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思索论文_李达

严谨的思索论文_李达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茅盾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读〈呐喊〉》中茅盾最先挖掘了鲁迅作品的的思想的深刻,格式的特别。以独特的文学批评风格肯定鲁迅作品所表现的离经叛道,反封建反礼教,精辟论述“阿Q相”的社会意义,高度评价鲁迅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描写。

关键词:茅盾;鲁迅;《呐喊》;《读〈呐喊〉》

一、《读〈呐喊〉》-------发现鲁迅

茅盾的文学批评从2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茅盾对整个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茅盾的批评活动中,最早开了研究鲁迅的先河。

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等诸多名篇问世后,虽然大部分人都惊叹于作品内容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但是总集《呐喊》出版以后,及时作出评论的也只有茅盾的《读〈呐喊〉》和成仿吾的《〈呐喊〉的评论》,在当时这两篇文章的反响并不大。1921年茅盾最早发表了《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对鲁迅的小说《故乡》、《风波》,作出了高度评价,茅盾写到:“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还高度赞赏了《风波》:“把农民生活的全体创作的背景,把他们的思想强烈的表现出来。”紧接着,1923年《呐喊》出版以后,茅盾就在《文学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鲁迅小说的评论《读〈呐喊〉》,对作品的思想,风格,题材题目等作了精细的分析。茅盾与鲁迅在五四时期共同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且同属于上海左翼文坛,茅盾是“人生派”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标准与批评目的就是“表现人生与指导人生”。在20年代初,茅盾就揭露当时文坛存在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问题,提出要注重艺术上崭新的探索。

二、严谨挖掘思想深刻性 艺术鉴赏写作风格

茅盾对于鲁迅这部作品的批评主要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坛状况,立足原著作出评论的。

首先,茅盾从历史的高度来把握,把鲁迅小说放到历史的发展中来论述,说明鲁迅创作在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以具体篇目而论,在《读〈呐喊〉》中评价《狂人日记》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把《呐喊》置身于当时的文坛背景下加以评论,茅盾谈到“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闪了过去。”其中对于《狂人日记》的一个评价是“还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传统的旧礼教在这里受到最刻薄的攻击,蒙上了“吃人”的罪名,”茅盾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狂人的疯狂和周围人的“吃人”以及狂人自己本身无意识的吃人,论述了鲁迅的这篇《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对封建礼教和传统吃人思想的战斗檄文。其次在挖掘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方面,高度评价鲁迅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描写,认为《阿Q正传》是作者忠于现实人生的一幅写照,精辟论述“阿Q相”的社会意义,总结了《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和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认为在《阿Q正传》中:“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来了,这一评价将阿Q形象提到了艺术典型的高度来认识,使阿Q相成为鲁迅小说研究中的一个突破点。也奠定了以后对于鲁迅研究的基础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茅盾尊重作者的看法和事实,以鲁迅本人的说明作为论据,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鲁迅认为《狂人日记》等“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茅盾对鲁迅小说精辟,深刻的评论扎根于对于丰富材料的解读,正如在文中所说是“读了鲁迅君的《随感录》和许多创作”才会看到鲁迅时就会想起这是《狂人日记》的作者吧,对于《呐喊》的评论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的,从单篇的《故乡》《风波》再到《呐喊》表现出对鲁迅政治方向,文学方向和艺术追求的共鸣。

同时,茅盾在评论鲁迅作品的风格时,不仅从整体上评述鲁迅小说的风格,而且还具体到每篇的独特的风格上,茅盾认为鲁迅的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老孩子”,他的著作里充满了反抗的呼声与无情的剥露,反抗一切的压迫,剥露一切的虚伪”茅盾特别强调鲁迅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指出:“无论是他的小说,杂文,题词乃至书信,一眼看去,便有他的个人风格迎面扑来,这种风格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如果要勉强做概括的说明,我打算用这样一句话:冼练,峭拔而又幽默。”具体到每篇的风格时,指出《狂人日记》“冷峻的句子,挺俏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评价《孔乙己》是笑中含泪的。此外,茅盾的评论精辟深刻生动活泼,文情并茂,把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具体形象化。使文学批评不再那么严肃,对于鲁迅的《狂人日记》所产生的感想是“爱吃辣子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觉。将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直观感受形象的比喻传达出来。同时带有一丝诙谐幽默活泼之感,认为“若是国粹派读者把《狂人日记》反复读至五六遍之多,一定不会默默看它(《狂人日记》)产生,而要把恶骂来欢迎它(《狂人日记》)的生辰了”。一面讽刺国粹的粗浅,一面赞赏鲁迅的才华。

三、赞赏新形式的先锋 肯定对青年的积极影响

茅盾对于鲁迅小说的研究,在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时,还特别强调作品的艺术成就,茅盾在评论《读〈呐喊〉》时坚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赞赏鲁迅在艺术上的创新,茅盾谈到:“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鲁迅《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是日记体,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角是狂人。《孔乙己》的第一人称是“我”是一个十二岁的酒店学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通过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头发的故事》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讲故事鲁迅的小说,就结构而言,有采用横截面描写的《孔乙己》《风波》等,采用纵剖面的如《祝福》、《孤独者》等,就描写人物而言,更多的是着力于鲜明个性的刻画如《阿Q 正传》、《离婚》等,群像描写如《示众》;鲁迅这些在艺术上的创新给予茅盾以极大的震撼。在鲁迅新形式的影响下,茅盾勇于尝试三部曲系列,体现了茅盾较早的一种文体自觉意识。

其次,茅盾认为鲁迅这种新形式对于青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茅盾这样说道:“至于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题材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茅盾主张为人生的文学,认为文学就是用来指导人生的,所以茅盾高度赞赏鲁迅的新形式对于青年们的积极影响,正是鲁迅对体裁的发掘,对形式的开拓,为青年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也看到了茅盾在批评时含有一定的情感冲动,尽管总体来说茅盾对于鲁迅作品的评论公正严明,但是在《鲁迅论》中茅盾后来补充指出《呐喊》存在一个问题,其“没有明显的指出未来,而只是批评现在。”不可否认,在此篇《读〈呐喊〉》中,茅盾并没有指出鲁迅作品没有涉及未来的问题,整篇文章高度赞赏认为《呐喊》“ 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 ,还有什么可说呢?”但是在当时文坛的背景下,茅盾对于鲁迅这种高度的赞扬的情感冲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

[1]茅盾.鲁迅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2]茅盾.读《呐喊》.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李达(1996.01-),女,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文作者:李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严谨的思索论文_李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