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的渗透与宣传--读唐凯林教授新著“伦理思维”_伦理学论文

实践理性的渗透与宣传--读唐凯林教授新著“伦理思维”_伦理学论文

实践理性的穿透与张扬——唐凯麟教授的新著《伦理大思路》读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著论文,伦理论文,读后论文,理性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构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伦理学,为人们提供一种具有广泛现实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社会发 展 大趋势的关于道德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评价标准。这是唐凯麟教授新著《伦 理大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所谓“道德形上学”的探寻和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宣示,他 把对“现实的超越”或“理性的思辨”植根于中国当代现实的沃土,把对伦理学和道德的思 考放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及其所赋予人的历史使命中去确定和追求。因而,作者把触角深入 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脉博之中,直面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诸多的生活矛盾,特别 是精神生活的矛盾,并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回避问题,对 一个接一个的设问给予了慎密的论证,条分缕析,耐人寻味,下面是笔者读后采摘的几个问 题,以期与广大读者一同品味。

一、“三维度”立体视域的架构,为读者的思考提供了方向

为了使自己的审视有恢宏的视域、全方位的视角、多选择的视点,保证思路的方向性、全 局性,作者首先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景式的立体多维的思维参照系。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蓬 勃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特点,选择研究中国道德问题和伦理学发展的视角不能 无视新技术革命给社会和人带来的冲击,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及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提出的要求。前者确立了“全球视域”维度,后者确立了“历史和辩证视域”的维度 。在这个“三维度”的立体坐标中,作者对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从宏观、 中观、微观的层面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把握。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式 的思维特色,而且彰显了作者立足现实、关切民生的学术情怀,避免了单向度的、平面性的 思考带来的局限或隔靴搔痒式的空谈。

二、“创造人”的提出,是作者面向未来理性思维的延伸

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随着人的责任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必须面向未来,对未来负责,其 实质是“做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在宏观视域下,“大思路”向人们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 题。人的责任的不断扩大就意味着对社会政治和道德目标的要求,以及对于人类全部实践活 动 所应当从属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种适应这一变化的“ 创造人”。作者认为,“创造人”是社会主义社会人发展的应有模式。作者把“创造人”描 述为:具有全新的智力结构、品德结构和审美结构,意志坚强,全面发展,能够独立地组织 和管理自己的生命活动,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当代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自 觉地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服从于社会共同的崇高目的和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造 才能的人。而我们现阶段所提的培养“四有”新人是“创造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 体现。

三、“商品伦理二重性”的阐释,加深了人们对市场理性的把握

现阶段“四有”新人的培养必须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市场经济的健 康、有序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支撑,需要培育和构建市场理性,这样的市场才能为 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养份,那么,中国伦理学如何积极参与这种市场理性的构建和培育呢?作 者为此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商品生产伦理二重性”。商品生产伦理二重性的矛盾运动 决定了构建和培育上述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对“商品生产 伦理二重性”的阐述,是从商品生产的本性即“为他性、服务性”,“为己性、谋利性”出 发的,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内在的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商品生 产“伦理二重性”对立统一关系植根的沃土。但是,“商品生产伦理二重性及其对立统一只 有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理性和文化精神成为现实。”有 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现实的具体的商品经济,因而也就会有什么样实际的伦理 关系和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构市场理性的三个基本依据即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中国国情,和两个基本原则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原则的统一,现代市场意识与中国 优良文化传统的统一。作者还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理性的基本内涵的阐述中赋予了“共同富裕 ”、“自我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优化相结合”、“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充满新 意的诠释。

四、方法论问题的探寻,为人们化解精神生活矛盾提供了“钥匙”

探讨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法论问题和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矛盾, 是中国伦理道德立足现实的应有之义。《伦理大思路》的微观视域对此方面问题的观照或投 影,使我们对人这个“司芬克斯之谜”有了新的认识。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马克思关于 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从主体方面来看 ,……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并对三个论断之间的关系给予了精辟的 阐述。作者认为,三个论断的统一是我们研究人的精神和精神生活时首先要确立的一个根本 出 发点和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所谓人的本质、人性,乃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通 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而不断产生和不断满足的人的需要”。作者从各个角度对人的需 要及其引发的人的精神生活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分析,避免了某些试图把揭示人的 精神和精神生活奥秘建立在某种抽象的人性假说或抽象的人的需要的基础上的错误,这为作 者后来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矛盾及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 “钥匙”。

五、对“基本条件”的叩问,折射出作者面对挑战的胸襟

在全景多维的视域下,对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的探讨,是一种与中国 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变革相适应的理论创新,但是,要引导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变革,实现马 克思主义现代伦理学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从精神文化层面看,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科学地借鉴和吸纳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积极成 果是中国伦理学建设的两个基本条件。作者从辩证的视角透析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 产的原则立场,检讨了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化模式和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化模式 存在的缺陷及内在的逻辑矛盾,肯定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化、本土化范式的特质和活力, 并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多重关系予以深刻的揭示,作者提出问题的同时 并不回避矛盾,而是以理服人,层次渐进地分析,高屋建瓴地阐述,真知灼见溢于字里行间 。

六、对“价值选择”的穿透,张扬了作者的实践理性

在“价值选择”这一编中,作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中国社会的道德价值选择和价值定位上 面。仍然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 了独到的理论观照和伦理反思。

把“人”——“实践着的人”作为中国伦理学的逻辑起点是作者的非常独到的理论观点。 作者认为“伦理学范畴的人”乃是既作为“个人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这两个 矛盾着的方面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道德的需要作为人 的 本质需要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这里 ,作者把自己的观点与把“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或“行为”等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 逻辑起点的观点区分开来,是引人注目的。

在对“义利观”的理解上,作者明确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价值表达是义利统一,邓小 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三个有利于”在伦理价值观上的导向,必须是立于社会主义功利 基础上的义利统一和义利并重。义利观是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 义利观的核心就是坚持功利与道义、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维护国家利益 或集体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合法的个人利益,一般是通过诚实劳动 和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个人利益,因而常常是合乎道德至少是合乎低层次道德的产物。”“正 当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肯定和承认的常态道德和一般道德,是大多数人所处的道德境界和道德 水平。”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但包含和代表着公民个人的利益,而且必须保证和促进公 民个人合法利益的实现。”……上述对“义利观”的理解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为人民 服务落到了实处,为人民服务是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现 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方面来赋予和表 现为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实实在在,同广大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为人民服 务也要求“自我牺牲”,但其价值指向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 ” 服务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人民满不满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赞不赞成,应当成为 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为人民服务所要求的‘自我牺牲’始终同历史进步的方向联系在一 起,成为一种对社会发展利益的自觉追求,因而也就成为一种人们对自己的社会本质的积极 肯定。”为人民服务的自我牺牲绝不意味着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漠视,而是引导人们超越私有 制条件下所特有的狭隘眼光的限制,真正把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利 益的实现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这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特有的时 代精神充分地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正当个人利益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为每一个能够对历史 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开辟了现实的道路,而且把这种利益升华到历史的 高度。高扬了个人正当利益的伦理价值,使人们的个人利益的满足过程成为自身价值的肯定 和实现过程。作者对为人民服务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全面深入的探讨,对其伦 理品格的开掘是独树一帜的。

此外,作者对中国道德和伦理学重大理论问题的伦理反思和创新式的挖掘,还体现在对社 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及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三个主要社会生活领域里的 道德调适等问题不惜浓墨重彩。其中关于群体、整体和集体的界定,“真实的集体”与“虚 构的集体”的区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系统价值内涵的挖掘等,不仅使人们澄清了心中积 聚已久的模糊认识,而且为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持。在“运行机制”中, 关于正确把握行为“应当、正当、失当”的维度的思考;对从行为“实然”到道德“应然” 之间的中介——“适然”的探寻等等为《伦理大思路》的完善和提升,注入了充满活力的理 论睿思。

标签:;  ;  ;  ;  ;  ;  

实践理性的渗透与宣传--读唐凯林教授新著“伦理思维”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