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语文教学走向“真阅读”,学生阅读能力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提高。笔者就如何走向语文教学“真阅读”提出了几点措施: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挖掘教材,促发学生情感,应注重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形式,应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应与写作相结合。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写作;“真阅读”
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成功是决定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在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堂上朗读少,提问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少,老师自己的体会代替学生的感悟,学生的阅读缺少时间,阅读兴趣低等,所以语文课堂呼唤一个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让学生的品行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升华,让学生的人格在课外阅读中得以健全的充满语文味的“真阅读”。“真阅读”应是一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一种阅读。
“真阅读”最终目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提倡的是:语文是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们养成语言文字运用的习惯。他说:“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所以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清晰地明白这个目标并未达成这个目标而进行努力。好的阅读习惯有:认真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参考工具书的习惯等。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首先是读。阅读阅读,当然离不开读。但是不能死读,呆读,要读得有层次,有方法,有实效。其次是认真去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读,不能是为了应付差事去读,而是心甘情愿地想要去读。其三,要不断地去实践。“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分条缕析的,能够分条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他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的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那么阅读也就是内化在学生行为中的“真阅读”了。
二、“真阅读”应挖掘教材,促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只有挖掘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去体味,细心去探究,课堂才会鲜活起来。
“真阅读”应注重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而且,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在小学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的形式多样,例如本学期我们学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大型地诵读活动——千人诵读,吟诵古文,感悟古韵。以这样的新颖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参与中成长,在诵读中领会,在形式上独创。学校每学期也都要举办“经典美文诵读”活动,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演绎,声情并茂地吟诵,团结协作地表演的过程中就是进行心灵的洗礼,会有铿锵有力的歌颂祖国锦绣江山的气魄型诵读,会有婉约含蓄,却又意味深长的抒情升华版朗诵。班级的师生共读一本书,共背一首诗,也是面向了全体,全员参与地形式活动,所以学生们的诵读水准与日俱增,犹如一朵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在等待绽放,把花香倾吐人间。
“以文会文”,文言和白话,就是父与子、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学生熟读成诵后再实践应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的经典诵读。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提升阅读水平当从娃娃抓起。
经典诵读,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采取和孩子一起诵读的形式,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是学习的交流,也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认为:“对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读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阅读中为学生代开一扇窗,瞭望魅力的世界。
“真阅读”的外化形式应是写作
“真阅读”的教学应当与学生的写作相联系。在叶圣陶看来。阅读和生活都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学生的阅读是在进行吸收与接受营养,学生的写作应是自己的创造与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标志。作文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既然视为生活服务,那就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服务,就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未个别人服务的。作文的题材也应当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为,比如,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等为训练的目标,作文还有一个不能缺少的目标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高林生著,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M].海南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168页.
[2]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孙静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的人论文; 情感论文; 经典论文; 语文论文; 文言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