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库管理中成分血报废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防范管理对策。方法:我院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成分血报废的防范管理对策,分析影响血库内成分血报废的因素后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分析实施防范管理后的效果。结果:实施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进行血库成分血管理后成分血的报废率为0.00%。结论:影响血库管理中成分血报废的原因为脂血浆、过期、非标量、絮状物、颜色异常、溶血、不规则抗体、热合渗漏、凝块等,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库管理;成分血报废;影响因素;防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031-02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nd-of-life blood products in blood bank management Gan Weiwei Huang Yanxue (correspondent).Zhangzho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jian 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end-of-life blood transfusion in blood bank management, and to implement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Method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beg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ined blood scrapped,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products within the blood scrapp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reventive measures, analysis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end-of-life rate of finished blood was 0%. Conclusion Factors affecting blood bank management products scrapped for fat plasma, expired, non scalar, floc, abnormal color, hemolysis, irregular antibody, heat leakage, clots, implement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Blood bank management; Finished product blood discarding; Influencing factor; Prevention management
血库属于医院一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查实患者的血型,保存及管理血液样本及血液制品,为输血患者配血等工作范围[1],成分血的使用量及需求量逐年增长,因此,血库在实施成分血的管理过程中应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成分血的报废现象。为了分析血库管理中成分血报废的影响因素及防范管理措施,我院针对血库管理中的成分血进行了防范管理,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成品血报废的防范管理对策,选择2016年1月后无偿献血人数7730人与2016年1月前7730人进行对比,针对不合格的全血及成分血进行审核和报废处理。
1.2 方法
针对成分血实施防范管理措施,主要措施如下:在血液质检报废的统计中将脂血浆、过期血、不规则抗体、溶血等原因统计出来,采用标准严格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执行标准进行执行,对脂肪血及其他种类的物理外观检查实施离心肉眼观察及自然沉降处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血液在采集、制备、检测、供应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措施,加大对血库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将管理及防范的控制点明确好,培养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及血液安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报废现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血库管理中成分血报废的影响因素后,实施防范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及血液报废率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实施防范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及血液报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代表实施防范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及血液报废率之间对比的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实施防范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及血液报废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实施防范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及血液报废率
注:实施防范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及血液报废率相比较(P<0.05)。
3.讨论
影响成分血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血浆、非标量、不规则抗体、絮状物、过期、热合渗漏、溶血、颜色异常、凝块等;其中,脂血浆属于主要因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血浆的出现情况越来越严重,血液中的脂肪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无偿血液收集的之前应针对献血者实施相应的宣传工作[2],鼓励献血者献血前一天禁止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在献血前应适当食用一些清淡食物,针对采集的重度脂血血液采用洗涤的方式,倒置放置的方式将上层的乳糜微粒层丢弃;过期血液主要是由于临床中的用血偏型现象导致的,因此,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好采集计划,及时通知血液采集科室采取措施减少过期血液的出现;凝块及非标量主要是由于采血过程中出现中断采血,采集的血液未能达到最低标示量导致的,临床中应加强与献血者进行沟通及护理[3],消除献血者的疑虑,提高献血者的安全感及信任感,让献血者在轻松放心的环境下献血,以此减少成分血报废的现象;溶血及絮状物主要是由于采血时错误的操作导致的,应加强操作规范化,减少成分血的报废现象;破袋主要是由于血袋的质量问题导致的,血袋袋体存在连接不严密及砂眼现象,导致血袋在低温状态下增加了脆性,在实施装杯离心操作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死腔形成,引起破袋现象;血液颜色异常主要是由于献血者可能存在长时间服用保健品及药物现象导致的,少数献血者的血液黄疸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应按照相关标准及制度进行献血筛查[4],保证血液的质量及输血安全;不规则抗体主要是由于血液的采集量相关。血液出库未用也属于成品血报废的一大重要影响原因,在重症患者要求输血量较多的状态下,输血科出库的血液较多,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后会造成大量的血液报废现象,因此,临床中应分析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减少一次性出库血液较多的现象,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专业操作,避免由于各项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成分血报废现象,规范护理人员在输注前混匀操作的做法,避免出现输注过程中红细胞堵塞针头导致报废的现象出现[5]。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防范管理的血库,管理后成分血的报废率较管理前的报废率明显较低。
综上所述,在实施血库管理过程中,为了减少成分血的报废应分析影响成分血报废的各项原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减少及避免,提高血库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兴华,彭萍.浅谈二级医院血库管理的工作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333-334.
[2]金晶纯,郝一文.2016年度辽宁省三级医院临床用血及输血科(血库)管理情况的调查及汇总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4):387-390.
[3]张兆晴,莫海英.基层血站血库的记录管理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4):104-105.
[4]马艳红.血库的安全及质量管理控制[J].医疗装备,2017,30(6):58.
[5]王茹燕,史恩祥."五常法"在血库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3):90-91.
论文作者:甘玮玮,黄燕雪(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血库论文; 血液论文; 成分论文; 现象论文; 措施论文; 血浆论文; 献血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