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内科 江苏 南京 211200)
【摘要】 目的:探讨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干预的初发糖尿病患者2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临床药物治疗与一般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均干预4周。结果:两组干预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5),同时干预后治疗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与精神病性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的实施能有效缓解初发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善其自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初发糖尿病;心理护理;焦虑;抑郁;自评症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196-02
糖尿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最为常见的疾病,并且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1]。由于糖尿病可影响重要器官尤其是足、神经、肾的功能,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为此需要加强干预[2]。而糖尿病的发病除躯体因素外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活动长期影响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对预后康复有一定的影响[3]。目前国内对糖尿病用的干预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有运动疗法、松弛疗法等,都对降低血糖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报道不多[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7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干预的初发糖尿病患者220例,纳入标准:初次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知情同意,能够配合研究和完成问卷测查;年龄20~80岁。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存在精神疾患。其中男120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6.39±9.4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87±4.29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4.02±5.11kg/m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体重指数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临床药物治疗与一般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方式与护理内容如下:积极向患者说明糖尿病是可控制的,指导糖尿病患者学会自我情绪疏导方法,适当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同时要指导患者家属要多关心、多尊重患者,起到良好的社会及心理支持作用。在护理方法中,在社区定期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包括糖尿病专题讲座或护患座谈等,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率;并鼓励患者家属也参加此类活动,使家属也得到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教育,进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及家庭护理。不定期进行家庭访问,了解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情况,纠正对于糖尿病认识的误区,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实地指导;同时建立微信群、QQ群,及时传播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分享认知体验。加强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给予关怀,提高患者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消除其抑郁心理以及焦虑情绪;讲授心理行为模式与糖尿病病之间的关系,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两组的干预周期都为4周。
1.3 观察指标
焦虑与抑郁测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用于评定焦虑与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分值越高说明焦虑或者抑郁程度越严重。
症状自评评定:采用简化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进行评定,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3个因子,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4.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5),同时干预后治疗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分, x-±s)
组别 例数(n) 抑郁 焦虑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治疗组110 44.29±6.49 33.87±5.29 46.30±5.22 33.98±6.33
对照组110 44.35±5.81 38.72±6.33 45.99±4.11 38.26±7.11
P >0.05 <0.05 <0.05 <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与精神病性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影响,不良的心理如焦虑、抑郁会加剧血糖的升高使患者感到不适,出现不良的躯体症状。特别是很多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况同时存在,有的患者相信糖尿病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危害,可产生对糖尿病疾病症状及预后的恐惧[5]。
在护理干预中,心理护理是以优质护理为指导,在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诱因等相关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方法,并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本文两组干预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5),同时干预后治疗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能充分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通过疏导和发泄,进而缓解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得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促进血糖的降低。
初发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表现在多个方面,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一个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系列指标。其中糖尿病患者的躯体症状多数以多系统、多器官、间歇反复出现和波动易变为特点,并多累及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器官和组织[6]。本文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与精神病性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心理护理的实施能有效缓解初发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善其自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华平,郭丽纯.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两种降糖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3(11):33-34.
[2] 杨万英,刘品梅.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5,2(14):135-137.
[3] 陈爱红.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糖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96-98.
[4] 刘小麦.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1):260-261.
[5] 李德超.社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21):259-261.
[6] 毕平.系统性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14):219-220.
表2 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x-±s)
指标 治疗组(n=110)对照组(n=110) P
躯体化 1.41±0.54 1.87±0.56 <0.05
强迫症状 1.45±0.64 1.87±0.55 <0.05
人际关系 1.37±0.48 1.61±0.52 <0.05
论文作者:徐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心理论文; 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