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产业识别指标的选择与要素退出辅助机制的构建_销售增长率论文

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机制论文,指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4)12-0020-05

一、衰退产业识别指标的选择

什么是衰退产业?较明确的定义大致有三个。其一,衰退产业是指那些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产业部门;其二,衰退产业也称夕阳产业,一般是指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或衰退阶段,其生产技术主要是传统老技术的产业;第三,衰退产业是需求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产业类型。这三个定义的共同点是都指明了“衰退产业的增长呈萎缩趋势”的特征,而后两个定义则进一步明确了增长萎缩所指的内容,即需求增长率下降,这就已经包含了对产业衰退识别的信息。然而,就对衰退产业的识别而言,尚需进一步思考:(1)用什么指标来衡量需求的变动——用“产业的销售量增长率”是否适当?(2)产业衰退除了市场需求萎缩之外,还有没有其它表征?能不能用其它一些指标来印证和进行补充说明?(3)需求萎缩是产业衰退的事后表现,只能用于对产业增长变动的过去情况的判断,不能用于对现在或将来发展的预测,那么是否存在能预示产业衰退即将发生的指标(预警指标)?本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首先销售量是测量市场需求大小的最佳指标,因为市场需求大小不只是由消费者单方面因素所决定,按生产创造和引导消费的观念,生产供给方对市场需求的大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销售量正是市场上供需双方力量相互作用均衡的结果。当然,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销售额和销售量具有同样的功能。而至于产量或产值指标,它们有收集资料方便的优点,但由于只是反应生产供给单方面的信息,在市场未能出清、存在产品积压的情况下,不能反应市场容量。因此,用销售量增长率来衡量市场需求增长率是适合的,其次,衰退产业定义的描述很简单,但要对衰退产业做出正确识别和鉴定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虽然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对国别产业发展序列的分析,可以把握产业衰退的一般框架,但各国的产业环境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每一时期出现的衰退产业并不相同,况且,不同的产业部门,性质差异很大,不仅各自生命周期的长短与衰退的具体表现都有显著区别,而且同一产业衰退的表现也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识别指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全面和系统的。再次,产业衰退和其它经济现象的发生一样,虽然会受到偶然性诱因的影响,但自身内在的诱因是根本性的,因此,只要探明衰退产生的根本原因就能判断出其发生的先兆。

为使识别指标具有针对性,我们区分一般指标和特殊指标、事前预警指标和事后鉴别指标来说明衰退产业识别指标的选择。一般指标是指针对所有类型的衰退产业共同特征的识别指标,特殊指标则是针对不同类型衰退产业各自独特的衰退诱因的识别指标;事前预警指标是指那些在衰退尚未发生就已预示衰退将要必然发生的指标,事后鉴别指标指那些把已然发生的衰退事实明确化、具体化的指标。

(一)一般识别指标

1.预警指标: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R&D的投入增长率

按照现代创新理论的观点,创新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创新动力不足,才导致了产业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产业增长减速。其机理为:当创新给该产业部门带来新的生产函数时,该部门产品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把这种产品从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产品转变为价格低廉因而其需求不再受价格影响的产品。这种情况意味着创新对于降低成本的空间已趋于零,企业已难以继续从创新中获得垄断利润,由此该部门的企业将形成创新收益萎缩的预期,创新的动力也就被削弱了。因此,创新步伐的减缓或停止的逻辑结果就是产业的衰退。众所周知,创新是由R&D的投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支撑的,可以简单地说,创新就是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过程。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增长问题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后得出结论:产业增长减速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速度减慢。由于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技术进步的减缓或停止,并不等于产业衰退的同步发生,而是预示着产业衰退将要必然发生。

技术进步率是一个度量技术进步程度的指标。一般地,随着技术进步率由低→高→低→更低,产业生命依次步入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技术进步率的具体测算方法可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确定。

边际收益递减是商品经济中的一条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对一个特定的产业来说是指一旦技术进步停止不变,在超过一定点后,每单位追加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递减。边际产出递减必然带来平均产出递减,所以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率指标的一个补充。如果一个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始逐年降低,则说明该产业部门已呈现衰退垫头。

曼斯菲尔德(Mansfield)通过对1975~1985年十年间美国产业创新领先的76家公司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它们的大部分创新直接来自于15年前大学的基础研究。传统的观念基本上支持R&D投入与创新呈正比的结论。但近年来了也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观察到R&D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并非在产业创新方面也领先。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单个企业的某个时期的R&D投入产出率高低的偶然性有关,从长时期来衡量,从整个产业系统来考察,偶然性会被抵消,所以总体上还是支持上述传统观点。据此,本文认为,一旦相关主体预期一个产业部门的潜在收益趋于枯竭而不断紧缩R&D投入,那么该产业部门的创新就会逐步萎缩,从而技术进步率下降。

上述三个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业衰退的影响如下(见图1)。

图1 产业衰退预警指标体系

2.事后鉴别指标:产业销售量增长率、产业产值比重、产业利润率

产业生命的演变,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而直接的表现是产业市场容量的扩张和收缩、产业盈利能力增强和减弱,因此可以选用该产业销售量指数并配合产业产值比重和产业利润率来识别该产业是否已处于衰退状态。

依据产业销售量增长率来判断产业生命周期,具体方法如下:选定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如纺织业),取该系统发展的前后两个时间段(一般每段都为5年,如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分时间段计算出该系统销售量的平均增长率,记为V[,1]和V[,2],同样分时间段计算出该产业相应时期的平均增长率V[,1][.]和V[,2][.],则可以粗略地认为:当V[,1][.]<V[,1],V[,2][.]>V[,2]时,该产业处于形成期;V[,1][.]>V[,1],V[,2][.]>V[,2]时,则处于成长期;当V[,1][.]>V[,1],V[,2][.]<V[,2]时,为成熟期;当V[,1][.]<V[,1],V[,2][.]<V[,2]时,为衰退期。这时,产业处于低速运行状态,有时甚至处于负增长状态,通常经验数据为15%(见图2)。

图2 各时期销售量增长率

选用产业产值比重和产业利润率作为补充识别指标,主要是为了排除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对产业综合销售量增长率的影响。产业产值比重是指特定产业部门产值占整个结构系统GDP的比重,一般地,随着产业兴衰,第二产业内部各产业的产出在整个第二产业产出中所占的份额有一个由低→高→→低的过程,经验数据表明,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产出份额占8%以上,有些产业甚至占到15%以上;依次类推,如果产业产值比重从8%或15%开始持续下降,则表明该产业部门至少已发生了衰退。

产业利润率是产业生存能力的综合反映,它代表了产业在经济系统中获取社会资源的竞争力,进而反映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运动,产业利润率一般的变化过程是由低→高→→稳定→低→亏损。虽然利润率高并不表明产业一定处在高成长过程,但利润率持续下降至各产业平均利润率之下甚至整个产业持续亏损,则无疑是产业已经衰退的表征。

(二)衰退产业的类型及特殊识别指标

产业衰退的诱因,除了创新力下降这个根本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产业衰退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因此,在预警指标和一般识别指标的基础上,不同诱因的衰退还可以有自己特殊的识别指标。依据导致产业衰退的主导因素可将衰退产业区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识别指标如下:

1.资源型衰退及开工率、设备利用率

资源型衰退是指资源倚重的产业所依赖的某种资源存量发生枯竭所引致的衰退。资源倚重的产业大都以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且在分布上有很强的区位性。因此,一旦资源趋于枯竭,产业至少在该区域内将结束生命,比如资源的枯竭引起有色金属采矿业的衰退就是典型例子。这类产业的衰退从产业的开工率和设备利用率等指标中可以立即得到反映。长时期的开工充足和设备满负荷运转,表明产业处于成长或成熟期间的景气状态,而产业整体开工率和设备利用率下降或频繁波动则意味着产业已步入衰退。

2.替代型衰退及代表性产品的替代系数、市场占有率

替代型衰退指由于替代品的出现,使被替代产业的功能和市场地位发生变化而引致的产业衰退,如电影业因电视的普及而发展艰难就是一例。对此可选用反映被替代程度的替代系数和反映产业份额大小的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具体方法可从被替代产业中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通过市场调查取得资料,综合计算出替代系数和市场占有率。替代系数越大、市场占有率越低,说明被替代的程度越大,预示着被替代产业越可能走向衰退。

3.需求型衰退及产业关联度(中间需求率)、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型衰退是因产业关联关系的变化或市场最终需求的变化而导致的衰退。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的各种客观联系,其中供求联系是产业关联中的本质内容和最明确的反应。通常用产业关联度来度量一个产业在供求关联中的地位,特别地,如果仅考察其他产业对某一特定产业的需求关联,则可以用“中间需求率”来反应。中间需求率反应一个产业的产品有多少作为原材料(中间需求)而为其它产业所需要;中间需求率越低,产业越容易趋于衰退。

市场最终需求结构会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偏好的变化而变化,早在19世纪,德国统计学恩格尔就总结出了这种变动的规律。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就是衡量需求结构变动对产业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产业的收入需求弹性低,表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该产业的需求增长量相对下降,因而该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从而容易衰退。

4.过度竞争型衰退及企业退出率、产业集中度

过度竞争型衰退指因产业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的重大缺陷导致的产业内部重复投资、过度竞争而引起的产业衰退。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巨大潜在需求和高利润率的吸引,企业的数量往往增加很快,而伴随着产业的成熟,市场逐渐饱和,当企业数量随之会有明显下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下降50%或者更多。因此,一个产业在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之后,如果被观察到不再有新的企业进入,而同时企业退出率很低甚至几乎为零,那么该产业内的过度竞争就不可避免,这样的产业极易发生未老先衰。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产业内竞争往往会导致产业活动往少数大企业集中。我们认为,产业集中度越低就越容易衰退,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产业集中度低的产业容易产生过度竞争;二是集中度低的产业因为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经验曲线,往往是创新动力和能力都不足。

二、衰退产业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

(一)目标与基本原则

产业衰退是产业结构有序变动的表征,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微观市场主体将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和利润率高低,把生产要素及其它经营资源从衰退产业中转移出来,投向其它正处于形成期或成长期的盈利能力强的产业。然而,由于以下几方面障碍的存在,使产业之间的这种要素流动很不充分:(1)实物资产的专用性。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资产设备功能的要求存在差异,使得某些经济资源以实物形态进入特定产业后,具备了程度不等的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沉没成本就越大,产品转换与产业转型越困难。(2)人力资源的专用性和工资刚性。人力资源在长期的工作中经过职业培训和“干中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专业技能和适合特定工作的经验,形成一定程度的专用性,从而使再就业不顺利。(3).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在存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中,“内部人”由于受既得利益的牵制,往往抵触联合兼并的实施,结果是只要企业还能够维持经营,就不会主动退出市场。由此可见,市场在对衰退产业要素退出的引导上存在失灵,而且衰退产业的要素流动既涉及企业利益,也涉及社会福利,是具有较强外部性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适当介入,介入的方式就是为引导与促进衰退产业要素的流动建立援助机制。对此,日本学者矢岛认为:改变产业结构应该由企业独立、自助地进行,然而这也不是说可以完全放任不管,结构萧条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有必要给予援助。从实践角度看,这种对衰退产业实行援助的做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西欧各国早在1957年的罗马条约中就规定要对企业进行调整援助,并为援助工人再就业设立了欧洲社会基金;而日本实施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则更具有系统性,如有专门针对特定工业部门停产或报废设备的“特安法”、有专门援助失业者再就业的“特离法”,等。

从各国实施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来看,建立衰退产业要素流动机制的目标是:及早发现已经和行将陷入衰退的产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援和调整,以帮助衰退产业有秩序地收缩、使资源要素顺利地转向其它高增长的产业部门,达到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了较好地实行援助机制,达到预期的援助目标,在援助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一些基本原则:(1)注意掌握援助的度,谨防演变成行政干预。援助意味着一部分资源要通过政府进行分配,一般来讲,政府分配资源的效率不如市场分配资源的效率高。因此,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只有当要素退出涉及面广和依靠市场机制失灵时启用援助政策才有充足理由;(2)援助机制主要应针对要素的流动性,对已衰退企业进行援助要适当。援助如果让企业轻易受益,很可能会使援助机制本身就成为降低要素流动效率和阻挠要素流动的因素。因为,一方面一旦企业预期在需求收缩、产业衰退时,政府就会出手收拾局面,那么在产业成长期市场需求旺盛时就可以放心地进入;另一方面政府决定哪些企业应该淘汰、哪些企业可以保留的依据往往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如规定年销售额达不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淘汰,这样反而激励了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3)援助机制要有持续性、公平性和自动生效性。衰退产业是产业经济的常态之一,因此虽然具体的援助政策和手段应该根据衰退发生的原因和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但作为援助的机制必须要持之以恒;公平性指对衰退产业的援助不能增加其他产业的成本,不能以损害其他产业为代价;自动生效性要求援助机制的实施必须是政府、退出企业、留存企业三方博弈的纳什均衡。

(二)援助机制构建的一般框架

依照援助机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借鉴国际经验,本文以为我国对衰退产业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应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其中前三项工作主要是为促进市场机制在促进要素退出中充分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后一项工作旨在弥补市场机制在要素退出中的失灵。

1.加强和进一步规范我国的经济统计工作,建立产业经济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对产业走势进行分析,及时对衰退产业做出预测和识别。只有及时、正确地识别出衰退产业,才能使援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效果。

2.重视法律手段的运用,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了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将某些政策法制化是必要的。从国外的经验看,为规范和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各种法规法令都相当完善,而我国在产业立法方面至今还很薄弱。衰退产业的现象不是孤立的,技术进步、企业准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的衰退及其要素的退出,因此,我国不仅要加快完善《破产法》,而且应加快制订出诸如《企业关闭法》、《特殊行业设备合理化法》、《产业结构调节法》、《技术创新法》等法律。惟有法规法令体系健全完善,才能促进资源要素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在各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高效充分地流动。

3.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近5年来的改革和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体系缺漏、保障不足、覆盖不均衡等许多问题。从保障下岗和分流人员生活水平和促进再就业方面考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好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安排问题;二是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统一安排问题。

4.明确制订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并设立产业援助机构及援助基金。产业援助机构可由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基金援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基金的使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衰退产业中的退出企业予以必要的援助,具体方式如对设备进行“收购报废”等;二是对企业员工失业和再就业的援助,比如对那些较为集中存在失业问题的产业和地区进行援助,具体措施可以是由政府设立或资助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再就业培训,或者延长失业保险和增加失业补助金等。特别是对那些资源型衰退产业,由于其明显的对区域经济的重大影响,需要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成套的产业退出援助措施。

标签:;  ;  ;  

衰退产业识别指标的选择与要素退出辅助机制的构建_销售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