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东北民间音乐与民俗的关系_东北历史论文

论赣东北民间音乐与民俗的关系_东北历史论文

赣东北民间音乐与民俗关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俗论文,民间论文,关系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5)01-0114-03

赣东北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段之南岸,东屏怀玉山与浙江交界,西临鄱阳湖与九江 、南昌相连,南以武夷山与福建接壤,北靠景德镇与安徽为邻,处四省交界之地,辖鄱 阳、上饶、弋阳、婺源等16个县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南部山区聚有少量畲族居民。境 内安乐河、信江流过,既利农作,又便交通,蕴育了赣东北历代文明。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信江流域盛产竹木油茶,东北部山区的“婺源绿茶 ”驰名中外。文化悠久,人杰众出: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上饶信州区定居二十余载,终 老于铅山,留下大量词作;宋饶州籍音乐家姜夔,通晓音乐理论,擅长作词度曲,给后 人留下自度曲十余首;清代信州籍诗人、戏剧家蒋仕铨,作杂剧、传奇16种。这批文人 在历史上对赣东北的文化艺术活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作品是我国民族民间珍 贵的艺术宝藏。

戏曲文化颇为繁荣。产生于民间的“弋阳腔”,曾一度影响全国,留下了“弋阳腔调 太分明/去听吴音点拍轻/羊角小车上饶过/南门路向北南横”的绝妙诗篇。明清时代, 饶州、广信两府经济发达,当地的高腔班、饶河班、信河班等戏班十分活跃,清末时期 竟多至七八十个。

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流传民间。赣东北民间音乐由民歌、歌舞与舞蹈音乐、说唱音乐 、戏曲、器乐五大部分组成(含宗教音乐)。反映着世世代代赣东北人民的生产劳动、社 会实践和生活情趣,与当地人民相沿积深的民情风俗、生活习惯及感情意识有千丝万缕 联系,并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研究赣东北民间音乐必然涉及这一区域的民俗。

一、民间音乐与农业生产、节令的关系

民间音乐与当地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直接反映当地的民风民情。以民歌体裁“号子 ”为例,赣东北有拖船号子、撑篙号子、木排号子、打夯号子、榨油号子、舂米号子、 锯板号子、搬运号子、打石号子,等等。有水上号子,也有陆地号子。顾名思义,拖船 号子肯定是拖船时所唱,打夯号子肯定是打夯时所唱,诸如此类。不同的号子有不同的 节奏,这与劳动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目的就是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 率。因此,平原地区的水上号子舒展流畅,上游地区的水上号子则粗犷有力。作坊里多 见“榨油号子”,码头里多见“搬运号子”,工地里多见“打石号子”。此外,放牧有 “山歌”,采茶有“茶歌”,打渔有“渔歌”,活脱脱一幅赣东北的民风民情写照。

劳动休闲,或是欢庆丰收,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抒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一年四 时的节令活动。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谓之春节。春风初度、万象更新,似乎给人们 带来了新生、希望、幸福、吉祥,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期间,赣东北各地有许多 的娱乐欢度春节,最普遍的是举行迎灯活动,跳“花灯”,唱“灯歌”。仅婺源县一地 ,灯彩的种类就有花灯、龙灯、柏灯、马灯、狮子灯等,其中花灯的主灯有桃花灯、花 船灯、打蚌灯,伴有走马灯、宝莲灯、宫灯、花篮及各种动物、蔬菜、瓜果等提灯。桃 花灯由男女青年扮丑、旦两个角色,旦坐桃花灯,丑摇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 ,左右前后内外穿插,动作紧凑,时紧时缓。花船又叫荡花船,扮夫妻两人,妻坐船、 夫掌舵,表演划船、摇撸等动作,边演边唱;打蚌灯由男扮渔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 怎么捕蚌的动作。各种花灯都有乐队伴奏。

当地较有特色的灯彩是“板头灯”,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节花篮灯或 灯笼组成,内燃红烛,钉在一块木板上,前后以活楔相连,可几十节,百余节,接成龙 形,扛在肩上行动盘旋,伴有牌灯、吊灯引路。既可无限延长,又可灵活转弯,据说板 凳的添加与新户添丁有关,本族立户越多,板凳节数越长,象征家族势力庞大。舞蹈动 作主要以出龙、滚龙、戏珠、盘龙等舞蹈动作为主。板头灯舞人多之时,参加者竟有成 百上千人,在行进中舞动,气氛热烈,吸引不少围观群众。而人群越多,舞者更带劲。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灯彩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大街小巷流光泛彩,天空焰火盛开,四 处爆竹欢畅,此时的灿烂景象,“火树银花”已难形容。文革期间,灯彩作为“四旧” 已禁锢了十余年,从1979年起,县城又开始迎灯,据《婺源县志》记载:“1980年春节 ,中云、高砂、珍珠山、浙源、沱川、段莘、江湾、思口、秋口、古坦等20个公社(场) ,100多大队也举行迎灯活动,以后每年增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各条河道都已涨水,“赛龙船”成为赣东北水乡地带的一大 民间盛事。由于赣东北区域宽阔,各地风土人情各异,仅“龙船歌”,各地不相同的就 有三十余首。如弋阳的《龙船下水头向东》、余干的《龙船歌》。还有《凤船歌》,所 谓“凤船”即由两条或三条草船合并连成,船上高搭三层台楼,五彩缤纷,一层为客厅 ,二、三层雇戏班演唱,船头、船尾、左、中、右另设串堂锣鼓。轻摇慢划、细吹细打 ,雍容华贵,热闹排场。一路琳琅,满河生歌。此外,清明、中秋等节日也无一不渗透 、贯穿着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并催发节日气氛的蒸蒸高涨。

二、民间音乐与乡土风情的关系

很多民间的乡土风情与音乐分不开。婴儿降生后,不论是在母亲怀里吮吸甜蜜的乳汁 ,还是在摇篮里随奶奶的轻轻摇晃而安然入睡,那“摇儿歌”的乡音乡韵就悄悄地滋润 了他稚嫩的心灵。接着,就是弥月之喜和周岁之庆,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自 是少不了一番吹打弹唱。此外,生日、寿庆;私人新屋落成,公家大厦竣工;参军、上 大学设宴摆酒;嫁女、娶媳(嫁女设宴摆酒是在中餐,娶媳是在晚餐),最为排场体面的 安排莫过于请一器乐演奏班社亲临现场,热闹一番。至于操办“丧事”,民间大多把“ 丧事”办成“白喜”,还要为亡人“超度”演奏。

赣东北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仅“婚事歌”各地就有不同的演唱版本。如“一对蜡烛一 样长”(请新人调)、“哭嫁”等,其中鄱阳有一套曲形式的“婚事歌”,分“打新房” 、“请新人”、“敬酒”、“撒帐”等几个部分。歌词创作吉利、喜庆,如“新打酒壶 嘴又长,筛出酒来蜜蜂糖,新郎新人吃上这杯子酒哇,早生贵子在朝纲”[1](P65)。耳 听声声妙语高歌,眼见新朋恣情于热闹欢乐之中,新婚夫妇无不沉醉于甜蜜幸福之中。

赣东北境内有一种民间器乐班社,称“串堂班”,主要演奏赣东北民间器乐曲。它们 星罗棋布,广泛活跃在饶河、信河两岸的农村或城郊,如上饶“三官殿串堂班”、“北 门乡郭门串堂班”、弋阳县中坂乡“芳町村串堂班”等,与当地人民的喜庆哀乐休戚相 关。据万年县康熙年间的县志记载:“村野处处丝竹之音不绝于耳”。清同治年间的《 上饶县志》记载:“观灯赏彩早在唐代就卷席信水之滨,后至明末清初,市井乡里更为 盛行,并伴以鼓乐丝竹之音,不绝于耳……”可见,“串堂班”当年之繁盛。“串堂班 ”的演奏曲目既有独奏曲又有合奏曲,尤为注重乐曲标题的功用意识,目的无非是在婚 嫁、宴席、丧殡等红白喜事中图个吉利的名号。例如《花草台》、《上花楼》、《清华 调》、《扶琴》等多首器乐曲,皆从《黄风曲》旋律中衍变而来,但从名称上比较,后 冠之名则更吉利,或者是中性的。如果哪一“串堂班”在婚庆喜事上奏《哭皇天》是要 挨打的,也就是说喜事喜办突出喜字是至关重要的。

“串堂班”艺术形式的存在,影响面极其广泛,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势头下,其数量还 在发展;但原来在城市边沿或郊区的班社活动目标却往农村去了,现代城市人对此有些 生疏了。

三、民间音乐与宗教活动的关系

赣东北境内有两座道教名山:铅山县的葛仙山,玉山、德兴交界处的三清山。相传三 国时吴国道士葛玄,于宋元佑七年在葛仙山顶建葛仙祠(又称太极殿)。东晋升平年间(3 57—361)著名炼丹术士葛洪与李尚书在三清山结庐、修道炼丹,成为在三清山传播道教 的始祖。

明、清时,赣东北各县设道会司,置“道会”官职一员,掌管道教事务。安徽休宁《 齐云山志》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婺源道士15户,19人,洪武24年婺源道观15所。 ”《玉山县志》载:“清末民初,全县有道徒(俗称道士)400余人。……1956年剩有道 徒100余人。”《弋阳县志》载:“民国初年,全县有道士约30余人。”可见当时道士 众多。其它各县、市均有,多少不一,统属正一道。正一道师必须取得龙虎山天师府颁 发的“度牒”,才有资格执掌法事,“主持高功”。道士在民间的主要活动有“祈禳太 平”、“超度亡灵”、“下葬定向”、“消灾驱煞”等。

道教音乐的风格各地各异。例如,玉山的《龙角调》用于丧事开始时的“收魂”,唱 一段锣鼓奏一段交替进行(龙角是道士自制的无吹簧、无按孔的吹管乐器,音色明亮, 但与小号相比,音色又略为灰闷)。广丰的《起场》与玉山的《龙角调》同属一类,唱 奏交替,所用乐器以龙角为主,打击乐除大锣、铙钹、小锣外,还有道士自制的扁鼓( 扁鼓由道士自持演奏,便于作法,或迎神或驱魔,以鼓点不同区别之,同时在乐队中也 是起指挥统摄的作用)。铅山的《中山神咒》为道情音乐,谱面看似委婉实则有口语化 音乐特征,这种委婉偏多的成分是道士喃喃唱曲时的“作法”意识所然。婺源的《步虚 》则风格古朴,从名称上看就是很正统的道教称谓,所用乐器为:大唢呐、小唢呐、曲 笛、箫、板鼓、战鼓、苏锣、铙钹、小锣、小钹、木鱼、碰铃、云锣。

佛教在赣东北也很盛行。从隋唐至今,境内寺堂、庙宇、庵院从众。仅玉山怀玉山的 法海禅院在宋、元诸代就有“三千尼姑八百僧”之说。据清同治《玉山县志》载,唐代 宰相、宫庭画家阎立本告老回玉山,捐出自己的住宅建水南寺(普宁寺)。位于上饶市东 南、广丰县境内的博山能仁禅寺乃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曹洞宗—系,在中国佛教史上 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是享有“天下第二丛林”之誉的江南名刹,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赵朴初亲手题写“能仁禅寺”四个字。铅山境内的鹅湖禅寺,古代有多位禅宗高僧 住寺:大义,受法于马祖道—禅师,曾应唐宪宗之召入京说法;智孚,初在长安研习佛 法,后回福州参峰从义存禅师处得法,后住鹅湖,鹅湖为其法号。赣东北境内古代还诞 生过两位知名度颇高的高僧:道明,系南朝陈宣帝之后裔,曾依五祖弘忍,未能得法, 后在六祖慧能的启发下,得省悟,住袁州蒙山(今宜春一带),是鄱阳人。慧南,俗姓章 ,开创了临济宗分支黄龙派,先后出住福建同安崇胜院、庐山、筠州黄檗山和隆兴黄龙 山,法号隆盛,著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是玉山人。

民间佛曲《超度》即用于民间丧礼,为亡人超渡时所奏所唱,因为赣东北民间有这一 习俗:人死了要请乐队为其“做功德”,一般在死人入棺后做,时间少则一通宵,多则 三天三夜,分别称“小功德”和“大功德”。乐队所用乐器为大唢呐、曲笛、二胡两把 ,鼓、梆、大锣、铙锣、云锣、响盏(响盏为铜质打击乐器,声音似云锣但较高)。乐曲 分“开启”、“发奏”、“静堂”、“谢佛”四段,奏中夹唱,回旋曲式形式,音乐形 象“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无论分段单独演奏或连续演奏,都寻找不出 高潮,每段之间亦无情绪上的强烈变化。

道教、佛教是赣东北境内民间信奉的主要宗教。古代隆盛,当今信男善女也多,寺庙 、道观,均香火旺盛,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音乐不可避免地与宗教活动发生种种关系 ,部分内容还与习俗浑为一体,难解难分。

地道的民间音乐从表演到欣赏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与当地民俗血肉相连,如 果没有审美准备而匆忙接触它,必然对其产生隔阂感。要了解赣东北民间音乐必然要了 解赣东北民俗。赣东北民间音乐与当地民俗的关系,有如芳草野花之于土地——当地民 俗为这一民间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此民间音乐也使得当地民俗更加绚丽多彩。由于 赣东北民间音乐在民俗的堆积层中根深蒂固,它成为最善于表达赣东北人民生活、情感 的方式之一,深为群众喜爱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标签:;  ;  ;  ;  ;  

论赣东北民间音乐与民俗的关系_东北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