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精神养成的两个向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两个论文,精神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行业也要有一点精神。这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对待工作,究竟是把它当作一项事业还是一种职业,因人而异。大凡仅仅停留于“完成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的人最后最多只能成为一个“能工巧匠”,而立志追求事业并积极努力地从大量重复琐碎的工作中寻求乐趣和满足的人才会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这就要求广大从业人员坚持从小的工作做起,始终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其中,具有自觉而崇高的职业精神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一步强调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对于进一步提振士气,共克时艰,显得尤为重要。
重塑职业精神:一个时代的呼唤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认同和遵循的特定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能否恪守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从业人员职业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反映着从业人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职业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方面能振奋从业人员的进取精神,激励从业人员努力工作,为个人的职场生涯创造丰富的资源,推动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全面和协调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强调指出的:“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依然存在,如国内先后发生的“冠生园”月饼事件、“汉芯”作假事件、“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照片”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范跑跑”事件、“瓮安6.28”事件等等,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重新引发了人们对职业和职业精神的深入思考。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和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是新时期党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崇高职业精神提出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重塑职业精神是新时期加强各行各业职业道德建设的共同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这既体现了职业道德建设的鲜明时代特征,也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是对各行各业职业道德建设的共同要求,同时为新时期重塑职业精神提供了指南。当前重塑职业精神,既要体现爱岗敬业、拼搏进取的精神,体现诚实守信、以信济业的精神;体现办事公道、坚持原则的精神,体现情系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也要体现忠于党和人民、维护公益的精神。
重塑职业精神对不同行业又有不同的要求。对科技工作者来说,重塑职业精神应主要强化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对文艺工作者来说,重塑职业精神应主要强化自觉自律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对国家公务员来说,重塑职业精神应主要强化服务精神、负责精神和高效能精神。对企业或经商者说,重塑职业精神应主要强化信誉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和买卖公平、以义取利的诚实守信精神。对人民教师来说,重塑职业精神应主要强化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献身精神、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治学精神,等等。
重塑职业精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个人的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社会经历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工作观和事业观是新时期重塑职业精神两个截然不同又密切相关的要素。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相互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职业和事业辩证统一的思想启示我们,新时期职业精神养成应着重从实践和价值的双重向度做起。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新时期职业精神养成的实践向度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重要范畴。职业精神养成的实践向度是指养成和评价职业精神的实践路向和途径。任何职业精神都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人只有在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做事,并努力在工作中融入生活的乐趣与激情,才能有效地工作,更好地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是一种学习、成长,更是一种修炼、实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以及以何种方式、态度、路径追求。
不得不承认,当前社会,不同行业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合宜的工作观念,甚至一些行业不正之风。譬如:卫生系统出现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现象,教育系统出现的“范跑跑”现象,行政领域出现的铺张浪费、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现象,企业界出现的以次充好、倒买倒卖、失信失责现象,等等。这表明,当前社会,确实有一些行业及其行业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混”字当头,碌碌无为,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愿谋事、干事。这严重影响了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的成效,妨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培育和重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必须遵从实践向度,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
首先,要认同职业、忠诚于职业,自觉融入职业。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认同职业、忠诚于职业、自觉融入职业,与职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保持一致,这是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自觉融入职业要求广大从业人员,一要忠诚于职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职业身份和职业特色,同时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如医生应救死扶伤、警察应公平、公正执法、教师应为人师表、党员干部应带头示范等;二要站在维护、促进职业发展和职业荣誉的高度对待职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职尽责,认认真真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三要从为党和人民谋利益、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角度出发对待职业。普利汉诺夫说,“道德的基本问题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追求,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幸福的追求。”只有心中装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工作中获得无穷动力,从而推动行业的科学、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个人的发展。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敬业的核心要求是严肃认真,坚持原则,扎实工作,精益求精,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并且有始有终。养成敬业精神,一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从业者的业务水平、技术素质、工作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每个从业者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贡献,就必须熟练地掌握本职业的业务和基本技能,必须遵守本职业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真正体现爱岗敬业。二要努力把职业、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具备一定的使命感和道德感。敬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只有将自己的职业、工作视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职业和工作,把职业和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严格恪守职业规范,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能养成敬业精神。
再次,要善于创业,养成创新与创业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各行各业不断发扬创业和创新精神。养成创新与创业精神,一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干事创业观念。职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世界科技日新月异,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需求,各行各业都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努力抓住那些对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集中攻关,自主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二要弘扬勤业精神。勤业是新时期养成创业与创新精神的动力和源泉,广大从业人员应积极强化“勤业”理念,弘扬勤业精神。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新时期职业精神养成的价值向度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主要意旨价值理性,它所关注的是行为人如何从公平、正义、忠诚、荣誉、责任、诚信等一些具有特定价值导向的范畴角度来审视和追求行为的合理性、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精神养成的价值向度是指追求和评价职业精神价值的有无、性质及大小的标尺、基准和根据。任何职业精神都内涵着特定的职业指向和价值追求。一个人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始终重视提升职业精神,坚定职业信仰,孜孜不倦地追求崇高的职业境界,才能在更大、更长的时空维度中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事业。
“事业”指个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指向性和经常性活动。事业本质上是由个人奋斗目标和进取之心促成的自觉自愿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一种“职业”。人们常说,干工作易,干好工作难,把一份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更是难上加难。这反映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事业观是人们以世界观为前提,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观点,是从业人员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从业人员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奋斗目标的最高价值取向。一般来说,事业观具有理想性、目标性和价值导向性特点,既是个人理想、志向及向往与追求的体现,又是个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主要途径。事业观决定工作观,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决定着他如何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个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则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一个行业及其职工的切身利益。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有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一心干事业和干成事业的激情,但也有不少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安于现状,求稳怕变,自足自满,甘居中游,不敢创新,工作无新意,事业无推动。这严重地影响着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培育和重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必须遵从价值向度,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把工作当作事业,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以争创一流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个人价值才能实现,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首先,要执着于职业,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信仰是行动之母,事业无论大小,都离不开执着和坚守。在通往理想彼岸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伴随着荆棘与困苦,这正是对一个从业人员是否具有崇高职业信仰的考验。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一要执着于职业,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只有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把工作作为个人使命的人,做起事来,才会全神贯注,并最终取得成功。二要正确进行信仰选择。不同形态的信仰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崇高的信仰对个人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非科学的信仰则会阻碍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局限人的思路、毒害人的思想。
其次,要不断确立长短结合的工作目标,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激情和热情。只有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所从事的事业的满腔热忱,才能创业、立业,做出一番事业。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激情和热情,一要不断确立长短结合的工作目标。工作目标是全体从业人员为之奋斗的努力方向,也是从业人员保持旺盛激情的秘诀。要通过不断树立新的目标,激发从业人员干好事业的潜能。二是要有正视压力的良好心态。一个人无论多么喜欢自己的工作,工作都会给他带来压力。面对压力,从业人员要努力学会管理压力并科学地释放压力,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并最终将工作压力变为动力,进而享受工作的乐趣。
再次,要立志为职业而奉献,养成奉献精神。《易经》曰:“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也。”这揭示出,真正的事业,是为了“天下之民”的。只有在职业行为中自觉、主动地奉献社会,积极能动地关怀民生,关注民众福祉,才能真正体会到奉献社会的乐趣,找到个人幸福的支撑点,才能把职业升华为事业。养成奉献精神,一要强化职业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放眼社会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也是重塑新时期职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强化“企业乃社会之公器”的理念,不仅把奉献社会作为重塑新时期职业精神的重要路径,同时把奉献精神作为重塑新时期职业精神的根本目标指向,努力营造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职场氛围,最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优秀“企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