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_农民论文

论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_农民论文

试论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作社论文,试论论文,农民论文,专业论文,小岗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享誉全国的十大特色乡村,如安徽凤阳的小岗村、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山西昔阳的大寨村、河南临颍的南街村、浙江东阳的花园村和奉化的腾头村等,其中,小岗村排在第一位。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可谓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尤其是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即“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然而,自2006年我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颁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小岗村并没有出现更多如早期的那样精彩,甚至远远不如华西村、南街村。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实地采访纷纷发出“改革第一村为何走向没落?小岗人为什么无力续写昔日奇迹?”等反思和疑问(陈桂棣等,2009)。带着这些疑问和困惑,笔者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五年之际,就小岗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查和了解。实地调查发现,小岗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不理想,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小岗村有多种可资运用的乡村特色资源,只要小岗人民都能够真心地合作起来,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小岗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乡村特色”。

一、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调查发现,小岗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小岗黑五类专业合作社、小岗葡萄专业合作社,但它们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1.小岗黑五类专业合作社

小岗黑五类专业合作社是由姚绍松在2008年发起成立的。其前身是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专门从事双孢菇的生产和销售。2006年,安徽科技学院的三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创业种植双孢菇,当地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后来陆续有农民加入。由于双孢菇的市场价格不高(有时市价不到1元/斤),村里没有加工生产企业,且双孢菇易腐烂,不易储存,因此该社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大部分种植户都亏本经营。刚开始,每个种植双孢菇的大棚由地方政府给予几千元补贴,“还可以勉强维持下来”,后来“种得越多,赔得越多”,到最后几乎都失败了。由此可见,产后的加工和销售一度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姚绍松在这种情况下接手并发起成立了“黑五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曾用名“安徽小岗农业信息服务合作社”,现已正式注册,企业标志为“中国·小岗村”,产品标志为“黑当家”,率先向市场推出黑粮系列,主要经营黑豆、黑小麦、黑米、黑花生、黑芝麻及其产品加工。该合作社以带领农民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为目标,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合作社刚成立时,农民“可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折合每股1200元),也可以收购的粮食入股,年底分红”①。该社现已扩大黑色粮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其中包括企业自身种植的50多亩、295户会(社)员种植的3200亩左右,以及其他六家合作社为该社提供的2200亩。根据合作社和农户社员签订的合同,小岗黑五类合作社优先收购社员的黑粮,之后才可收购非社员农户的。该社现在已拥有自己的厂房和生产线,能够将收购的黑粮进行包装销售,成为当地一家知名社。其聘请了多位知名农业专家当顾问,并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亲密合作关系,不断开发优良品种,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②。2010年8月该社第一批推出的黑豆、黑小麦、黑芝麻、黑米等农产品和委托加工生产的黑粉丝、黑玉米糁、黑麦仁等加工品,都是通过合作社自己的专营店(黑娘店)、进入超市以及散售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

目前,该社在凤阳县城已开设3家产品专卖店,在合肥设立了办事处,在销售渠道得到拓展的同时,其盈利能力也有所提高,2011年已实现月营业额十几万元,由此获得“2011年度省级开拓示范社”称号。该社在位于凤阳和蚌埠交界处的临淮关镇工业园租地500亩用于扩建厂房,扩大黑粮的种植和生产。该社未来五年的目标是:一方面,吸收更多的农户会员,与农民订立合同,形成订单农业,使农民脚踏实地种植黑粮,不必担心种出黑粮卖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准备成立合作社联合社,进一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并出口到国外,实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大关。

2.葡萄专业合作社

早在2001年,经由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润发集团统一派发葡萄幼苗,小岗村建成80亩颇具现代规模的葡萄园。当时,长江润发集团还统一为小岗村农户进行培训,聘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之一的“葡萄王子”为葡萄园进行修整,使之成为沟垄成行、枝架如林、藤蔓缠绕、极具经济价值的葡萄种植基地。葡萄园建立后承包给了严德友。

2008年9月27日,严德友发起、组织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该社最初共有14位发起人,法人是严德友,注册资本218万;人员通过购买股份(100元/股)入社,每个会员最多不超过100股,由此吸纳80户农民会员,共有600亩地,年产值3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该社并非完全独立经营,而由凤阳县小岗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合作社被纳入公司旗下),主要经营葡萄的种植、销售,兼营为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该社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形式与农民签订土地租种合同(500元/亩,租期15年)而获得土地,现在严德友共有200多亩葡萄园,该社的葡萄主要销往蚌埠、南京、合肥等周边城市,年营业额约10万~20万元。至今该社已成立近3年,但从合作社盈利能力和入社农户会员的收入而论,运作并不理想。

据该社一名股东讲述: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方面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成员都是自己种自己的,仅由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药和套葡萄的专用袋子”等基本生产资料及提供一些技术指导;合作社产品多是分散销售,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组织自己的销售渠道,“有的农户去市场零售,有的农户和一些商贩联系好,商贩来家里收购”。最为关键的是,农户入社时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文件,合作社最初承诺“统一收购会员的葡萄”并未兑现。同时,该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也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从成立到现在“没有分过红”,再加上“政府征地用作他用”、自然条件变化等原因,最近该社的葡萄种植面积有减少趋势,现在该社“社员减少了一半”。

二、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发展,小岗村的进步是明显的。“大包干”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迅速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愿望,但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包干”本身却难以全面推动小岗村走上小康之路。小岗村的富裕之路仍然需用“大包干”精神去开创,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于2006年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于2007年配合实施了《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就小岗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论,其至今尚处于“初期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及问题。

1.作为合作社主体的村民合作意识亟待提高,主体地位亟须巩固

众所周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小农户在生产上信息闭塞、过于分散不成规模、经营渠道单一等问题,把农户联合起来并与市场对接,以提高农户的议价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将农田包产到户,“留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耿玉春,2007)。但是村里大部分合作社仍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均没有给社员分红,因此无法激励社员的参与热情。同时,小岗村大部分村民的小农思想还比较严重,没有“实惠”就不愿加入合作社,总认为“自己干比合作干好”。小岗村村民对合作社在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认识不足以及固有的“单干思想”是其难以合作的重要原因。实地调研可知,村民的合作社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依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边缘化”。然而,市场经济规制下的个体农民无疑将面临较大且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发展后的小岗村村民依然需要相互合作,形成团体力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及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岗村村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亟待提高,他们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亟须巩固。

2.专业合作社人才匮乏,独立生产经营能力不足,内部管理亟须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别需要专业人才。然而调查发现,小岗村总人口约4000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极少,且年轻力壮,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村民多在外面打工;近几年来,在家务农的农民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20~50岁外出打工的人口比例在80%以上。黑五类合作社常驻小岗村的两个负责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很有限。尽管该社能从社外获取多方面的智力资源合作,但由于其对合作社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而有赖于社外企业,导致增值效益不高;而葡萄专业合作社不仅在专业技术上缺乏合作资源,而且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理事、监事形同虚设,没有统一的协议和兑现承诺等)。总体上,该村现有的合作社不仅组织机构不够完善,自身独立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有限,且没有一个能够留住本地人才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规划。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稳健快速发展。

3.机械化水平低下,专业合作社没有形成规模经营

目前,小岗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下,只有拖拉机等基础性的农用机械。有些农活不能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必须依靠人工来完成。调查发现,小岗村的葡萄种植完全依赖人力,没有投入使用机械化农具,这一方面束缚了种植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户的种植面积狭小(约十亩左右),雇工生产的盈利能力非常薄弱③。在缺乏机械化作业、雇工成本偏高的条件下,专业合作社只有维持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才能确保生存与盈利,否则将面临被自然淘汰的命运。

4.地方基层政府对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不够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地方基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调查中发现,小岗村村民委员会对合作社的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接受访问的葡萄园专业合作社农户反映:村里不仅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及资金支持,反而带来了一些阻碍,如村里有些土地被强制征收或强制租为他用,使部分葡萄种植户被迫失去葡萄园,退出葡萄合作社。有位合作社会员告知,村里有个水库和几个农机站,以前村领导都会组织农户往水库抽水,以方便灌溉,但最近几年却无人组织,导致出现干旱情况。而葡萄属于喜湿的农作物,干旱容易造成葡萄歉收。地方基层政府机构的不重视,使得部分入社农户对葡萄的种植产生了顾虑。

5.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包袱沉重,经济社会基础严重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合作化的历程中,小岗村的农业生产力连续20多年受到摧残。1957年冬天,该村就开始“发粮票吃供应了”。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在全国其他农村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小岗村也都发生过。生产上的瞎指挥相当厉害,搞什么“十里芋峰岭,五里菜花香,千亩水稻方”。结果是“十里芋峰岭,变成大草荒;五里油菜地,未收半土缸;千亩水稻方,没收多少粮”(王耕今等,1989)。在1962-1978年间,小岗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农民种田,国家给钱,缺吃少穿,政府支援”是改革开放前小岗村历史的最贴切的写照。小岗村的“包干到户”也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但这种沉重的历史包袱至今还停留在村民的记忆中。

三、推进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对来说,“特色乡村”的发展大多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各种政治优势,“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更不例外,政治优势是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然而,在众多的“特色乡村”中,小岗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明显滞后。该村的合作经济规模既无法与江苏的华西村相提并论,也不能够与河南的南街村媲美。就目前而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寻求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后的客观效应是整个乡村社会的改良与进步。从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社发展进程来看,确实存在一个“成员参与、组织发展与官僚主义倾向”之间的恶性循环(Dulfer,et al.,1985),小岗村现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困境似乎并没有跳出这一怪圈。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全村上下干部群众一定要正确认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机遇,能够真正放下历史包袱,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一种有利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区域地方环境。特色乡村的发展问题首先必须满足一般乡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该利用自身已经具备的某些优势,体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乡村特色”。就此而论,为推进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村民合作教育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以加强小岗村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培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合作教育问题一直未提上议事日程,国民(中小学)教育中至今未见有关“合作社”知识的相关课程设置或课外训练,农民无从得到合作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农村合作社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合作意识的加强和合作技能的培训,需要切实从最基层的民众着手,从国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做努力。经过一系列的乡村合作社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培养出真正具有现代合作意识的新一代社员,以此来确保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健全与发展。这里既涉及一般民众的合作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可造就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类专业基础性人才。当然,更专业的专门人才,可由各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高等教育机构有选择性地加以培养。

《合作社法》是保障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但知法和执法也特别重要,法律知识的普及有助于整个社会对合作社的正确认知。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极为重要。目前,《合作社法》可规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有效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王磊等,2009)。但调研发现,很多农户及一部分基层政府相关人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作用、相关原则和运作规范的认识模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不够了解。鉴于此,首先,应多开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其次,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宣传政策,引导农民增强合作意识,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合作社发展的主体;最后,发挥基层组织干部的示范作用,他们得先知法懂法并且能够有效地监督各种执法活动,为村民做一些浅显易懂的宣传、介绍,这应该是基层普法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开启农村农民的合作教育培训到国民教育中的合作社课程设置再到中高级教育机构的合作专门人才培养,形成一个具有稳定体系的合作教育机制。同时,各地方党政干部加强对《合作社法》多层次的宣传,这样就可形成一个大范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村民合作意识以及各种合作技能自然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2.基层党政干部应率先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及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足够的重视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强党政“一把手”的领导与表率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党政干部尤其是地方基层党政机构的党员干部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表率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加强。就此而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任应考虑既熟悉地方环境又懂得合作社知识的党员群众人选,这种安排可给当地村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以一个直接的信号和信心,有利于带动其他党员干部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干事业。

如何给予专业合作社发展及时、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与普通乡村一样,地方基层政府首先应为当地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些便利条件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狠抓落实有关国家政策,对合作社实行税收减免或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其次,地方基层政府和合作社共同合力扩大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针对产品销售难问题,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发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建立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小岗村的合作社(如黑五类合作社)已将当地的农产品形成“小岗品牌”,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应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特别是基层党政干部要积极帮助联系各类超市大卖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直接购销关系,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进入、参与现代商业渠道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帮助。同时,协调地方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给予信贷支持也应纳入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内(张晓山等,2010)。

3.注重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效扩大合作社的规范化经营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整体综合素质。首先,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有关合作社内部管理及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使其深入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而且还要提高其管理和经营能力,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其次,要以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良机,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诸如小岗村的合作社发展建设中来。农村合作社人才建设,应该是“内部培养”和“外部输送”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

现有条件下,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因规模不足而造成边际化效益递减趋势。故应在谋求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尽量利用现有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程度。这要求当地必须确定村民合适的身份:有地者为农民,无地者尽量吸纳为合作社员工。这样在争取更多村民入社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

4.切实增强并巩固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机制

村民身份明确后,进入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加强与巩固,并由此完善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目前,小岗村大多数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构都不够完善,缺乏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须依法建立并加以完善。村民加入合作社的手续应尽量完整、合法,内部治理结构须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村民社员成分。葡萄专业合作社虽设有监事会,却并未起实际作用。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聘请专门的财会人员,只是在村里找一个文化程度较高一点的人处理相关事务。这其中的隐患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到该社今后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欲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机制,使其经营规范化,必须强调农民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合作社理事会的领导作用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徐旭初,2005)。

5.保护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适当拉大合作社社员和非社员的待遇差距

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在于合作社能否给予“看得见”的实惠。唯有成员的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合作社组织的健全发展,唯有合作社成员的积极参与才能防止官僚主义倾向。合作社对社员和非社员农户的待遇差距一定要适当拉大,这样才会吸引农户加入合作社。如黑五类合作社目前在收购黑粮时,优先收购完社员的黑粮后才能收购非社员的,但在价格上并没有差异。由于黑粮的需求量很大,即使非社员农户的黑粮也不愁卖不出去,这就造成了社员和非社员之间没有差异。这就使得有的农户就觉得没有必要加入合作社。因此,建议在优先收购社员农户黑粮的基础上,社员农户的收购价格应略高于非社员农户,同时在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市场信息提供等多方面为社员提供更多、更实惠的支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在确定并维护合作社盈利分配原则的前提下,如期兑现社员的年度分红是确保村民入社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也是村民社员切实感受自身参与价值的良机。只有真正保护并增加入社村民的实际收入,才能有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由于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至今并未进行过分红,而是继续扩大生产积累规模。此为笔者实地调研时的访谈纪录。

②如据实地调研得知,2011年5月,该社研发出黑豆茶干,由于生产能力不及,故委托其他企业生产。此外,该社另有黑粉丝、黑玉米糁、黑麦仁等加工产品,均委托其他企业生产。

③据实地调研,当地雇佣临时工或者长期工人的成本太高。譬如80亩的葡萄园,需雇佣10个劳动力来完成日常的喷洒农药、除草、套袋等工作,在收获时,还要聘请当地的临时工来帮忙完成采摘、装车等工作,这样80亩葡萄园的收益减去雇工成本,几乎没有多少盈利。

标签:;  ;  ;  ;  ;  ;  ;  ;  

论小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