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活力——全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记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农村论文,细胞论文,活力论文,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工程”提到全党的面前,要求各级党组织聚精会神地把我们这个拥有50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建设好。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后,中央随即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部署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年多来,各地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迅速行动,大规模地集中加强农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层层制定了三年规划和当年计划。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各地在选好党支部书记的前提下,注意“五个好”并举,并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强了党支部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力,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全党关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我国农村有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它们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党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犹如党的有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都有活力,党的整个有机体才能充满生机。党的建设必须从基层组织的每一个“细胞”抓起。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必须下决心、下气力抓紧抓好。江泽民总书记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党委要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
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再次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务必使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再上一个新台阶。”
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动员令;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立即行动起来,省地县三级领导分别建立自己的联系点。据统计,这样的联系点已达7.7万个,不少省区市主要领导同志深入农村, 实行面对面指导;去年以来,全国先后分两批选派92万机关干部下乡驻村帮助工作;全国有99.7%的县委建立健全了抓农村党建责任制,许多县(市)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地还普遍加强了督促检查,通过派调查组、巡视指导组、召开阶段性会议,季度汇报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促进抓紧抓实。农村普遍反映,全党如此关心和重视农村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明显的一次。
建设“班子”武装“脑子”
中央提出,加强农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努力达到“五个好”的目标。而这“五个好”目标中,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群众拥护的好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是关键。“农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经济要强,班子先强。”许多地方党委把基层党支部班子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委“一把手”亲自抓,重点抓好村“一把手”的选配,一大批能够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的优秀共产党员走上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岗位。
江苏省沭阳县沂涛乡过去是有名的“特困乡”,1991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75元。1992年初,新一届乡党委班子组成后, 用半个多月时间,深入26个村调查,发现沂涛乡之所以“落伍”,关键在干部素质差。乡党委首先在健全组织、调整村支部领导班子上下功夫,让一批能带领群众把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的优秀共产党员走上村支书的岗位。5年多来,这个乡发生很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目前已达到1200 多元。
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各级党委突出思想教育,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文化和科技知识水平,端正思想,更新观念。许多省市提出:要变“面貌”先换“脑子”。他们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许多地方针对农村特点,编写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材,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本领。许多地方开展了以学理论学党章为内容的知识竞赛活动。辽宁、河北、海南等省有80%的党员参加了知识竞赛。全国参加知识竞赛的党员2315万人,占党员总数的43.7%。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一些县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论点、党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实用技术编印成小册子,农民党员可以随身带,随时学,很受欢迎。山东、辽宁等很多地方把党员学习活动同学习孔繁森、张鸣岐和本地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这些形式和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年多来,全国各级党组织共举办学理论、学党章、学科技、学文化培训班60多万期,培训骨干385万人,轮训党员2925万多人。 去冬今春还集中培训乡镇干部21.7万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66.8万人。河南、安徽、天津、山西、广东等地由省市委直接培训了一批农村支部书记。北京、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山东等省区市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中专、大专学历培训,其中江苏有74个县(市)开办了农村基层干部大中专班。
“治瘫”与“治穷”并举
中央提出,力争在三年内把农村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组织整顿和建设好,以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进步。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贫困后进村发展经济,做到“治瘫”与“治穷”并举。经过一年多的整顿,不少后进村党支部有了明显变化,农民关心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得到解决,相当数量的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增强。
全国第一批整顿的5.5万个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村党支部以及3.2万个经济发展缓慢的贫困村,经过整顿,80%以上有了明显变化。各地还涌现了许多后进变先进的典型,河北磁县中莲花村,过去班子瘫痪,10多年没有发展党员,集体的3个煤窑被人抢占3年,亏损160万元, 自来水管道被破坏,群众还要到外村买水吃。经过一年多的整顿和建设,村支部战斗力增强,各方面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去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比1994年增加1150元;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加强,一跃成为全县的先进村。
与此同时,各地坚持以“奔小康、促共富”总揽全局,采取措施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以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内蒙古每年拿出5000万元,广东在去年筹资24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拨出1700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浙江组织3000多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扶持3000多个村发展集体经济。上海采取局村挂钩、厂村联姻的办法建设“百万利润村”。广东将珠江三角洲经济比较发达的100 个村与山区100个贫困村结成对子,利用资金、技术、人才、 市场等优势进行扶贫开发。湖北襄樊市樊城区施官营村还跨县帮扶贫困山区南漳县大山村。全国著名的“亿元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帮助宁夏山区的贫困村,再造“华西村”。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村镇,也纷纷“进军”中西部地区,帮助贫困山村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