界文化和价值观的新格局面前,我国提出和使用“当代中国价值观”或“中国价值观”的概念无疑更有利于我国价值观与世界各国价值观的对话、交流和互鉴。而且,“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也有助于在当代世界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从而扩大中国价值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中华儿女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 ①分别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年6月18日第13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4期,周海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文化发展论丛·中国卷》,《光明日报》2015年2月11日第13版,《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②分别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2016年出版,武汉出版社2016年出版。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