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与当代几种思潮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主义论文,几种论文,思潮论文,当代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是20世纪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在总结论述俄国的革命战略时,他曾经仿照阿基米德的一句话说:“给我国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通过十月革命,列宁与俄国人民的革命目标达到了。列宁的一生,是全力革命而又过于短促的一生,他在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只生活了不到7年的时间,自从列宁逝世到今天, 不论俄国和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事业发生怎样难以预料的曲折或逆转,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自列宁逝世后的70年来,国际上围绕列宁主义一直在展开重大的反复的争议。比如,20—30年代发生于列宁逝世不久的争议,主要涉及列宁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实质;50—60年代发生于斯大林逝世之后的争议,主要涉及列宁主义与斯大林思想、模式的关系;80—90年代发生于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浪潮中的争议,主要涉及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社会民主的关系。这种种争议,从来没有中断,而且在日益广阔的规模上展开。应当看到,一种产生重大影响、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社会思潮,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议,是合乎规律因而不可避免的。这也说明,列宁主义确实是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政治活动旋涡的中心。
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纷繁争议的重大问题,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如何创造性地研究和利用列宁的丰富的思想遗产,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进程,仍然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当前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一、列宁主义与斯大林思想
纵观列宁思想史,除了列宁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之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的思想的整个保持向上、向前的发展,愈到后期愈趋向于丰富和完善。这也是他作为人类杰出思想家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列宁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并不是完全直线发展的。他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看来没有经历显著的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而他在开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个最为突出的方面,却是经历了重要而显著的转变的,这集中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从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到写作《哲学笔记》的重大升华;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基本转变。这两次转变,都分别使列宁的思想进展到一个高峰。作为列宁主义的卓越继承者,就需要站到列宁思想的高峰上,把列宁思想的制高点当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当作发挥列宁主义理论遗产、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斯大林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反击法西斯主义侵略方面是有功绩的,是维护列宁主义的。但是,他对待列宁主义的态度又是有缺陷的。他有些面向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或者说,他基本上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的,他没有正确把握列宁思想的转变和发展。在哲学思想上,他只重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而对《哲学笔记》中的深邃思想和重要贡献有所忽视;在社会主义体制上,他仍然固守“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某些经验和政策,而对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所开创的新道路有所忽视。这样,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所逐渐建立和推行的,就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比较僵化的理论思维模式。这种体制和模式在俄国以及其他国家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损失,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了。这正是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兴起的直接原因。应当说,我国解放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的重大曲折,以及极“左”路线的形成,也是与这种影响密切相关的。
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是20世纪的时代本质与俄国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并且是包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方面的丰富内容的。可是,长时期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斯大林的观点和角度来理解列宁主义的,我们曾经完全接受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那个著名的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现在看来,这个定义固然有基本正确的一面,但也确实包含着重大缺陷。它正确地强调了列宁主义的时代性和国际意义,但却完全忽视了列宁主义的民族特色;它侧重于概括列宁主义从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面,指出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却完全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内容,这就难以全面反映列宁主义在当代的突出贡献,向前发展的活跃趋势,因此,也不足以表现列宁主义面向现实和未来的创造性特点。所有这些,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清理的。
我们既要看到斯大林坚持和维护列宁主义的一面,也要看到斯大林对待列宁主义的某些缺陷和失误;既要看到斯大林思想与列宁主义的某些方面的联系,也要看到斯大林思想对列宁主义思想实质的重大偏离。因此,我们并不主张把斯大林思想与列宁主义完全对立起来,而主张进行具体的分析,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更加值得我们注视的是,当前国际上掀起的一种反社会主义思潮的重要特点,是把“斯大林主义”与列宁主义完全等同起来,比如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他的那本《大失败》一书中,就把“斯大林主义”看作列宁主义的“不朽遗产”和必然产物。这种思潮是要通过批判“斯大林主义”而否定列宁主义,企图把斯大林主义连同列宁主义一起推倒。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严肃对待的。
我国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上的逐步转换,实际上是从僵化的体制和模式回复到列宁晚年开创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当然是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实践,极大地加以创新和发展。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包括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内,是与列宁晚年的思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当前的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不是离开列宁主义,而正是列宁主义路线的某种“复兴”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就充分说明,在当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大潮中,列宁主义的思想本质仍然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二、列宁主义与卢卡奇·葛兰西思想
卢卡奇、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欧洲共产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要形成于20—30年代,是对列宁主义的重大反响。究竟怎样看待卢卡奇·葛兰西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出现重大争议的问题。国际上有些人热衷于鼓吹卢卡奇、葛兰西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对立,他们或者竭力夸大和宣扬卢卡奇、葛兰西思想中与列宁思想有分歧的成分,或者企图把列宁主义说成某种狭隘的宗派主义的内容,从而贬低列宁主义。从德国的科尔施到法国的梅劳一庞蒂,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与东方列宁主义相对抗的产物,而卢卡奇、葛兰西又被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这样就势必认为卢卡奇、葛兰西的思想与列宁主义是完全对立的。国内有的学者实际上也沿袭了这种观点,当然,这也是与1924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5次代表大会对卢卡奇等人事出有因的批判密切相关的。
但是,只要全面、深入地考察一下卢卡奇、葛兰西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就可以看到,尽管他们一生经历过各种曲折,他们的哲学、政治思想中也确实包含着与列宁思想的某些分歧和差别,而从基本的顷向说,他们却始终关注并献身于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用革命行动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维护着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声誉,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置于与列宁或列宁主义相对立的地位。
卢卡奇的思想经历了颇为复杂的矛盾发展的过程,但他从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起,就认真地从列宁主义吸取力量。1920年,他曾在共产国际的刊物《共产主义》上发表“论议会制问题”一文,坚决反对参加资产阶级议会,表现了某种如列宁所说的小资产阶级“左派”幼雅病,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他当即承认这一批评的正确性,并把它看作自己思想转变的起点,从此更加自觉地学习和研究列宁的著作。1924年,列宁刚刚逝世,在紧接着《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之后,卢卡奇就发表了《列宁——关于列宁思想统一性的研究》一书,对列宁一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作了很高的评价,这标志着他在政治理论上的成熟。针对那种认为列宁“对俄国和比较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别缺乏必要的洞察力,因而不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领袖”的观点,他明确宣称“列宁是从马克思以来,通过革命的工人阶级运动而产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1 〕他不同意把列宁的主张与第三国际和斯大林在一段时间内强制推行俄国经验的做法混为一谈。在把列宁与马克思作了认真的比较之后,他指出:“像马克思那样,列宁从来没有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狭隘的俄国经验一般化。然而,他以天才的洞察力直接认识到我们时代的基本问题——探讨革命——在它初次出现的时间、空间内。”并且说:“在近代俄国发展的问题上,——从一个半封建主义国家中的资本主义的开端,到在一个落后的农民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总是把时代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2 〕可见卢卡奇对列宁主义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特点的深刻认识,不但与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也与一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卢卡奇始终认为,列宁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在德国、奥地利等国的革命遭受挫折,特别是在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建立之后,葛兰西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创造性地应用十月革命的经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意大利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道路。如果从广阔的视角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列宁主义的内容,那么,葛兰西关于加强群众性的党的建设,关于全面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以及关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有别于“运动战”的“阵地战的”策略等思想,不但不应当看作是反对列宁主义的,而且应当看作是对列宁主义的丰富或依据不同条件所作的补充。诚然,葛兰西关于“实践哲学”的观点,包含着理论上的重要缺陷,比如,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等问题上,表现出某些混乱,这可能与他的哲学素养(长期从事政治斗争,较少接受哲学的严格教育和训练)有关;也可能与他研究理论问题、撰写理论著作的具体条件的限制(长期主要在监狱从事写作)有关。尽管如此,他坚持历史唯物论、坚持列宁主义路线的意向仍然是十分鲜明的。而且,葛兰西的许多有创见的论点,正是以列宁的思想为依据的,比如他说:“领导权的理论——实践原则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因此正应该在这方面寻求伊里奇对实践哲学所做出的最伟大的理论贡献。由于伊里奇向前推进了政治理论与实践,他也就在事实上向前推进了哲学本身。”〔3〕
当然,基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卢卡奇与葛兰西的哲学、政治思想确实表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分化和不同路径,但他们的思想与列宁主义的某些差别和分歧,从基本的性质和倾向看,不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歧,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内部的某些分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因此,应当把卢卡奇、葛兰西的思想与后来的一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适当地区别开来,既要看到卢卡奇、葛兰西思想与列宁主义的某些重大差别和分歧,作出合理的评论和辩析,又要看到二者之间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互相借鉴的关系,使列宁主义得以吸收同时代的思想资源,受到同时代思想的激励而不断创新。应当看到,基于不同的传统文化、民族特点和特殊国情而发生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多种线索和派别,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中,有可能殊途同归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无疑是对列宁主义的卓越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然而,这也经历了相当曲折的道路,包含着重大的起伏和中断。历史地看,在20世纪内的中国的土地上,可以说出现了两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30至40年代,主要解决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列宁的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同时,毛泽东还写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毛泽东既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的丰富经验,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又正是紧紧把握了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认识论的精髓,沿着列宁的基本思路,集中地阐述和发挥了对立统一学说与实践观点。
第二次高潮是在80至90年代,主要解决社会主义的体制和道路问题。邓小平把握当今时代的主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续毛泽东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对于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改革与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这些论点实际上与列宁晚年的思想是相吻合的,因而也是列宁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可见,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高潮的形成,都是站到列宁思想的高峰上,以列宁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贡献为出发点的。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思想的发展,都正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前一次高潮促进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后一次高潮则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胜利。目前第二次高潮还在继续发展,还有待形成更加完备和严整的理论形态,特别需要提炼、凝聚、上升到哲学的理论形态。
列宁探索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深沉思考和理论结晶,集中体现于他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的晚年著述中。特别是列宁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日里,仍以无比惊人的毅力,进行了卓著成效的政治、理论活动,通过口授形成了五篇论文和一组信件。人们通常把这些内容的整体称之为列宁的“政治遗嘱”。整个“政治遗嘱”的中心,是论述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殊特性、多样性和民族特色。列宁的最后著述,特别是其中富于哲学色彩的《论我国革命》一文,通过深刻地结总俄国的实践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历史发展的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提供了关于唯物史观思想实质的崭新理解,打破了长期流行的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模式的僵化观念。列宁最后著述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理论思维的空间相当广阔,内容十分丰富。列宁在这里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多方面的见解,基本要领是提高文化素质、发展商品经济、倡导民主政治。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可以看作列宁最后形成的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富于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也是列宁思想遗产中对我们最富于现实意义的部分,至今值得我们研究和发掘。
面向21世纪,我们应当学习列宁的那种生机勃勃的革命和创新精神,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和僵化的思维模式,以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列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坚韧不拔的辛勤劳动,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统一起来,尽力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真正创立富于我们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崭新而完整的理论和哲学。
注释:
〔1〕〔2〕卢卡奇《列宁》英译本(伦敦),1970年版第9页, 第10—11页。
〔3〕葛兰西《狱中杂记》中译本,第51页。
标签:斯大林论文; 卢卡奇论文; 葛兰西论文; 列宁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哲学笔记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