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文_袁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文_袁泉

-----从《诗经·秦风·无衣》看先秦的尚武精神

袁泉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诗经》中的战争诗是指以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战争诗是《诗经》中的重要题材,《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描写战争的。《诗经•秦风•无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诗,从中体现出来先秦人的英雄气概和尚武精神。

关键词:《诗经》 战争诗 尚武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至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阐明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诗歌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先秦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及其理想愿望。而先秦时期又是中国社会最为分化动荡和斗争激烈的历史阶段,各邦国之间剧烈而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原地区与周边“四夷”的长期军事冲突,并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社会生活状况,作为这一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也在《诗经》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记录。这类诗歌,就是《诗经》中战争诗。《诗经》中的战争诗,散布于风、雅、颂中,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综观整部作品,战争诗的叙写不是囿于以战争来写战争,而是全面地展示了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对战争及由其引发的远行、戍边诸事,亲身参与其中的将士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以征人视角切入的战争诗在《诗经》战争诗中篇幅最多,也最真实感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将士同仇、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以及先秦人的尚武精神。所谓尚武精神,是天行健的最佳注释,尚武精神常为国家动力的源泉。文和武,一张一弛。文武结合,方为完人。国家之强盛,也需要文武结合。尚武即是崇尚武力,依靠强盛的武力实现自身的目的。精神则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形成,它是一批人甚至一个民族长期共同形成的一种风尚。

《诗经》 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 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典型的战争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地,位于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一带。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尚武著称。当时秦人部落实行的士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一首秦民应王征召,相约从军的歌谣。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国家出兵打仗,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战士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担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

在《诗经》中像《无衣》这样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很少。这首秦国军中歌谣,不仅在10首秦风中,而且在全部《诗经》中都很有代表性,写出了士兵之间的战斗友谊,张扬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秦国将士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战歌,威武雄壮,有人认为简直就像《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一样鼓舞人心。诗中字里行间充溢着战士们互相关爱、同甘共苦之情 ,生死与共、同仇敌忾之义。也正因此,《无衣》一诗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为后人传唱吟诵不已。《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无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参考文献:

[1] 倪乐雄.东西方战争文化原型蠡测[J ].中国文化研究, 1994,(6)1

[2] 吴培德.诗经论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1

[3] (宋)朱熹.诗集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

[4]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1

[5]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

[6] 蒋立甫.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

[7] 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9.1

[8]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作者简介:袁泉,女,1980年10月出生,汉族。四川南充人。2002年7月入伍。现为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论文作者:袁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文_袁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