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基金为我国基础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20年来我国科学基金制度的实施情况_基金论文

科学基金奠定中国基础研究重要基础——中国科学基金制实施二十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基础论文,科学基金论文,二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基金的创立和任务

(1981年~1985年)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举行。学部委员(院士)们提出,为了改革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弊端,解决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不足、人才断层的问题,国家应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5月15日,数理学部的张文裕、谢希德等48位学部委员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正式提出设立“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基金”的建议。他们在信中说:“为了保证基础科学研究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使若干重要课题能受到有关方面关注,同时,也为了最恰当地使用有限的资金,以取得最大的效果,建议国家专门拨出一笔资金,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生物学部的曹天钦、谈家桢等41位学部委员也在同—天联名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

1981年5月18日,学部委员的“建议信”送到了中央,时任中央领导胡耀邦等批示“同意,从1982年开始”。邓小平同志收到“建议信”后立即圈阅同意。根据国务院批示,中国科学院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第二次会议上,决定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科学基金会),任命卢嘉锡为主任,严东生、谢希德为副主任。应聘为科学基金会的其他委员都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学部委员。科学基金会的职责任务是:制订科学基金试行条例实施办法和有关规章制度,掌握资助原则,编制资助项目申请指南,审批单项资助金额超过限额以上的重大项目。科学基金会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基金试行条例》,条例规定科学基金管理必须革除我国传统科技管理体制中单纯用行政办法按部就班、按地区、按单位、按人头切块分配科研经费的弊端,建立鼓励创新、公平竞争、同行评议、择优支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全国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科技工作者都可直接申请科学基金的资助;科学基金依靠科学家群体进行民主化管理,基金会成员由科学家组成,实行任期制,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不受行政干预,独立开展工作。

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986年~1991年)

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的创立和试行,为我国基础研究建立了稳定的经费渠道,专家评审代替了行政审批,按项目审定代替了“部门所有制管理罗网”,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基金管理办法。1985年7月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来华访问,7月3日他致信邓小平:“中国成立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创举。”7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李政道时表示,设立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家都赞成,不会反对,应该这样办,新生事物,搞起来再说,逐步总结经验。小平同志的谈话一锤定音,促进了我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的成立。

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规定基金委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方针、政策和规划,有效地运用科学基金、指导、协调和资助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基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同时接受国内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这一天被定为基金委的诞生之日。国务院同时任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量子化学家唐敖庆为基金委第一届委员会主任。

基金委租用中央音乐学院留学生楼开始办公,方毅同志题写单位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委设立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材料与工程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发展战略与政策局、综合局、国际合作局、办公室共10个部局室,设人员编制当时为120人。1986年科学基金总额为8000万元人民币。

基金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1986年12月25日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方毅在会上作了题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工作》的讲话。他宣布“由于预期的各项组建工作已经结束,经国务院批准,今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属于国务院领导,具有管理和学术机构双重性质,独立开展工作”。他指出“必须强调公正性、民主性、科学性,这是能否得到广大科技人员信赖,科学基金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摸索一套科学的、民主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评审和管理制度,并加强相应的法规工作”。“如何逐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大问题。我国科学基金制诞生在科技体制改革之中,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困难,人们也有个逐步了解的过程,国家科学基金制是改革的产物,更要有改革开放的精神,保持运行活力,促进它成长壮大,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科学基金制实质上是以科学家、管理专家进行民主管理为基础的面向全国的学术管理体制。基金制有专门的经费渠道,用按项目资助代替按部门、地区、单位切块分配经费,用专家评议代替行政审批,破除了“部门所有制”和论资排辈的束缚,标志着我国的学术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基金资助的基本方式采用指南引导、自由竞争、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方式。

基金委自1987年开始发布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每年修订一次,通过它来指导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逐步实观我国科学技术规划,促进在平等条件下的自由竞争。项目指南的编写原则指出:“基础研究要注意学科的前沿,向国际水平看齐。”“由于基础研究难以和生产结合,经费来源少,没有固定的资助,容易受到冲击甚至摧残,研究队伍难以保持,研究工作不稳定,这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科学基金制通过《项目指南》要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出努力。”《项目指南》中所包括的范围是最值得研究的,如果范围很宽,就起不到“指南”的作用,如果过窄,会限制科学的思维和创造力,达不到自由申请的目的。因此第一部《项目指南》将资助范围定为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三类。面上项目是指量大面广的自由申请项目,领域涵盖了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学基金的主体项目;重点项目的资助是针对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或新的生长点开展深入的研究;重大项目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资助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统一规划、分此立项、定向招标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自然科学基金实施的第一年,共批准资助项目3432项,批准率为28.8%,平均资助强度为2.77万元/年,资助期限为3-4年。

基金委从1987年开始研究学科发展战略,具体目标是“在明确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形成基金委对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发展战略设想,为制定《项目指南》提供依据,也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高学术水平的科学依据。”第一轮55个学科发展的战略研究工作于1997年10月末完成。1993年8月基金委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

当时,基金委副主任师昌绪院士领导了第一批《项目指南》和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基金委1986年4月组建了国际合作局,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担经费、共享成果”。16年中与世界上39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基金组织或研究机构签署了57项合作协议。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已从成立之初的开拓渠道、扩展实质性合作阶段,进入到突出重点、提高合作层次的新阶段。

基础研究需要一个宽松、民主、有利于新思想产生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因此基金的管理工作也比较复杂。在基金的实施过程中,曾出现过认为“科学基金申请难,好交账”的现象,以及评审周期长、信息沟通渠道困难等问题,为此,基金委注重加强基金的管理工作,1992年被定为“科学基金管理年”,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基金管理工作会议”,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也于同时成立。1991年由科学基金研究会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科学基金年鉴》出版,它介绍了我国科学基金制的创立和发展概况,为科学基金制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资料。

基金委在覆行资助基础研究的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与基础研究有关的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委托的工作。唐敖庆提出了“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专家系统的作用”。他说:“我们应当与有关部门研究,主动承担全国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评审和咨询,这样不仅有利于全国步调一致,协调合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节约经费,而且也是科技体制改革和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需要。”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基金委,负责评审的日常工作,从1989年开始,基金委接受国家计委委托,负责制订相应的评估办法,并长期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

1986~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年度经费收入(万元)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

(1992年~1999年)

1991年7月基金委换届,唐敖庆总结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年来,促进了基础性研究工作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证明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实施基金制是可行的。”国务院任命物理化学家张存浩院士为第二届基金委主任。199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组织对我国科学基金的实践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意见。调查认为,科学基金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总额太少,资助强度偏低,政府对基金委的管理基本上仍是行政方法,基金的体制有待完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建议逐步健全科学基金的四个系统:决策系统、咨询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将项目的资助强度提高一倍;提高科学基金的使用效益,允许在某些项目中研究人员从中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通过立法,确立自然科学基金制的地位,加强对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等。

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为了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基金委增设了优秀中青人才基金、新医药新农药基础性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基金、优秀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基金。之后又设若干专项基金,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于1994年设立,该年度经费为5000万元,到2002年已增至2亿元。1999年,为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增设了B类资助。也有部分专项基金被撤消或取代。基金委制定和修订了管理办法,重申和强调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是基础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基金资助要遵循“控制规模、提高强度、拉开档次、鼓励创新”的原则,对申请人申请项数作了限制等。

科学基金运行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公开、公正、公平,其中公正尤为重要,被视为科学基金制的生命线。基金委制定并不断完善科学评审组管理办法,并在1998年12月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维护基金的公正性。为了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事业“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发展方针,以及江泽民总书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批示,基金委及时地开展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和“九五”优先资助领域的研究。张存浩主任说:“基础科学的发展战略就是基础性科学研究中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谋划和安排。”环境与生态、高速信息网络与并行处理、能源的优化利用与潜在能源的开发、面向21世纪新材料的科学问题、生命科学中的跨学科前沿、重大工程建没中的关键力学问题被确立为“九五”优先资助领域。

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基金委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九五”期间科学基金经费增加较大,特别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由7000万增至18000万,自然科学基金进入国务院系列。2001年,基金委又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

基金委一直很重视在科学基金工作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1992年制定的“控制规模、提高强度、拉开档次、支持创新”的资助方式,就是通过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是自由申请与宏观调控的结合。

党中央、国务院在1995年5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发布《关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出了明确、稳定、比较长期的扶持。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张存浩连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11月,张存浩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秘书长米勒教授签订了共建“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中心”的协议,该协议被纳入中德政府间协议。12月21日,基金委第16次委务会提出了“在评审重点项目时,要采取必要措施,应鼓励和支持学科交叉,不仅重大项目要组织学科交叉,重点项目也应该组织学科交叉”。在“九五”期间的40个重大项目中,1/3为学科交叉性的重大项目。1996年2月14日,在国家基金委成立10周年之际,由国家科委牵头,会同基金委共同草拟《科学技术基金法》的工作启动。温家宝为基金委建委十周年题词:“办好自然科学基金事业,促进科技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第三届基金委工作期间,基金委因特网域名服务器和电子邮件服务器开通,制定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为允许暂时不能回国定居,但每年有一定时间回国的海外优秀学者参加国内研究工作,基金委制定了《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和《香港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管理办法》。1999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纪念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科学基金要进一步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决定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增加1.1亿元,达到每年1.8亿元。基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签署了联合资助协议,共同资助较大型项目,以解决内地和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中紧迫而重大的问题。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资助项目在1998年设立,每年经费400万元,2000年增至800万元。

与时俱进开拓新局面

(2000年~ )

基金委第四届领导班子在1999年12月19日成立,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陈佳洱院士出任主任。陈佳洱在基金委四届第一次全委会上作了《完善发展科学基金制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报告。2000年7月7日,基金委搬到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新址办公。基金委确立了“公正、奉献、团结、创新”新委风内容。2000年8月,基金委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签署建立联合基金的协议,成为基金委第一个与国有企业联合出资并面向全国的行业基础研究专项基金。2000年12月27日,国务院颁发通知,明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编制200人。

根据国务院赋予的职贯,基金委实施了科学基金管理体制的改革,精简了机构,将46个处级学科建制整合为37个科学处,科学处增强了管理的包容性和学科间的交叉性,设立了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基金工作中提出了“项目”和“人才”资助板块,适度增加面上项目的数量和资助率,提高了连续资助的比例,启动了4项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初步建立起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整合和集成三个层次项目,包容多元学术思想、凝聚多方学科人才、推进学科交叉的研究网络。2001年,基金委成为国家财政部实行部门预算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试点单位,加强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初步实现了当年批准的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经费由国库支付。

为了突出支持自由探索研究,基金委提出要确保面上项目经费的比例高于60%,项目的资助率和资助强度都要提高,在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试点中体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特点;不断改进评审体制,组建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1/3的评审工作是在网上完成的。

2001年基金委成立15周年,陈佳洱在回顾15年基金工作时说,科学基金始终坚持支持基础研究的方向,按照基础研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适应学科不断综合又不断分化的特点,建立以面上、重点、重大项目三个基本层次与一系列专项基金相配合的项目资助格局,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横向布局,优先领域为纵深部署的矩阵式资助模式,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需求和前沿的结合上大胆探索与开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至今,国家累计为科学基金提供了约86亿元资金,持续稳定支持了约6万人的基础研究队伍,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的中青年学者成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基础研究的主力。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保持了较广的学科覆盖面,积极稳妥的学科资助政策适应了我国基础学科健康发展的格局,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推动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与政府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互动中发挥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引导科学家在国家重大需求的领域开始创新性研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衔接,加快基础研究的社会化,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陈佳洱指出,今后,自然科学基金工作要进一步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代表国家向未来投资的战略意识,遵照“要目光远大、筹划来来、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实加强战略研究。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再做贡献。

标签:;  ;  ;  ;  ;  ;  

科学基金为我国基础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20年来我国科学基金制度的实施情况_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