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论文_张慧敏

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论文_张慧敏

山东省巨野县文管所 山东 巨野 274900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独特的乡村文化有着独立的价值体系、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发展、社会繁荣相适应。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记忆;保护

随着我国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乡村大规模拆迁改造,原有的乡村村镇格局、乡村建筑以及农村流传已久的民俗文化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传统,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进而消失,最终成为历史的记忆。游子思乡、望月归家,绵绵的乡愁无处寄托。乡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加速消失的危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一、乡村记忆的内涵

明确乡村记忆的涵义及其存续的意义,首先要厘清乡村文化的内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其外在的存在形式就是无数计的自然村落。乡村文化是这些村镇村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认知、情感观念、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乡村文化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乃至中国社会。“乡村记忆”并不等同于乡村文化,它本指文学流派,写作内容多为描写农村和乡土生活,作品生动体现出乡村所特有的自然风土人情、村民固有的人生状态。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或描绘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意境;或对现代“城市病”的批判及对精神故园的依恋;或叙述乡土习俗的种种文化规定性,显露出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认同;或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担忧,为乡村文化的流失伤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确认,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记忆,是指由乡村独特传统逐渐内化而成的思想观念、认知习惯,是乡村文化的直接凝结和体现。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记忆功能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应当看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益显现,空气污染,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教育资源紧张,就业困难,农民难以融入城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原有村落被大量拆迁、遗弃,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城市喧嚣的机器声所淹没;村民进城前美好的幻想与举步维艰的生存状况引发冲突;固有的习惯性乡村记忆与城市生活、思想认知观念产生冲突。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建设进城农民的精神家园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正如《光明日报》所指“城市化,不能把‘遗产’铲掉”。

毋庸讳言,乡村记忆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农村社会,村民通过乡村记忆维系着社会关系,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乡村记忆具有教化作用,乡村记忆归属于乡村文化,正是因为其基于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所以对村民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农民对人事物的看法、行为准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文化认识,乡村记忆是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成员集体认同的重要手段,成为指导农村社会稳定的功能;乡村记忆具有慰藉作用。自古以来,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情结。乡土记忆维系着农民集体认同感,调节和支配着对农民的社会心理,因而在农民进入城市之后它对农民有着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心灵慰藉意义;乡村记忆是入城农民的精神家园。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民失去了熟知的田园,使得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而代之以喧嚣的机器声,冷漠的人际交往。乡村记忆使农民心灵有依靠、有归宿,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记忆保存与保护

基于以上所述,城镇化进程中我们要加强乡村记忆的保存与保护,以此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提升保存与保护认识

乡村记忆承载着传统乡村文化特有的内涵,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载体,城市化不能将乡村所有的旧有景观一扫而尽,不是用城市文明替代乡村文明。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乡土意识,做好乡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充分认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的深刻含义,解决农民精神生活的根本问题;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不仅包括那些在乡村残存的文物占迹,还包括保护与农耕相关的乡土文化记忆。通过传承乡村文化与发展乡村经济的联动,实现文化的延续与丙生,保证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地方政府在提升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认识的基础上,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工作要求。加强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关系到农民进城之后精神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政府作为主导者要正确处理改造与保护的关系,把保护利用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使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代代相传。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涉及国家、集体与村民多方利益,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加大政府投入,政府要把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出台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加大保护立法,乡村记忆不可再生,政府要制定法规政策,把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提升到文物保护的高度。

三、探索保护利用模式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的迫切性,应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业力量,加强对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研究,深挖文化内涵,编写村史、村志,建设文化墙、文化活动中心等开放性场所,通过文化墙、公共活动中心的建设保存乡村记忆;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举办非物质文化培训班;鼓励民族学、民间文化研究,使乡土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组织花会、灯会、戏曲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教育;发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土艺项目,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打造乡村历史文化名片,使之成为人们乡情、乡愁的寄托之地。

综上所述,在全面加速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充分认识到乡村记忆特有的功能,从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论文作者:张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论文_张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