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高校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将所有的对象纳入审计视野难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外乎以下5大类:①校办企业负责人;②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负责人;③学校行政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院(系)的财务主管;④科研项目主持人;⑤分管部门经济工作的校级领导。大多数高校主要集中在对前3类经济责任人的审计,对后两类人员的审计因某些原因尚未进行。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起步时间晚,至今还没有一套较为规范的审计操作细则,一些审计环节的操作规范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其工作覆盖面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否则,势必影响审计质量;二是科研项目主持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的编制设置与其审计工作的要求很不适应,人数少与任务重的矛盾突出,无力顾及;三是内审计人员对校级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有顾虑。

2.先审后离难

其原因:一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干部轮岗换岗的力度加大,干部调整成批进行,一定数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风险大、难度大。二是高校内审人员少、素质不高的现状很难适应干部成批换岗审计的要求。

1999年华中农业大学进行机关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由于时间较长,因此,处级干部和部分科级干部的调整全部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或先审计后调整,其审计结论对组织人事部门选用干部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2000年后勤部门从学校机关剥离出去成立后勤服务中心,涉及近10位经济责任人的换岗或离任,由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后勤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调整必须在暑假期间完成,所以学校又决定后勤中心的经济责任人按先离任后审计的原则操作,从而,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3.对经济责任人的评价难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定量评价缺乏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定性评价更难把握,因此很难对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作出十分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为评价结论不能高于或低于客观事实,弄得不好,委托部门和审计对象均不满意。如果肯定成绩多、提出问题少,虽然审计对象容易接受,但违背了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原则,委托部门也不满意。若评价中提出的问题较多,一般审计对象难以接受,并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解,或者推卸责任,甚至拒绝在审计报告上签字。

4.规避审计风险难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①审计工作不够规范。由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多,操作性强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大多凭对现有工作规范的理解或以往的经验进行审计,随意性较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如制定审计方案时考虑不周,抽样审计时样本量大小的确定和质量把握不当,确定审计工作重点时对重点内容把握不准,实施会计资料审计时对异常情况注意力不够等。②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随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展开和审计覆盖面逐步扩展,许多经济责任人将首次接受审计。他们一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多年,有的甚至十几年。在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计时,要对整个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涉及到多个会计年度,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审计部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耗费和较长的审计时间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审计结论,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外,按照教育部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主要对近两年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因此,这项工作必将隐藏着难以克服的审计风险。

5.审计成果利用难

突出表现在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上存在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工作责任不清。此种状况既影响了审计效果,又影响了审计部门威信。其次,对审计情况宣传力度和审计出来的问题披露不够。一般情况下,审计报告出来后,主要交给委托部门送校领导传阅或直接送校领导传阅。由于种种原因未向外宣传和披露,从而使审计成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标签:;  ;  ;  ;  ;  ;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