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增长过程中的作用_比较优势论文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增长过程中的作用_比较优势论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成长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过程中论文,产业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宏观方面,如对出口、技术水平、就业水平及市场结构的影响等,使用的方法基本是边际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这类分析的基本假定是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行为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当地企业的行为不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所影响或改变;反之亦然。虽然他们也揭示了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的资源转移效应,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竞争与反竞争效应,主权和自主效应等的影响〔1〕,但是, 从这些分析结果中我们并不能看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或比较深入的影响,更不能判断出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产业中这些效应的差别。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初级产品业、纺织产业群、电器业、制药业、石化业、汽车业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代表性产业的对比分析,本文运用“战略对比”分析法在产业层次上着重研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战略对比研究与边际分析法相对立,它着重分析在发展中东道国不同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影响。在边际分析下,东道国已有的经济条件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存在,而在战略对比分析中,它们则是作为内生变量处理〔2〕。 同时,战略对比法也与传统的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对比分析方法不同,后者是一种静态比较分析,而前者则是一种动态长期的比较研究,它不仅分析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不同时点上的差别,而且还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力量对比变化〔3〕。选择产业作为分析的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竞争主要发生在这一层次;另一方面是因为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亦即国际生产的标准化和差异化二重过程也是在产业层次展开。因此,产业案例分析能够揭示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长期动态的经济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成长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促进作用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国内培育阶段。这一阶段一方面促使一国该产业的建立,另一方面又促使该产业在国内保护市场上的发展,并将该产业推进到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程度。第二是对该产业比较优势的控制阶段。这是一个产业从国内培育阶段到国际扩张阶段转化的中介。严格地讲,这一阶段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成长阶段,由于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初级产品业的成长都是从这里起步,因此,也将之独立出来。第三是比较优势的利用阶段。这一阶段促使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扩张。第四是一体化外向型阶段。这一阶段该产业已经在各个方面完全赶上世界领先国家的水平,并在某些方面开始向世界领先位置迈进。这四个阶段反映了相对落后国家的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的基本成长过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成长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如完全依靠跨国公司的依附模式;排斥外国企业并完全依靠当地企业的自给自足成长模式;利用跨国公司的积极影响,并大力扶持当地企业的自立成长模式等,不同模式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转型。

按照产业成长阶段,我们将跨国公司在七个产业中的促进作用总结如下:在初级产品业的国内成长阶段,当地生产活动中跨国公司的作用在由传统的“出口飞地”向提供生产技术、负责工厂运行和操作转变。这从合作的合同形式由传统的租让制向合资、服务合同的转化中反映得很清楚。在比较优势的利用阶段,跨国公司的促进作用仍然很强,不少国家依靠这些公司的国际营销网来销售它们的主要产品,如沙特的石油销售。但是,发展中国家自身作用也在增强,从成立各种形式的初级产品国际出口卡特尔到政府间直接进行大宗初级产品长期合同交易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这类产业已成长到充分一体化的外向型阶段,如巴西的石油业等,与跨国公司也开始建立战略联盟。

在纺织产业群的国内生产阶段,三个分部门中跨国公司的作用大不相同。如化纤业,在拉美国家中,跨国公司的直接介入很多,而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主要限于提供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上。在纺织业方面,跨国纺织机械供应公司的作用很大,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的生产能力通过进口设备形式建立。但是,纺织生产跨国公司的作用也不少,这可以从泰国的情形中得到证明。1960年后,泰国企业与日本纺织公司的合资原因:(1)技术进步加快, 进口形式不能跟上这种变化;(2)当地的管理能力跟不上新设备的要求〔4〕。因此,日本企业的进入促进了泰国纺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服装业的国内生产基本上处在当地企业的控制之下,跨国公司的影响通过设备供应形式实现作用极小。在比较优势利用上,跨国公司的作用非常大,它们通过分包制安排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市场及营销保证,东亚的香港地区、韩国、中国台湾甚至打出了自己的商标来独立营销产品。韩国、中国台湾的纺织业开始向充分一体化外向型阶段迈进。

在墨西哥类固醇荷尔蒙产业中,不仅拥有专门外国技术的移民帮助墨西哥建起该产业,而且外国的三大技术进步和发现也促使了该产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而使该产业在世界上建立起一时的垄断地位。

在巴西电器业的国内成长阶段,当地企业的技术来源大多来自外国电器小公司,甚至产品也是从国外引进的。

发展中国家石化业在国内成长阶段,跨国公司通过“交钥匙安排”为当地基础石化生产能力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外国企业还通过合资形式提供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工程和技术开发企业还为东道国石化业生产能力的建立提供工程和技术服务。

在汽车业中,跨国公司不仅提供了汽车组装业的技术、管理、生产方法,而且通过“外部加工”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机会。

在计算机产业中,跨国公司不仅为巴西、印度、韩国提供了最初进入该产业的技术、生产和管理方法,而且为印度软件业、韩国硬件业(通过OEM安排)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尤其重要的是, 它们在一体化外向型成长阶段与当地企业建立“交叉转让”的战略联盟关系,使当地企业进入世界领先位置,如IBM与三星的类似合作。

综合七个产业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结出跨国公司对当地产业成长的如下几个促进作用:第一,在国内培育阶段,它们可以提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相应的经营管理方法。进一步的分析还会发现,提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跨国公司大体上有两类:其一是工程公司和技术开发公司,或者生产设备制造企业;其二是生产性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只能由生产性跨国公司提供。第二,在比较优势的控制和利用阶段,它们可以提供国际营销网,或转让自己的商标,并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带进发达国家市场,其中,生产性跨国公司多以OEM形式, 或外部加工形式或者转让自己商标形式引导;而商业零售商或购买集团则以国际分包形式引导。第三,在充分一体化外向型成长阶段,它们通过技术合作形式,如交叉转让、联合研究开发项目等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企业带到技术进步的前沿。在这里,生产性跨国公司的合作最重要;同时在外围行业中,如作为计算机产业零部件的半导体和软件及汽车业的零部件业等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也很重要。

二、东道国产业成长中跨国公司的消极影响

在初级产品业中,跨国公司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它们控制了这些产业的国际生产和技术,不愿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介入。如在沙特的石油项目上,跨国公司控制了当地的生产及限制当地企业的进入,也完全控制了当地该产业比较优势及其利用,限制前后向产业关联,并操纵国际贸易,牢牢控制着主要出口市场,排斥发展中国家。

在纺织产业群中,在国内培育阶段上,跨国公司要么是直接进入当地生产,替代当地企业的作用,如巴西化纤业;要么是通过转让落后技术、设备等形式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力。

在墨西哥的类固醇荷尔蒙产业中,跨国公司除了通过垄断性国际生产、营销卡特尔,限制墨西哥企业进入性激素领域外,还通过控制发酵技术阻止墨西哥该产业的一体化进程,并通过控制出口市场最终使当地该产业成为典型的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出口飞地”。

在巴西电器业中,跨国公司利用市场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竞争策略使当地该产业完全“逆民族化”,将绝大部分当地企业购并或挤出,并牢牢控制当地比较优势的利用和发挥,使之符合它们的“比较相互依存优势”。

在石化产业中,印度的情况说明,即便鼓励跨国公司进入,它们也不会建立起有效规模的当地生产能力;巴西的出口也表明,外国企业完全控制着主要的出口市场;Dow从韩国的撤出则说明,在高附加值、 高技术的精细化工领域,跨国公司仍享有垄断权。

在汽车业中,跨国公司在拉美国家中轻而易举地排挤了当地企业,并将当地该产业完全融合在自己的全球一体化体系中,从而彻底替代了当地该产业的自立成长。

在计算机产业中,虽然当地政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培育起了一大批当地企业,但跨国公司却使这些企业成为自己的“盘中餐”,成为自己的生产基地或廉价编程人员的供应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过程中,跨国公司的消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在国内培育阶段,它们控制着该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并限制或排斥发展中国家该产业的建立。它们还通过合资或传统外国直接投资形式进入当地生产,并逐渐排挤当地企业,使该产业“逆民族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垄断地位。这种地位进一步使该产业成为自己过时技术、淘汰设备和产品的“外围生产基础”,或者使之成为自己整个生产网络中的一个环节。第二,在比较优势的控制和利用上,完全按照它们之间的市场范围或各自的全球经营战略进行,比较优势原则只是一个参考。它们还通过对该产业国际贸易的控制,排斥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主要产品市场,或者只让这些企业成为它分散经营风险、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一个配角。第三,在充分一体化外向型成长阶段,它们一方面极力从某些环节、某些方面限制发展中国家该产业的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又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它们,甚至予以购并。

三、产业成长过程中跨国公司作用的分析

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过程中,为什么跨国公司既在某些方面起了促进作用,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又起了消极作用呢?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跨国公司是从事全球化经营的私营企业主体,它的根本目标是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使经营风险最小。它们的这种追求和发展中国家创建自己的一体化自立型产业的努力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但也不排除相互冲突的双方在某些时候在某些方面利益上的暂时统一。当二者的利益相协调、相统一时,跨国公司会对发展中东道国的产业成长起促进作用;当二者的利益相互冲突时,跨国公司则会起阻碍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其产业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跨国公司是由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共同组成的。虽然从形式上讲,这些不同国别、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的利益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一体化自立型产业的努力既对立又相互统一,但是,冲突的性质和程度却大不相同。

在国内培育阶段,就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某产业的建立提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跨国公司种类来讲,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1)技术开发企业;(2)工程企业;(3 )生产设备供应公司;(4)国际管理咨询公司;(5)生产性跨国公司。其中又可以分为:作为该行业寡头之一的生产性跨国公司和非寡头的中小跨国公司等。前四类跨国公司属于为培育当地产业提供专门服务的单一职能公司。以技术的提供为例,对技术开发跨国公司而言,技术是它生产出来的商品,它当然希望卖得越多越好,这与作为购买者要使用该技术建立自己类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是这种一致性会随着发展中国家对该项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的提高而减弱,发展中国家因为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而不再购买。因此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技术从根本上讲是和它的利益相冲突的:它是个生产者,该技术是它生产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该技术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作为一个生产者存在,尤其是当这个生产性跨国公司还是世界该产业的垄断者之一时,它还从维持自己既定垄断均衡的战略考虑,限制任何新的生产能力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处在非垄断位置的少数中小跨国公司,为了冲破该行业已有的垄断局面会暂时转让生产技术或以新型合资形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但是,作为生产性跨国公司,它们与发展中东道国利益上的对立性质并未改变。生产性跨国公司,在打算退出发展中国家要求进入的某些产业部门时,也会转让它们的生产技术。即便生产性跨国公司提供了技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以进入当地市场为先决条件。这种进入主要是为了面向当地市场进行生产,这和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一体化自立型产业的追求又直接对立:跨国公司以自己的当地生产活动替代了发展中国家建立该产业的企图,并且随着对当地环境的熟悉,生产性跨国公司会逐渐地吞并当地生产企业,使该产业完全“逆民族化”,进而将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模式推到“依附型”的轨道上去。

在国际成长阶段,就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挥某产业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类型讲,有以下几种:(1)直接的采购集团或商业公司;(2)独立的国际贸易公司;(3)生产性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或企业。 其中(1)、(2)类跨国公司是作为商品购买者出现的,它们的利益与作为商品售卖者的发展中国家利益相统一。但是生产性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企业,也像发展中国家一样是作为产品的供应者出现的,因此二者的利益也根本对立。

在充分一体化外向型阶段,远未达到充分一体化的小型或中型外国企业,更愿意帮助发展中国家该产业充分一体化目标的实现,而已经实现充分一体化全球经营操作的大型跨国公司则不愿这么做,甚或阻止发展中国家产业一体化进程。同样,在技术开发上,小型技术实力强的企业或专门的开发公司更愿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大型跨国公司则不愿这么做。这一阶段,随着发展中国家该产业的成长,当地企业技术实力的增强,当地的一些成功企业也会进入到大型跨国公司的行列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作为其他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与之平等合作。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该产业进入到发达国家行列中的一种标志,相应的利益对立性质也会发生根本变化。生产性跨国公司,除了与发展中国家创建自己充分一体化自立型产业的追求在根本利益上相对立、相冲突外,它们还拥有其他专业性跨国公司不可比拟的讨价还价力量。生产性跨国公司还通过与生产设备供应公司(如在纺织业)、技术开发企业和工程公司(如在石化业)的密切协同关系,控制一个产业的生产、技术甚或设备供应,从而限制外围企业及外部国家的进入;通过与国际贸易公司(日本)、商业购买集团和商业公司的合作,操纵一个产业的国际贸易,排斥发展中国家的进入;通过与高技术开发企业的合作及它们自己之间的开发合作和战略联盟控制最新技术,限制发展中国家一体化产业目标的实现;通过生产性跨国公司之间的各种合作来划分市场,确立相互默认的势力范围,共同抵制外部企业的进入。在发展中东道国市场上,它们还依仗其市场力量,通过各种竞争策略吞并当地企业,使当地产业逆向转型。

注释:

〔1〕胡和杨:《跨国公司经济学》,伦敦朗曼出版社1979年版,第5章。

〔2〕劳尔:《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联合国跨国公司丛书1993年版,第6、7页。

〔3〕 基肯斯:《发展中东道国当地企业与外国子公司的比较:理论问题和实证研究》,《发展研究杂志》1990年第26期。

〔4〕 联合国《人造纤维、纺织和服装业中的跨国公司》1987 年,第56页。

标签:;  ;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增长过程中的作用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