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改革_美国社会论文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改革_美国社会论文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和进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二次大战以后,现代科技革命更是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变迁,社会主义的演化,都与现代科技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恩格斯对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曾作出这样的概括: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的结果产生了英国的社会革命。的确,科技革命所激发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发展,反之,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又影响、制约科技的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流行“现代科技革命”或“新技术革命”这一概念。国外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界说。但有一点相同,即都承认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科技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了。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半导体技术就是在固体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给各国带来的机会和变化非常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技术的发展有两条路线:一是以美国为首运用固体物理的新思路在半导体方面下功夫,二是前苏联按传统电磁学在电子管方面下功夫。结果,苏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政策引导方面的失误,到80年代苏联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已经无法挽回。许多去苏联参观的人发现,虽然它的军事力量很强,与军事有关的技术水平也较高,但电子技术及产品却相当落后,甚至不如中国的水平。例如,它自产的彩色电视机,开通电源后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出图象。归根结蒂,理论落后导致了技术的落后。反过来,科学技术化。科学进步十分依赖现代技术装备。现在的科学研究不象17、18世纪,可以在科学家后院里进行,它需要大型国家实验室等物质技术基础。

现代科技革命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革命。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紧密结合,表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科学并入生产,已是生产中的内生变量。马克思在19世纪论述科学性质时曾指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科学就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是直接生产力”这一命题是马克思最先提出的,它是工业时代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并入生产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

有关探讨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著作很多。例如,丹尼斯·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工业化以后的社会进行了较好的论述,是后来许多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渊源。此外,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等著作在我国学者中有广泛影响。这些学者对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

与此相反,另一些思想家则对科学持悲观的态度,这在理论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他认为现代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将导致地球、人类不再能存在下去的可怕后果。关于这样的前景,他写了许多书,如《论人类中心论的信》。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很深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工业社会已经变成了首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变成了意识形态,由此造成人的异化。他还以科技创造财富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乐观也好,悲观也好,他们都惊叹于科技对当代社会生产的巨大作用。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几乎每过10年都使产业的面貌改观一次,也就是说,每过10年产生一次飞跃。

50年代,科技革命主要表现在原材料工业方面,特别是钢铁工业极度膨胀。那时美国提出“钢铁就是国家”,日本提出“钢铁是工业的骨架”,苏联赶超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钢产量,我国的口号也是“以钢为纲”。这期间钢铁技术发展很快,钢产量也迅速增加。

60年代,科技革命主要表现在深加工工业方面,其中以石油和自动化技术为主要代表。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取代了过去的煤,石化工业极大发展,带来了“石油经济时代”,典型产品是合成材料,各种化工产品(如塑料)极其丰富。

70年代,科技革命主要表现在电子产业方面。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使彩色电视成为普及的生活用品,由此带动了其它产业。日本就是靠半导体起家的,他们运用半导体技术生产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洗衣机等,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它们又将半导体用于手表工业制成电子表,在手表业方面打败了瑞士;用于照相机工业生产出“傻瓜”机,在照相机技术方面打败了德国;用于机械工业以及汽车工业等领域又把美国比了下去。

80年代,科技革命表现在知识、信息等高技术产业方面。分子生物学在技术上的实现,产生了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个人用PC机日益普及,软件产品发展迅速,出现了“软件经济”时代。

90年代,科技革命突出表现在美国政府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方面。它能将电子计算机、电话、音像这三种不同的系统在全国范围联系起来,实现三者连网。它将大大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信息高速公路”包含五个方面的技术:(1)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的规模越来越高,精度越来越大。(2)网络技术,用光纤代替金属导线,将所有的终端连接起来,大大提高信息输送量。(3)多媒体技术,多种信息均用数字表示,便于相互转换。(4)数据库技术,开发人人都能方便使用的电脑软件,改变人类知识积累和存储的方式。(5)数字压缩技术,降低表达信息所需要的数字码。

二、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

现代科技革命由于不断对生产力实行根本变革,促进了当代的社会变革。具体地说,它对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当然认识的角度各有不同,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的变化也不是用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得了的,它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很有必要讨论科技革命在当代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物质产品较丰富。从科技革命的角度应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呢?

首先,应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主要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它们对人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较稳定的持续发展时期,现代资本主义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果因此说它现在已经没有了矛盾,那是很荒唐的。对此,资本主义国家自己也并不隐讳,贫富悬殊问题,精神空虚问题、治安问题等仍极其严重。应该明确,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并未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消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显得尖锐、突出。但是,也应看到,现代科技革命确实给它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使它们得以在微观层次上处理许多棘手问题,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例如,作为美国命脉的高速公路系统,其正常运行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运用现代高技术进行交通管理,使他们能有效地处理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另一方面,长期的现代公民教育,使公众普遍建立了照章行驶的交通意识,同时辅以严格的惩罚措施。司机若违反交通规则,轻则罚款,严重的要在其驾照上记红点,记满12点即取消驾照,再想取照就非常难了。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他的驾驶执照、存款等都与其社会安全号相联系,通过全国信息网络,管理起来非常迅速方便。一个人有过违章、犯罪记录,就成了“劣等居民”,在各种场合下都会受到影响,这就促使公众逐渐养成自觉遵守法规的习惯。

再如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电话和电脑的普及。大量的交往是在电话中进行的,电传也可通过家庭电话完成,加上电子邮件的运用,美国人现在很少写信。计算机网络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信息共享极其方便。当你做研究时,电脑可先给你列出有关文献的目录,然后如你需要,还可以列出文献摘要或全文。不同图书馆的文献系统也能联网,通过电脑你可以调出其他图书馆中的有关资料。杂志也可以在电脑上开办,中国学生在美国的计算机网络上就办了一个杂志叫《华夏文摘》。

所有这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一种强调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因而反对科技的思潮,对此,不能盲目附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存在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弄清社会的支撑点是什么,美国社会重要的支撑点是现代科学技术。近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它和前工业社会的基本差别就是,工业社会是以科技为基本支撑点的。

现代科学对人们的观念、精神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如美国学者所说:美国科学家对美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为美国提供了现代技术,而且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这就是:程序、质量、诚实、正派。这些价值规范已经渗透到美国公众的意识之中,法治观念就是一种规则意识,是与科学提供的价值观念一致的。

尽管一个社会不能仅靠科技,也不能仅靠工业,还有观念、制度等方面的东西,它们本身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容置疑,它们又都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如纳税管理,每个人的银行存款、信用卡都与其社会安全号相对应,并输入计算机网络,他的收入、支出情况通过计算机网络很容易掌握。所以,在美国,一个企业或个人想偷税是比较难的。这既靠现代科技手段,又靠人们自觉纳税的观念意识。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产业结构,使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国家依靠税收,掌握了大量资金,统治阶级得以从巨大的社会财富中拿出一部分进行二次分配,这就是所谓福利国家的物质基础。3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后,国家利用财政金融、税收调节等政策手段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并且在公共建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建设的投入大大增加了。通过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阶级矛盾才得以缓和。

现代科技革命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变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冷战的结束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认识到:现代科技提供了毁灭人类的手段,如果不加控制,对人类是灾难性的。美、苏各有数以万计核弹头,都可摧毁对方多次,但摧毁对方并不能保全自己。以前那种依靠武力称霸世界的思路行不通了,而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却可能攻破各种壁垒,给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因此,冷战演变成了商战。

冷战时期,美国企图把中国当做一张对付苏联的底牌,在最惠国待遇等问题上并不提所谓人权问题。苏联解体,中国经济实力大增,上升为世界第十一贸易大国,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现在,美国处处与中国为难,制造各种借口来限制中国的发展。就说国民生产总值,即GNP,按国际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NP大约400美元,但美国及国外的一些机构却坚持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说我国人均GNP已达到2000美元左右。其目的并不是抬举我们,而是要剥夺我们的许多优惠条件,使我国不能享受作为发展中国家所应享有的优惠。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消长过程中,科学技术起了重要的作用。八、九十年代之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较大曲折。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非一开始就像今天这样处境困难,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较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运动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借用资产阶级学者的话来说是因为,资本主义借用了社会主义宝库中许多有用的东西,有些是被迫借用的,有些是适应了当时的形势。所以,客观地评价社会主义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全面评价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所起的作用及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50年代,确实像一句古话所说的,东风压倒了西风。当时,资本主义惊恐不安,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正处于解体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呈明显的趋势。

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国历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搞文化革命,知识分子(包括科技人员)都归入资产阶级范畴,经济上发生重大失误,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会。苏联、东欧在60年代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虽然在军事工业方面赶上了美国,但是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有效的经济制度来适应这种发展方面,却远远落后于美国。70年代以后,苏联进入停滞阶段,到80年代,经济差不多零增长,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又拉大了。而在同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除了1968年前后出现的学生左派运动,没有大的动荡。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实现了经济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并在体制、政策、社会运作方面保证了科技在生产中不断发挥作用。而社会主义国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80年代,形势根本改观,苏联、东欧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相对差距大,加上政治上的错误,从而使社会主义在那里遭受了挫折。

需要指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待现代科技革命方面有一定距离。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国家大多是经济落后国家,这虽然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但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他们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始都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这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模式,在当时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体制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的要求,因为企业没有技术开发的权力和动力。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体制改革,都有在生产力方面补课的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实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使我们开始对许多问题重新认识。例如,不应将以前那种在特殊条件下所采用的模式当作标准的社会主义,原来的模式一旦成了思维定式,将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形成阻力。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前两句说的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后三句说的是我们的价值目标。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共和国40多年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是在生产关系方面进行变革,所有制变得越来越纯,这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当然,仅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并非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各自的价值目标不一样。我们的价值目标并非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与根本任务互动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比如,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问题,诸如人文精神失落、社会风气下降、行业不正之风等,其严重性主要在于它们与我们的价值目标不相符。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配制。市场经济的建立是重要的,但是政治体制、精神文明方面也不可忽视。没有后者,前者不可能完善起来。 从总体上来看社会主义,在发展科学技术及运用它来发展生产力方面,我们过去做得不够。而当代资本主义正是靠了这一点才有今天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很明显的,而且也早已为社会所接受。资产阶级先是把科学作为反封建的精神武器,以后又作为发财致富和征服世界的手段。而在我国历史上,却没有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传统,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应抓紧补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八十年代又提出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来,这是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人民群众需要的决策。我们要在体制上、实践上做相应的工作,真正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三、挑战和机遇

我国尚处在前现代化阶段,现代化或建立工业社会是我们的近期目标。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负面效应在他们那里显得十分突出,环境污染、人的异化,这些问题最引人注目。他们正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后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取向。对于什么是“后工业社会”,各路学者争论颇多,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对工业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我们所面临的基本目标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既要走向工业社会,同时又要准备走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好、坏两方面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我们应该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用较短的时间实现赶超。历史上的后进国家、地区,如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是用较短时间实现赶超的。

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联合国1994年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写道:“今天,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是知识差距。没有科技知识的转让,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引进、吸收先进的和适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分享是未来最重要的公平因素。

发展科技需要一些基本条件,《世界科学报告》列出了必备的四个方面,我们发展科技也应从这几个方面认真努力。

第一,政治和文化环境。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是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背景。还应当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研究的科学氛围,鼓励创造性。

第二,健全的基础设施,适当的投入是必要的。我国目前科研投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2.5%~3%。一些新兴工业国也大都是我们的三倍。当然我国科技投入的扩大,既需要政府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在政府指导下全社会投入的增加。

第三,与企业的有机联系。科技要与企业结合,发展科技应成为企业的主要行为,使企业变成科技开发的主体。美国的科研与企业关系极为密切,而前苏联的科研则与企业脱节,这是它落后于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不存在战争和社会动乱。这是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历史证明,如果没有社会的稳定,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上述四条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眼下,其中第三条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即着力在“转化”上下功夫。我国有些基础科学领域在世界上具有较高水平,但是,由于以前科技与经济脱节,没有很好的让这些科技成果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可能太多,理应将已有科技成果尽可能地运用于产品开发,提高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将它们拿来,消化吸收并运用于生产,这样可节省资金。日本的发展可为我国提供这方面的经验。

现代科技革命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遇。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力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克林顿上台后,总结美国十几年来的贸易方面总输给日本的教训,大力推进“技术商品化”,即把美国传统上占优势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军事技术拿来为发展经济服务,从而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1994年经济增长率达3.9%,考虑到它的经济基数很大,这个比率是相当不错的。美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可以说是抓住了现代科技革命这个巨大的机遇,也就抓住了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命脉,确实先声夺人。日本、欧洲和其它国家都在审时度势,不敢怠慢。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不能大胆改革,就会更加落后,社会主义事业也就难以走出低谷。所以,面对现代科技革命,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事业,并尽力使科技成果产业化,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样,我们才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标签:;  ;  ;  ;  ;  ;  ;  ;  ;  ;  ;  ;  ;  ;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改革_美国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