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论文_董恩灿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论文_董恩灿

董恩灿 官渡区大板桥燃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云南昆明 650211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表现及使用抗生素引发的一些不良反应,找出抗生素的类型及控制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针对自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医治的92例出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详细整理这些患者的资料,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92例患者中包含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等几类抗生素。在这些抗生素中,头孢类抗生素造成的不良反应比率较高。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皮肤系统及其附件为主,占27.2%。结论: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类型多,使用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高。为了有效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需要安全用药。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临床上,感染性疾病是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抗生素能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是重要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抑制和杀灭细菌,对治疗感染性疾病效果明显,但是,抗生素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研究证实,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不断提升,对治疗感染性疾病产生严重的影响[1]。笔者选择自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医治的92例出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详细整理这些患者的资料,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抗生素的类型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以便有效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的资料 选取自2011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医治的使用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9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3例(46.7%),女49例(53.3%);年龄11~76岁,平均(38.7±12.5)岁。

1.2 方法 选取92例患者,详细整理患者的病例资料,整理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如药物的种类、药物的名称、给药的途径、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和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

1.3采取统计学的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组92例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情况,11~16岁12例(13.0%),男5例,女7例;17~30岁12例(13.0%),男6例,女6例;31~40岁7例(7.7%),男3例,女4例;41~50岁9例(9.8%),男4例,女5例;51~60岁23例(25.0%),男13例,女10例;61~76岁29例(31.5%),男12例,女17例。其中61~76岁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药物种类 在92例患者中,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包含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奎诺酮类和四环素等几类。其中,头孢菌素类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其他类型的抗生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药物种类

药物种类药品名称例数构成比(%)

头孢菌素类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头孢氨苄3032.6

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青霉素钠1617.5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1213.0

氨基苷类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1213.0

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诺氟沙星1213.0

四环素类氯霉素、盐酸四环素1010.9

2.3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由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组成。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比其他系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2 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累及系统例数构成比(%)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2527.2皮肤瘙痒、红肿、红疹、荨麻疹

消化系统2122.8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神经系统1920.7头晕、头痛、失眠、嗜睡、震颤

心血管系统1516.3心悸、胸闷、心律失常

呼吸系统1213.0呼吸困难、咳嗽、咳痰

3 讨论

临床上使用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毒性、人使用后过敏的反应、特异性反应和继发性反应等。

临床实践表明:患者体质、药物本身、药物中存在杂质、药物代谢引起的有害反应等是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 [2]。

毒性反应。研究表明,用药的剂量、持续的时间等会影响毒性反应的发生。如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使用青霉素G会促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反应,严重时会促使癫痫样的发作。使用四环素、氨基糖苷类会引发前庭神经和耳的毒性。

过敏反应,属于一种Ⅳ型变态反应。其中,日光性皮炎、固定性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红皮病、皮疹(常见为荨麻疹)、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属于未分型过敏反应,多见于青霉素、四环素类。

二重感染。临床上如果使用抗生素不恰当,不仅会影响到治疗效果,严重的话还会起反作用,会引发二次感染。相关研究表明:“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会使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明显降低,甚至会使不敏感菌大量滋生” [4]。新滋生的细菌可促使原来对人体没有明显伤害的细菌转变为病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基于此,临床上使用抗生素需谨慎。

特异质反应。仅少数患者会出现特异质反应,可能与基因有关,因遗传因素导致患者对某些药物异常敏感。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1)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当前,抗生素在病毒性感染患者疾病治疗中未获得理想的预防感染效果,甚至造成耐药,也会诱发二次感染,在临床上需谨慎使用预防性抗生素。(2)合理选择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需依据患者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的症状、药物抗菌谱、感染的部位等[5]。为了使抗生素发挥杀菌和抑菌的作用,我们需有效控制药物的浓度和使用的时间。另外,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

(3)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尽量让患者口服,尽量减少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4)临床上使用抗生素应注意药物的剂量,需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依据治疗方案给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

(5)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时,可以合理的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可以有效治疗混合型感染疾病 [6]。

总之,临床上使用抗生素需谨慎,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依据患者患病的特征、感染的部位等。此外还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时间,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依据治疗方案给患者使用抗生素,这样能有效避免使用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董奇军.社区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与相关控制措施[J].中

国药业,2013,22(2):53-54.

[2] 董景霞.门诊处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A):74-75.

[3] 魏世强,杨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J].

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1198-1199.

[4] 黄金敏,周本宏,抗生素滥用现象及预防对策浅析[J].中国中

医药咨询,2010,2(16):74-75.

[5]周明,史红军.60例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

医学研究,2011,9(5):94-95.

论文作者:董恩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论文_董恩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