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价值评价论文_蒋燕

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目的:评价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中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0例;两种患者先进行常规治疗,参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加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效果,加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更具有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治疗脑血栓的症状,治疗效果尤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动脉斑块

脑血栓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病理特征以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为主。脑血栓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人们就业及生活压力的加大,该病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1]。针对脑血栓的病理特点,临床治疗多使用阿司匹林,但治疗效果需进一步提升。对此,为了改善脑血栓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命质量,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为对象,评价了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旨在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报道内容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中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0例;实验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61~76岁,平均年龄为(70.2±2.7)岁,病程为1~9h,平均病程为(5.1±2.4)h;参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为(70.6±2.4)岁,病程为3~7h,平均病程为(5.2±2.2)h。经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不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种患者先进行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吸氧、抗感染、降压及服用营养神经药物等;参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生产单位:云南云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3020321)一次服用100毫克,一天一次;实验组加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用量与参照组上述讲解一致,阿托伐他汀(生产单位: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819)一次服用20毫克,一天一次。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两周,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设定总分值,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临床疗效评价准则:显效为患者的患者偏瘫、头痛、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或基本消除,经对比,NIHSS评分减少至80%及以上,没有病残情况;有效为患者的患者偏瘫、头痛、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显著好转,经对比,NIHSS评分减少至30%~80%,病残程度1~3级;无效为患者偏瘫、头痛、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经对比NIHSS评分减少至20%及以下,病残程度严重。其中,临床有效率为=(显效+有效)。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改善情况,包括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以()显示,组间行t值,计数以(%)显示,X2值检验,P<0.05时,两组间数据经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26.1±3.9)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15.3±3.8)分;参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26.3±2.8)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11.1±2.3)分;t值依次为0.2634、5.9802,P值依次为0.7929、0.0000。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38(95%),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30(75%),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6.2745,P值为0.0122)。

2.3 两组患者动脉斑块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数据经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动脉斑块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动脉斑块改善情况()

3、讨论

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所引发,该病初期,血小板会激活血栓素,血栓素得到释放,变为固体,粘附在斑块上,会进一步形成血栓。对于脑血栓的形成过程来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至关重要,一旦出血这种现象,患者的管腔会变得狭窄,对血液循环形成不利影响[2],导致血管内膜病变,进而发展为脑血栓。针对脑血栓的病理特点,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具有镇痛、抗炎、解热、抑制血小板的效果,对人体核因子起到抑制作用,降低炎性介质和粘附成分,进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他汀类药物为一种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控制指纹面积及泡沫细胞,对泡沫细胞、炎性细胞等蛋白酶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进而较好地缓解的临床症状,确保临床疗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佳,并进一步改善脑血栓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3]。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参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结合脑血栓患者的病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对其进行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提升了质量效果,改善了患者的动脉斑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维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173-1174.

[2]刘明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84):79-79,80.

[3]郭晶晶.阿司匹林配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动脉斑块的改善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20):3226-3228.

论文作者:蒋燕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价值评价论文_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