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论文_刘秀军

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论文_刘秀军

刘秀军(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放射科 054000)

【摘要】①目的 探讨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②方法 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腮腺部位的CT普通及增强扫描,总结其CT表现。③结果 腮腺多形性腺瘤密度高于正常腮腺,边界多较清楚,形态可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状。④结论 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具体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105-01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中最常见的肿瘤,此肿瘤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又含有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表现为多形性或混合性,故又称为混合瘤。腮腺多形性腺瘤约占全部腮腺肿瘤的65%—70%,本文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22人,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6岁。22例患者中7例因为腮腺部位酸胀就诊,1例患者因咽部异物感来就诊,14例患者无自觉症状,无意中扪及耳垂下部及后方包块就诊。采用西门子螺旋CT机扫描,层厚为3mm,窗宽为250Hu,窗位为50Hu,像素为512*512,其中7例采用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碘海醇75ml。

结果:22例患者中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为12例,右侧10例,肿块长径为1.2—4.7厘米,左侧发病患者中1例腮腺内可见两个多形性腺瘤,其余均为单发,边界较清楚。22例患者中,平扫有16例密度较均匀,平均CT值约为31~50Hu,6例密度相对不均匀,表现为肿块内中心部或偏中心部可见较低密度区,此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只有1例可见到点状钙化影,6例可见浅分叶。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肿块可成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或不规则形,本组病例中有2例呈哑铃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例患者行增强扫描,肿块的实性部分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强化,CT值为49~88Hu,增强后肿块的CT值上升约为18~38Hu,其中一例CT值上升56Hu。增强后下颌后静脉可以清楚的显示,根据下颌后静脉的位置判断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位于浅叶,2例位于深叶,2例可见下颌后静脉内移

讨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为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文献记载最小的发病年龄可见于新生儿,最大者约为80岁,但以40岁居多,女性多于男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早期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为结节形或圆形,触之软硬不等,有囊性感或者软骨样硬度,一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能活动,腮腺多形性腺瘤大多数为良性。

腮腺多形性腺瘤根据所处位置,临床可分为三型:①颌后型,最常见,肿块位于下颌升支后缘与乳突之间,或耳垂下颌后凹内;②咽侧型,较少见,当肿块长大到一定体积时,咽侧壁会隆起,引起吞咽受限;③哑铃型,肿块一端突向咽侧壁,另一端突向耳下区形似哑铃形状。

肉眼见腮腺多形性腺瘤为不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状,表面大多呈分叶状或结节状,结节大小不一,有的结节突出较明显。肿物大多包膜完整,但厚薄不一,有的包膜不完整,剖面呈灰白色或浅粉、浅黄色,其中可见浅蓝色的软骨区域。有的有囊性变,囊腔大小不一,囊内含有无色透明的粘液或棕黄色粘液,偶见小片出血灶,病理学改变是影像表现的基础。光镜见腮腺多形性腺瘤较为复杂且有多形性,主要有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有的呈腺管样结构,其内层为导管上皮,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胞浆嗜酸性,外层为梭形或星形的肌上皮细胞。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一对唾液腺,属于浆液性腺,质地较软,密度低于肌肉而高于脂肪。腮腺位于颜面两侧皮下,颧弓下方,外耳道前下方、下颌支后外方,呈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的不规则锥体形,约35%的人存在副腮腺,位于咬肌浅面,颧弓和腮腺管之间,形态大小不一,在组织学方面,副腮腺与腮腺结构相同,因而发生在腮腺的肿瘤也可以发生在副腮腺。

腮腺富含脂肪组织,加上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学特点,所以在CT上腮腺正常组织与多形性腺瘤具有良好的对比,普通CT检查即能清楚显示大部分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多成类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另外还有哑铃型,本组病例全部符合。在普通CT检查中,较小的多形性腺瘤多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密度普遍高于正常腮腺实质:较大的多形性腺瘤中,部分密度欠均匀,部分肿块可见较低密度囊变区,本组病例中6例密度欠均匀,表现为肿块内的低密度区,病理显示该区为囊变或者坏死;少部分肿物可见钙化影,本组病例中1例可见钙化。较大的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境界不清,可能与其包膜不完整有关。在增强CT上,更能清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多形性腺瘤与正常腮腺组织密度差别增大,对比更加明显,边界相对不清楚的肿块更易于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增强CT能较好的显示其与颞下窝与咽旁间隙的解剖关系,尤其是对与肿物周围动静脉受压移位更有意义,对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分析CT时应该注意肿物与茎突乳突孔的关系,如果茎突乳突孔与肿物间未见正常腺体可提示面神经受侵,这样使手术时面神经分离困难。本组22例肿瘤实质部分呈较明显均匀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有文献记载腮腺多形性腺瘤可成环形强化,但本组病例均未见,这种改变亦可见于恶性肿瘤,所以肿瘤强化方式不足以决定肿瘤的性质。当肿瘤突然生长迅速,CT上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则要考虑肿瘤恶变的可能。

腮腺的其它良性肿瘤包括腮腺囊性淋巴瘤、基底细胞瘤、血管瘤等均较少见,虽然病理学改变与多形性腺瘤不同,但CT普通与增强表现难以区分这些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意义不大。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颌面部常见肿瘤之一,CT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很重要。CT平扫加增强对肿物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术前评估和预后能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临床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智云,许达生.五官及颈面部肿瘤临床CT诊断[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1:293.

[2] 黄砚玲.五官及颈部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365366.

论文作者:刘秀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  ;  ;  ;  ;  ;  ;  ;  

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论文_刘秀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