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早期诊断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论文_刘政1(通讯作者)(综述),马顺高2 (校审) 桑卫洪2

血流感染早期诊断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论文_刘政1(通讯作者)(综述),马顺高2 (校审) 桑卫洪2

刘政1(通讯作者)(综述) 马顺高2 (校审) 桑卫洪2

(1大理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州人民医院检验科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血培养是血流感染的诊断的金标准,随着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血流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它有着迅速性、特异性、敏感性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应用流式细胞术、时间飞行质谱研究血流感染的研究报道较少,今后应用前述两者研究血流感染可能会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关键词】 血流感染 早期诊断 快速检测 流式细胞术 时间飞行质谱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140-02

血流感染(BS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血循环,在血液中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 并诱导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和全身炎性反应(SIRS),进一步导致血压下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引起全身多器 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败血症和菌血症[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众多医院广泛开展深静脉置管等创伤性诊疗技术,与此同时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大量应用,使得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其危害性及严重性日益突出。当前虽然血培养是血流感染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有着相对耗时等不足,使患者容易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寻找血流感染早期诊断的快速检测方法提到日程上来。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应用fcm研究血路感染的报道不多,而且fcm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对成熟。应用其研究血流感染可能会解决血培养相对耗时的不足之处。因此笔者以下着重在血流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等方面展开综述。

1 流行病学

近年来,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日渐增加,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据有关国外文献报道,在英国血流感染1990年共发生30000例,1998年增加到50 000例[2],据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血流感染每年约为250000例,在住院病人中,病死率约27%-28%,血流感染引起死亡者占总的死亡原因的第13位[3]。发病率从1986年的1.6%增至2006年的3.1%,年度增长率为0.1%,病死率达21.0%-48.0%。与国外相似,北京协和医院王辉教授在2008年7月13日在北京主办了“血流感染高峰论坛”上指出当MRSA在全世界成为院内感染重要致病菌的同时,我国各地的院内感染中MRSA的比例也迅速升高。2005—2007年来自全国10多家医院的监测数据显示,来自血标本的SA中,MRSA达到50%,部分地区高达8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诊断标准

2.1美国CDC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of diseas control) 1996年BSI诊断标准:(1)血培养1次或1次以上阳性, 阳性病原体与其他感染部位无关。(2)患者至少有以下1项症状或体征: 发热(38 ℃)、寒战或低血压, 同时至少满足以下任意1项:①若血培养为常见的皮肤寄植菌需有不同时间2次或2次以上的血培养阳性。②若血培养为上述常见皮肤寄植菌,血培养仅1次阳性则需同时有静脉导管培养为阳性的同一病原菌且已开始正确的抗微生物治疗。③血抗原测定阳性, 且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的感染来解释。

2.2中国卫生部诊断标准

根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将BSI分为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CABSI)及医院血流感染(NBSI)。NBSI依其致病菌在感染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1)原发性院内血流感染;(2)继发性NBSI。BSI的临床诊断,体温高于38℃或低于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BSI的病原学诊断是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血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3 BSI 的诊断技术

3.1 血培养

血培养目前仍然是诊断BSI的不可替代金标准。BSI 的诊疗路径大致分为经验治疗阶段、获得初级检验报告后的治疗阶段以及获得正式检验报告后的治疗阶段。这3个阶段不论哪个阶段均需要依靠实验室的检验信息作为指导。

3.2 分子诊断技术

随着的发科学技术展,分子生物学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在细菌分子诊断方面也有长足进步。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大致分4类:PCR、荧光原位免疫杂交(FISH)、DNA微阵列、蛋白技术。

3.2.1 PCR

通过PCR方法检测细菌核糖体基因( rRNA),如16SrRNA序列分析法。16S rR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存在于所有细菌的染色体基因中,也存在于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原核生物中,但不存在于病毒、真菌等非原核生物中。16SrRNA内部结构由可变区和保守区组成:保守区为所有细菌所共有,细菌间无差别,有分子化石之称;可变区在不同细菌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属或种的特异性。可设计不同引物对所有细菌或特定细菌进行PCR检测,以早期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进一步分析扩增产物鉴定病原菌的种属,弥补了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的不足。16SrRNA在肉毒梭菌分型鉴定中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随着核糖体库的不断完善,有望成为细菌分型鉴定的标准依据。

3.2.2 FISH

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 或RNA) 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 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

3.2.3 DNA微阵列

DNA微阵列的基本原理是序列特异性核酸杂交, 其核心技术即将基因特异的探针固定在膜上, 再与荧光标记的诱物的基因组或cDNA靶杂交。利用DNA芯片可以进行细菌菌种的鉴定和抗药性基因的研究。

3.2.4 蛋白技术

这是一种应用振动光谱学方法鉴定中细菌的技术,它无需提取、扩增或荧光标记,而是基于振动光谱学的原理,应用傅立叶-拉曼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样本中蛋白的组成。

3.3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如今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遗传学、病理学、放射生物学等领域。

4展望

近些年来,PCR、fish、DNA微阵列、蛋白技术等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于实践,在迅速性、特异性、敏感性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有假阳性可能等。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应用fcm研究血路感染的报道不多,而且fcm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对成熟。应用其研究血流感染可能会解决血培养相对耗时的不足之处。笔者查阅文献的同时也发现,应用时间飞行质谱研究血流感染的报道相对更少。在今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应用时间飞行质谱研究血流感染可能会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3.

[2] Reacher MH, et al. BMJ,2000, 320:213-216.

[3] Edmond MB,et al. Clin Infect Dis,1999,29:239-244.

论文作者:刘政1(通讯作者)(综述),马顺高2 (校审) 桑卫洪2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9

标签:;  ;  ;  ;  ;  ;  ;  ;  

血流感染早期诊断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论文_刘政1(通讯作者)(综述),马顺高2 (校审) 桑卫洪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