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本位”看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_政治论文

从“内容标准”看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标准论文,内容论文,高中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无论在课程体系、课程理念上,还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均对老《课标》作了重大创新的突破,新《课标》的实施,必将对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仅就新《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课程)谈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新《课标》“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特点

新《课标》以全新的思路将内容标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围绕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这一主题,设置了思想政治1、思想政治2和思想政治3这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了思想政治4模块。四个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每一模块均以表格形式呈现内容标准。现以课程标准“经济生活”第一专题“生活与消费”为例,谈谈“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特点。(见中栏表格)

从下表中看出,内容标准由“通栏”“左栏”和“右栏”三部分构成。左栏为内容目标,右栏为提示与建议。左栏的内容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原课标不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作出明确的区分,仅仅罗列学科教学要点,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缺陷,而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通过不同行为动词的使用,表达操作过程(过程性)和预期表现(结果性)两方面的要求,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等,其行为主体是学生,该内容目标具有指令性、规范性。

这一陈述方式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有机结合,即个性化地提出操作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以学生的行为作为来表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通过学生“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来点明知识目标(影响商品价格的四因素)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通过学生个性化的“作为”,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目的,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右栏为“提示与建议”,其功能是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说明。其意义有二:一是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资源;二是提供可以采用的实施路径。如为了达到上表左栏1.1的内容目标,右栏提供了四条提示与建议。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该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这就为教师弹性实施内容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隐含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新课程理念。

仔细阅读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内容标准”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它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提供相应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道理;二是突出思想性,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知识点的选择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观点;三是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每一类目标都隐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度,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新《课标》“内容标准”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改、新课标、新形势,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首先,要转变观念。目前教师除树立与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目标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以外,尤其要树立以下两个观念:

一是课程观和教材观。新课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权力,教师是重要的课程建构者之一。教材被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有责任自己去选择教材、整合教材、编写教材。

二是活动教学观。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置学生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有所“作为”,通过解析、归纳、评述、描述、讨论、演示等活动,全面强化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

其次,要提高两种能力。(1)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新《课标》提供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指令性、规范性,对教师来说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意义。因此,面对新《课标》“内容标准”的变化,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否则就会因落伍而遭淘汰。所谓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来源。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前两年,我校组织了浙江省规划立项课题《旅游风景区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的开发和研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新编了《旅游与环境》《历史与传说》《英语小导游培训》等校本教材,介绍了溪口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物产特征、民间风俗等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培养了学生的本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更培养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2)是灵活选用、处理教材的能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范例或材料,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因此,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灵活地选用、处理教材,或删除一些陈旧的、不切实际的内容,或增添一些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使课程内容富有生活感、时代感。

再次,要创设教育情境,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内容目标,反映了课程改革“既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的追求。因此,这需要教师学会创设下列两类教育情境:

一是仿真教育情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能推动学生进行比较、辨析、评估、质疑等思维活动的仿真情境,置学生于当前事态中,让学生尝试自己去选择、体验,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真实教育情境的设计。即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强调“作为”,既动手又动脑,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这类情境设计,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教学和体验性教学等,以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双转变。

标签:;  ;  ;  

从“内容本位”看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