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盟国家军事改革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战后论文,国家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根据变化了的世界格局和地区形势,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适时调整军事战略,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适应形势变化,重新构建军事战略部署
第一,战略指导由安内转向御外。二战后,美国对东盟地区的防务作出了特殊安排,东盟一直处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在东南亚收缩兵力,东盟一些国家认为本地区原有的力量平衡和相对稳定已被打破,担心区域外的势力可能乘虚而入。对“安全真空”的忧虑使它们意识到加强自身防卫力量的必要性,适时调整了战略指导思想,由平息内部低烈度叛乱和维持国内治安为主转向防御外来威胁为主。除积极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外,东盟国家不断加大自身的抗衡力量,把保卫国家和地区安全的基点放在提高自身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上。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它们相应制定了有关加强海上对外防御的政策,开始有重点地防御区域外来的威胁:对日本军国主义可能再度崛起和日美安保条约中确定日军防卫区域向南海推进表示忧虑;对澳大利亚支持美、英等国在东南亚推行强权政治和干预行径敢于说“不”;缅甸、泰国、印尼等国重点加强安达曼海方向对印度东进的防卫;在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填补真空论”的迷惑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重点加强南海方向的防卫,并力求以“一个声音说话”和“一致行动”,争夺南海权益。与此相适应,近年东盟的军备采购方向由安内的轻武器向防外的攻击型重武器发展,采购的军备几乎全是对外作战装备。
第二,战略重点由陆地转向海洋。东盟大多数成员国是典型的沿海国家,战略纵深浅,陆地资源匮乏,海洋对其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出发,加紧制定海洋战略成为东盟军事战略的重点所在。目前,东盟已制定了以海洋强国为基本目标的海洋战略,积极推行海上扩张政策,扩大战略纵深,争夺海洋权益,保护海上生命线。为了保证海洋战略的顺利实施,东盟国家不同程度地调整了防卫指针和政策,把抵御外来威胁的战场准备,由以陆上防御为主转向以海上防御为主,力争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远的海上阻击来犯之敌,以期在未来的海洋争夺战中居于主动位置。为达此目的,东盟国家加强沿海战略性防御地域的建设,大力构筑远海岛链防线,严密布建岛链防线以外海区的巡逻警戒。越南在1996年的《五年国防任务》中提出,以南沙和北部湾为重点,加强对边、海防和南沙已占岛礁的实际控制;菲律宾也把提高海上作战能力列为首要任务,增强外区侦察监视活动,提高领海巡逻能力和空中防御能力。
第三,纷纷出台长远战略目标。与世界性的裁军潮流相反,东盟各国军费开支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东盟六国加越南军费开支为108亿美元,1995年达150多亿美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0.9%,到1996年已达170亿美元,增幅达57.4%,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的支撑下,东盟各国纷纷制定了中长期军备发展计划,如泰国制定了“十年武器装备发展计划”,印尼制定了拟耗资36亿美元的“武器采购三年计划”,马来西亚制定了拟耗资30亿美元的20年海军防卫现代化计划,菲律宾出台了耗资127.5亿美元的20年“武装部队现代化计划”,文莱制定了耗资12.7亿美元的海上防空计划,新加坡制定了重在发展海空军的“毒虾”战略。这些计划会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作出调整,但东盟军事改革毕竟是一种潮流,其总体战略规划不会改变。
二、改革编制体制,着力提高部队应变能力
第一,建立灵活高效的指挥体制。海湾战争后,东盟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国防建设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对长期以来较为繁杂的编制体制进行了新的建设规划和不同程度的调整,大力裁减与合并重叠机构,理顺和简化指挥关系。越南军队撤销师级以上机构约占原编制总数的35%,使常备军的指挥体制相对趋于合理,到1996年底基本完成军队精简整编任务。菲律宾军队裁减与合并的地区性司令部以上机构约占原编制数的三分之一,改善了组织层次繁多和指挥不够顺畅的状况。印尼军队撤销与合并军区以上司令部数十个,使各军种向大区域和大体系的组织指挥迈进了一大步。1996年,泰陆军在缩减步兵编制员额的基础上,将步兵师所辖步兵团由4-5个减为3个;空军将原指挥、作战、后勤、教育和特别事务5个部分组成的指挥体制,精简为作战、支援和训练教育3个司令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指挥效能和部队快速反应能力。1996年10月,泰国国防部为强化最高司令部的统一指挥职能,正式提出设立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设想。
第二,调整武装力量构成。为建立比较合理的国家武装力量构成体制,优化部队结构,提高常备军在平时的建设质量和战时的重建能力,东盟各国有计划地裁减和调整现役部队,逐步扩大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等后备力量。近年来,东盟多数国家裁减现役部队员额四分之一,越南则高达50%以上,其中裁汰的主要是陆军,海、空军等技术军兵种还有所扩大。在“全民国防”或“全民总体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东盟国家还加紧扩充后备军事力量,使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的兵力达到现役部队的三至八倍,并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提高其快速动员与应急入编作战的能力,以有效应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等多种挑战。为了严格官兵选拔标准,全面提高官兵素质,特别是提高现代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素质,东盟国家还大力加强以军事院校为主的基础教育训练。
第三,加强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在新的形势下,东盟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精兵建军政策,有计划地建设一支规模小、装备精、素质高、反应快,能与外来势力在远距离上抗衡的精干有效的现代化国防力量,普遍加强三军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其中陆军选择条件较好的建制师或旅,经过官兵的“优化组合”,配备装甲机动车辆、直升机及精确打击武器等,建成特种作战部队,并加紧进行以快速机动和丛林作战等为主的实兵演练。自1995年起,马来西亚在原4个陆军师的基础上组建了4个地区司令部,并为每个司令部配属了装甲兵、炮兵、通信兵和工程兵等直属部(分)队,将部分步兵旅改编成机械化旅、伞兵旅和装甲旅。海军加强海上特种作战部队建设,提高机动反应能力,配合舰艇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担负应急条件下的防空、制海和立体化登陆与抗登陆作战任务。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海军均新建或扩建了海军特种部队,加紧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强化应急科目训练,努力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空军着重加强海洋制空兵力以及空降作战兵力的建设,以协同其它快速反应部队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东盟国家现编包括海、空军有关部队在内的快速反应部队,主要任务是参加以海防科目为主的各种军事演练,努力提高海上协同防卫能力,其演练次数约占全军总演练次数的70%以上。
三、以海空军为重点,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
第一,以海、空军为重点提高武器装备质量。东盟国家认为,要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安全危机,军队必须向陆海空立体作战发展,提高制海制空能力和反潜作战能力,努力发挥陆战部队、舰艇部队、潜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整体威力。为此,必须重点加强海、空军等技术军、兵种的建设,关键措施就是新增军费主要用于大量更新海、空军武器装备。一是购买大型先进舰只。为加强水面舰艇部队建设,各国海军纷纷订购大批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巡逻舰等先进舰只,泰国还订购了一艘小型航空母舰,加速实现作战舰艇导弹化和大型舰艇载机化,舰艇装备向吨位大、速度快、突击能力强的方向发展,远程攻击能力和反潜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购买潜艇,发展潜艇部队。近几年来,印尼海军加紧更新潜艇,积极扩大潜艇部队。新加坡已从瑞典订购了多艘潜艇,正在培训人员,准备接艇。泰国海军已经决定成立潜艇部队,正在选购潜艇。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海军也打算建立潜艇部队。三是加强空军建设,谋求制空权。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各国大量购买和装备防空雷达网、第三代战斗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远洋巡逻机等先进机种,其空中战斗力大增,预警及远程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第二,武器装备以对外采购为主。为了增强现代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防卫作战能力,加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东盟各国竞相引进高、精、尖武器装备,重点改善远程探测、指挥控制和精确打击系统,新一轮争夺常规军备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冷战结束后,美欧军火工业困难重重,为摆脱困境,不得不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寻找新的出口市场,美欧大量过剩的先进武器对装备一直比较陈旧落后的东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致力于实现军事现代化的东盟国家成为美欧军火商的竞争对象,东盟与中东同为后冷战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倾销市场之一。1996年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大规模航空展上,美国展出了最先进的B-2隐形轰炸机,使东南亚武器市场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泰国军方还计划购买价值10.4亿美元的两颗军用卫星,用于通讯及情报搜集。
第三,大力发展本国军工产业。在购买武器的同时,东盟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本国国防工业,通过引进外国先进军工技术、与外国合作生产或自行研究制造,逐步实现其大部分武器装备国产化,以减少对军火市场的过分依赖。新加坡正利用以色列技术制造本国的F5战斗机,使这类战斗机延长10至15年的服役期。马来西亚在购买米格29M和F/A18D时,已获得美、俄向其航空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一整套技术援助。印尼本国已能组装E-2C预警机、海上巡逻机和空对舰导弹,许多东盟国家海军已能制造500吨级以下作战舰只,印尼、新加坡和泰国已基本具备了建造护卫舰的能力。
第四,频繁举行军事演习来检验军备建设水平。近年来,东盟各国根据对安全环境的评估和预测,制定和完善海上或海陆一体的作战预案,并按照预案频繁地举行以海空军和其他快速反应部队为主的联合演练,以充分检验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在实战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对武器的性能的掌握。1991-1995年,东盟各国在南海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近200次,内容包括海空协同、海上攻击、反潜、防空、搜索、救援、保卫岛礁等,出动了F-16、苏-27等战斗机、E-2C预警机以及导弹护卫舰、潜艇等先进装备。不少国家在演习后,对武器系统和性能进行了改良,并提出了新的改进要求。这些演习大多邀请美、英、澳等区域外大国参加。1996年1月,菲律宾同英国签署了以实施联合军事演习为支柱的协定。此前,英已与新、马、澳、新西兰缔结了类似的防卫协定。泰国和美国一年一度的“金色眼镜蛇”大规模军事演习已经固定下来。
四、强化军事合作,努力实现区域防务一体化
第一,东盟加强军事合作的基本动因。东盟地处东亚、南亚和南太平洋三大安全体系之间,其安全受到三大体系和美、中、日、俄等大国关系的影响,要抵制这些影响、发挥自己在地区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加强整体防御能力是东盟目前可采取的唯一办法。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尚未定型,东盟国家逐步改变了要求同盟大国撤军和实行独立防卫为主的方针政策,转向以联合抗御“强大之敌”入侵为主,全面调整联防关系,加强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力图实现东盟防务一体化和建立集体安全机制,构筑以东盟为核心的安全保障圈,利用势力的均衡和互补来达到保障自身安全的目的。
第二,东盟实现区域防务一体化的主要措施。(1)建立地区主导下的大国制衡机制。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的战略防卫观念发生了变化,由片面依赖美、英等国联防,转向建立地区主导下的大国制衡机制。通过“东盟地区论坛”的组织机构,以东盟为主体、邀请诸大国参加多边安全对话,与美、日、澳、印、欧盟以及中国、俄罗斯等,建立了“对话伙伴”或“磋商伙伴”关系,探讨亚太乃至全球安全合作问题,全方位开展“预防性外交”,达成一种大国相互制约基础上的力量平衡,以保证东南亚政治军事形势的真空不会被某一个大国独自垄断,从而维护和促进地区安全与稳定。(2)加强东盟内部防务合作。近年来,东盟国家加快“东南亚十国共同体”的步伐,以“东盟核心论坛”为组织机构,建立地区集体安全机制。与此同时,东盟加快整体防卫计划的实施,提出了以“区域联防”为主体的新的防务观,内容包括修订或补充有关共同防御条约与协议、用“合作安全”方法协调解决地区冲突、频繁举行旨在提高协同作战能力的联合军事演习、不定期就防务合作任务进行磋商、互相通报有关情报、加强重点边海防区域的双边巡逻、发挥军工生产的科技互补优势等等。东盟内部还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积极谋求扩大联防与合作范围,提高建立地区联合支援部队和海上联合保安部队的策划层次,由双边加强相邻水域联防为主转向多边维护边缘海域安全为主,重点提高担负南中国海和安达曼海的军事任务的联防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冷战后东盟国家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全方位、深层次的军事改革热潮,这对世纪之交的东盟国家军事发展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东盟国家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困难,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对其军事改革部署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无疑会产生较大影响,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也会延缓其军事一体化进程,东盟国家军事改革的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