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既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十分紧迫的实践课题。
对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科学把握,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点;深入学习和领会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思想,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前提。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才能为精神文明找准新视角,明确新思路。
一、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来认识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了自觉的认识,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注: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8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要牢固树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的意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要妥善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的问题(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必须克服那种认为只要抓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去的“自然论”;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的“先后论”;只要经济发展就一好百好的“代替论”;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带来思想道德滑坡的“代价论”,以及认为抓精神文明会影响和冲击物质文明建设的“矛盾论”等一系列错误认识,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的精神上来,既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这都很必要。“但是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33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搞上去。(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3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那种要求把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作为工作中心的观点;认为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者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以及过份夸大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十分有害的。
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展开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它既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不仅十分重视知识、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强调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出现各种情况和问题,遇到重重障碍和困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上。“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主动向群众宣传和解释”,“注意听取群众的呼声,同群众商量办事,共同克服困难。(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邓小平同志认为,群众的意见,不外三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基本不合理,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关键是我们要把道理讲清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顺情绪,振奋精神。
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大力弘扬主旋律,倡导真善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文艺创作“要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要“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引导人民提高觉悟,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抨击假恶丑。“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14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要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坚决制止不良精神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坚决打击和取缔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倡导和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抨击歪风邪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来推进
党的“十五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脱离这个国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遵循层次性原则,提倡多样化。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经指出,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做得有针对性”,并“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随意拔高,把对一部分先进分子的要求作为全社会成员共同的思想行为标准,从而影响和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效果;另一种是降格以求,满足于低标准,使先进成了被冷落嘲笑的对象,使整个社会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榜样。
遵循长期性原则,提倡循序渐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发达的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定目标、下任务、抓落实,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积极稳妥,逐步推进。邓小平同志指出,由于“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程。(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但“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19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一步一步地前进;(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反腐败,搞廉洁政治,也“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32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而是要贯穿整个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悲观退缩,消极无力,也不可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复杂的”,“对于这种长期性、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
遵循利益性原则,提倡关心群众疾苦。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搞“假、大、空”,要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在革命战争年代,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部队的士气那么旺,战斗力那么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发动老战士帮助新战士学习军事和政治的同时,“注意新战士的伙食及衣物的供给,尽可能减少新战士的困难与苦痛,使新战士的精神感到愉快。(注: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现在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35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尽可能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扣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来突破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历史时期,经济转型和利益格局的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要抓住理论武装这个根本。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早在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加强对学习的领导”,“认真建立学习制度,(注: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造成一种学习的空气。(注: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并指出过去工作中所以发生许多毛病,出现许多错误,“就是有些同志不重视学习,陷于事务主义的泥坑。(注: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又向全党发出了“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的号召,要求“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中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只有“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85年党代会期间,他再次希望“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14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指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各级党委要把理论武装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培养一大批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这一理论,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把握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凡是要求群众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群众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的感人事迹发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做全党的楷模,全社会的楷模。正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共产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全党发挥表率作用”。
要抓住整顿党风这个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而端正党风,又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党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另一方面,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并“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五、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落实。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切实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来真的,动硬的,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在强化组织领导上多下功夫。早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4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各级党委,首先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密切注视和深入研究思想战线的形势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改进这条战线的工作。(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4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十几年过去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仍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目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所以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组织及其主要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真正重视。因此,“要把这个问题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提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4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进一步增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及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党政齐心、上下共建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二是在完善运行机制上多下功夫。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在实际运行中真正有位,必须从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入手,使其从目标制定、检查指导、考核奖惩全过程,到组织协调、物质投入、人员保障各方面,都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彻底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常现象。当前,尤其要强调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各行各业都“要实行考核制度”,而且“考核必须是严格的、全面的”,“经常的。(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还“应当有奖惩制度。(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总结学习一些地方和单位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必须从上而下,尽快建立和实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一把手”负总责的考核制度。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看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而且要看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并把它作为对干部使用和奖惩的基本依据,确保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三是要在提高队伍素质上多下功夫。精神文明建设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效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有一支技术干部队伍,还必须有一支“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而且这支队伍应该“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疾呼,“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注: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这是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和保证。抓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的领导,宣传舆论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要把那些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守政治纪律、熟悉业务的同志选进领导班子。同时,要适应未来13年的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规划,加强后备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好“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努力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事业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