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错枝”,“生成”自来论文_董怡纹

正解“错枝”,“生成”自来论文_董怡纹

董怡纹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 325000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86-02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堂课都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实现课堂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欲设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常常会出现某种偏轨,生成一些“错误”资源。针对小学生的知识、阅历局限和心理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上“节外生错枝”的契机,让学生在探究中和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将“错枝”巧妙地纳入到教学流程中去,从而充实、提升预设目标,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因势利导,让“错枝”链接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课文《四个太阳》,当学习到“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指名一个学生读这一段,该生一不留神,将文中的“他们”读成了“他”。

“他读错了,不是他,是他们。”当他读完时,很多学生指出了他的错误,这位学生很难堪。仅仅让他纠正过来是不够的,如果对“他们”这一词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下次还是会容易出错。“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正是这一段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读错,恰恰可以链接向教学的欲设,我何不利用这个“错误”的生成性资源?我因势利导:“可不可以把‘他们’改成‘他’呢?”

课堂立刻安静下来,片刻之后又是唧唧喳喳一片。

生:“不可以,他只有一个人,他们是指很多人。“

生:“秋天到了,落叶到处都是,怎么会只邀请一个人呢?”

生:“落叶好象是金黄太阳的邀请信,到处邀请小伙伴呢!”

师:“那么多落叶,他们都会邀请谁呢?”

这一下,小朋友更来劲了,小手齐刷刷地举起。

生:“落叶会邀请许多小朋友!”

生:“落叶要邀请南飞的大雁到果园做客。”

生:“落叶还会邀请小松鼠吃红彤彤的苹果。啊,苹果真甜!”该生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看着学生的兴致那么高,何不创设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呢,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表达的驱动力?“小朋友,如果你们现在是落叶,你们会怎么邀请小伙伴到果园去做客呀?”

生:“小朋友,快到我的果园吃水果呀!我会用最香甜的水果招待你们的。”

生:“大雁大雁,果园里水果成熟了,可好吃拉,请你们下来歇一歇,吃个水果再飞吧!”

生:“秋天到了,欢迎你们到果园里来秋游,我们的果子甜得不得了,快来呀!”

……

我又请刚才这位学生朗读,这一次他不仅读得很正确,而且绘声绘色。读完后,小朋友们纷纷鼓掌,他一脸自豪地坐下。这时又有小手举起。

生:“老师,我觉得落叶真热情,他邀请了那么多小伙伴!”

生:“金黄的太阳本领真大,让果园里的果子熟了,大家都可以来尝尝味道。”

……

每堂课的教学,我们既要有明确的课前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灵活的成分。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的“读错”,教师以平和、尊重的心态面对,以学生为本,及时调控,稳定学生的不安情绪,并敏锐地捕捉“错枝”里创造的火花,把它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互动交流的机会,从而巧妙地链接向预设的教学目标,无形中化解了那位学生的尴尬局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上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面对学生的“出错”,要小心呵护,把学生的“错”导向对文本的交流,从而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使课堂充满生机。

二、故意质疑,让“错枝”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夏夜多美》这一课时,当学生学到“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这一小节,在理解了“飞机”和“小灯笼”的含义后,学生不禁陶醉于静谧夏夜的美丽景色,沉浸在小蚂蚁获救的喜悦中。突然,佳琦举手质疑:“老师,刚才王枫说飞机就是指蜻蜓,可是我觉得蜻蜓一点儿也不像飞机呀,蜻蜓那么小,飞机那么大。课文中写错了,小蚂蚁是爬上蜻蜓,不是爬上‘飞机’!”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把蜻蜓说成飞机呀?”“对呀,我也觉得不像呀!”“蜻蜓的眼睛那么大,飞机都没有眼睛的。”“我觉得蜻蜓像飞机!”“书上都这么写,是不会错的!”…… 小朋友们纷纷议论开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看着小朋友困惑的表情,我灵机一动,何不借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喻?我故作糊涂:“是呀,为什么把蜻蜓说成飞机呀?老师也有些不明白,哪位小老师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个情绪高涨,兴奋不已,都进入了积极思考状态。

生:“我觉得蜻蜓有翅膀,飞机也有翅膀,所以把蜻蜓说成飞机。”

师:“恩,有理,飞机的翅膀也叫机翼。”

生:“蜻蜓的身体瘦瘦长长的,飞机的……”“机身。”有学生轻声提示。该生继续说到:“机身也瘦瘦长长的。”

生:“飞机的前面有灯,就像蜻蜓的眼睛。”

生:“蜻蜓和飞机都能在天空中飞。”

生:“飞机上有乘客,小蚂蚁爬上了蜻蜓,就像蜻蜓的乘客。”

生:“蜻蜓在小蚂蚁面前显得很大很大,就像飞机一样。”

……

没想到学生说出了蜻蜓和飞机之间那么多的相似点,我顺势引导:“因为蜻蜓和飞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课文中把蜻蜓当成飞机,一个东西和另外一个东西有相同的地方,可以把这个东西说成另外一个东西,这叫比喻。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更生动。”

“哦,我知道了!”佳琦又大叫起来,兴奋地撅起自己的屁股,用手指指了指屁股,“萤火虫的屁股亮晶晶的,小灯笼也亮晶晶的,所以把萤火虫的屁股说成小灯笼。真有趣!”

“我知道!我知道!”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一个个争先恐后举起手来。

生:“雨后的彩虹像仙女的腰带,这也是比喻,对不对?因为它们都很漂亮。”生:“草地上长着一朵朵小蘑菇,就像五颜六色的伞。”

生:“窗外飘落的树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

……

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自豪和喜悦。

“读书需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佳琦提出“蜻蜓和飞机不像”时,既是对文本的不理解,更是对“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认知理解不到位。对于她敢于质疑文本的行为,教师应该小心呵护,重视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自行产生的感悟和体验,从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中发现学生所提问题背后所隐藏的认知盲点,通过教师故意质疑,让学习者自主发现矛盾,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成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欲望更为强烈。”所以,当我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时,让学生做“小老师”帮助老师解答疑问,顿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好胜心被激发了,学习情绪高涨,自主思考探究,发现了“蜻蜓与飞机的许多相似的地方”。在我将学生的答案进一步梳理后,学生自然水到渠成,“触类旁通”对课文内的 “比喻句”有了新的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说出了许多比喻句。同时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不盲从,敢给课文挑刺,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判断能力,让课堂焕发精彩。

参考文献:

[1]《课堂因“生成”而优化》何丽萍

[2]《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6期《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

[3]《以学生为本,实现课堂有效生成》汤国平;祝玉瑾

[4]《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8期《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

论文作者:董怡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正解“错枝”,“生成”自来论文_董怡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