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全人格及其培养的研究

学生健全人格及其培养的研究

杨通宇[1]2006年在《贵州省高校学生人格因素与创新精神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当前心理学领域对创造力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对创造力的认知层面的探讨逐渐深入,许多研究者都支持创造力的多侧面的本质,建议从人格、过程、情景、产品四个角度来发展创造行为的操作定义;对创造力的人格、社会层面的思考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开始寻求创造力的综合评价模式。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创造力,可从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表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入手。本研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探索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自编大学生创新精神调查问卷为工具,对贵州省几所高校大学生761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自编大学生创新精神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调查。自编问卷间隔一周后重测相关系数为0.71;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Alpha系数在0.620—0.811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609—0.854之间,问卷各分量表间以及与总分的相关在0.259—0.892之间,以16PF中的次级人格因素—创造力强者的人格特征(Y3)为本研究自编问卷效标,效标相关系数在0.041—0.134之间,除创新能力因素一项,其余各项都与Y3显着相关,各项系数均达到统计学上的相关要求。2、人格因素方面,性别差异显着。男性大学生在稳定性、恃强性、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敢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有恒性和成就者人格均分上和创造力人格方面均分均高于女性大学生,而在女性大学生乐群性、聪慧性、敏感性、忧虑性和成长个性因素均分上高于男性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男性大学生在创新精神总分及创新能力均分上高于女性大学生。

王晓婧[2]2011年在《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成长与成才的基础。初中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初中学生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初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初中美术教学与初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阐述初中学生的人格特点、影响因素、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优势及途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初中美术教学在发挥健全人格培养作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初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处于快速而不平稳的阶段。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沉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的人格突显出矛盾性,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但主观偏执、情感体验丰富却缺乏控制力、勇于创造革新但缺少科学性、崇尚自尊自由却叛逆。初中美术教学具有直观可视性、情感性、实践操作性、注重审美教育且评价标准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调控情绪的能力、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塑造健全的人格。研究认为,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二者关系密切,初中美术教学必须将健全人格培养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但是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由于主观、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没能将美术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所以,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继续增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意识,重视初中美术教学及其培养学生人格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美术教师素质,革新教育教学观念和制度,优化美术教学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方法,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初中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才。

张洪杰[3]2016年在《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社会制造完美的人格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残疾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涵括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残疾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从发展的意义上,高等特殊教育在国家整体高等教育格局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审视,尽管近年来在高等特殊教育中引入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国际融合教育等理念和内容,但是,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事关残疾大学生精神成长和精神健全的人格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毫无疑问,残疾大学生精神是否能够真正挺立和健全,关涉到他们能否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和加强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是人的认识实现新飞跃的开始。本文是以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为研究主题,旨在对残疾大学生人格障碍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基点、问题及成因、理论资源、内容建构、实现路径等做全方位的梳理与深度挖掘。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对开展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资源进行评析和借鉴,以厘清这些理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相通相融之处,省察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阐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构。以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新人群的特殊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向度。全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残疾文化的社会歧视取向与残疾人的人格教育。残疾人的人格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社会文化赋予某类群体以社会身份和标示之“格”,人们又根据社会身份赋予某人以待遇。残疾人所遭受的社会歧视、污名及引发的被隔离、被剥夺生存境遇导致了这一群体人格发展的问题。残疾人是作为弱势群体“出场”的,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与歧视。残疾人的人格教育既是面向健康人的,也是面向残疾人的;既要解决社会歧视问题,也要解决残疾人的精神挺立问题,就是要协调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内在统一以提升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第二章,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问题及成因分析。残疾大学生群体主要是指因身体残障并正在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学生群体。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具有政治人格发展不完善、心理发展不平衡、人格发展不健全、不和谐的特点,主要是社会适应性弱。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残疾大学生人格问题主要是社会文化歧视的环境、生活困境、教育不公平等社会原因导致,残疾人被边缘化和污名化与他们弱势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剥夺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自卑感以及对不平等现状的消极认同。而自身生理缺陷造成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弱化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以及影响残疾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问题。第叁章,开展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资源及基本原则。残疾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复杂性决定了开展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艰难性,迫切需要理论的导引。对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也要努力挖掘与马克思主义有非亲缘关系的人格心理学、特殊教育学、哲学等思想资源,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实现其中国价值。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方式看,残疾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是我们展开教育的特殊“学情”和客观实际,解决残疾大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的本质是推进其社会化。为此,应坚持多维化原则、融合教育与协同教育相结合原则、社会化与个体化相统一原则以及正面导向原则。第四章,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建构。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应在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信心、社会融入能力、人格独立意识、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人道主义教育方面着手。从基本内容上看,人格教育由内向外依次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教育、情感意志与思维方式教育,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和行为活动能力教育。自我意识主体性的生成是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核心变量。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是人格教育的基本指向。第五章,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策略。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必须找到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针对性策略。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对象应进一步扩大化,普通的社会人也应该被纳入到残疾人格教育中来,通过改变他们对待残疾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进残疾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总之,加强和改进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工程,要做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也要关照到操作性的实践策略,尤其要注意把残疾大学生教育和研究放到整个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量。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注重入文关怀,日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必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领域引起重视和关注。我们也期望本文关于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初步的系统研究,能够助益于相关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以对现实中的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白洁[4]2014年在《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促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当前研究趋势以及我国21世纪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容,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健全人格培养有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依据我国初中生的人格结构,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中学生人格结构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确定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教育现场实验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健全人格进行培养,验证健全人格培养教育现场实验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过程及结论:首先,根据中学生人格结构编制《构建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家长描述问卷》和《构建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教师描述问卷》,根据回收问卷结果以及查阅文献确定培养目标;其次,根据培养目标及积极心理学指导思想设计相应的教育现场实验活动;最后,选取实验班和对比班,对实验班实施教育实践活动,对比班不施加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验证教育现场实验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人格结构设计的教育现场实验活动能够促进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智能特征、认真尽责、亲社会性、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的形成与发展。

王慧玲[5]2005年在《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文从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对武威二中高中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目前高中生人格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指出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不仅受自身的理性认识及情感意志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今高中生人格的基本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为此,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生人格中存在的问题,就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对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师“气氛区”诸如提升教师的人格、唤醒教师的爱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人格教育。并就最后一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如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教材、点燃激情升华主题、多向思维找寻人性、回归生活讨论体验等措施来渗透人格教育。班主任工作中主要通过为学生树立和解读榜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在对话中学会与人相处、体验幸福感责任感和敬畏感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总之,学校里的每堂课都应将真善美的人格品德贯穿其中,并使课外也随时随地成为人格教育的场所,人格教育应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

刘瑞凌[6]2011年在《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对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中职生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我国目前教育现状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是考试选拔的失败者,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们将是未来产业大军的主力。因此,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人格是否健全,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自身人格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比较落后,轻视教学过程而过分注重教学成果的现象。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德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德育课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让教师掌握人格教育新理念,增强德育课程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艺术性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大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挖掘人格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以增加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对策,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在国内外专家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引领下,对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调查,获得有关内容的详实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培养健全人格实施策略,并加以提炼、应用、验证和推广,使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论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论文力图通过对人格、健全人格的含义及特点的阐述,对人格、健全人格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通过分析德育课的性质、特点及教育目标,得出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德育课的核心任务,详细分析了德育课主题与人格培养的内在联系;阐述中职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第二部分,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分析当前中职生的人格状况,对中职生的人格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中职生现实人格的主流是健康向上、务实积极的,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有爱心、民族责任感,民主法治观;有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但也有一部分中职生存在着人格不太健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悲观抑郁,缺乏自信心和协作精神,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另外,还有极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人格障碍和双重人格,主要表现为偏于固执,敏感多疑,嫉妒心强,情绪和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其次,分析总结德育课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针对现阶段中职生的人格现状,改革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中职生的健全人格,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职业教育者的面前,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第叁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实现,从学科特点出发,系统探讨了在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首先确立中职学校德育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理念,其次发掘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资源,再次围绕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创新德育课教学模式,最后改革德育课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些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力求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学会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提高职业能力,成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力求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科的人文性,教育的人性化,教法的艺术性,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入手努力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规律,构建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操作模式,创新点在于培养健全人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为中等职业学校健全人格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方法借鉴。

耿君[7]2008年在《高职学生人格问题与教育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良好的人格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人格状况将直接影响进入社会后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因此,加强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人格教育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格问题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是在总结国内外有关人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调查高职学生的人格现状,采取了人格观察法、个案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格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高职学生的人格发展情况总体是好的,但部分学生也确实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心理承受力弱和环境适应性不强等不容忽视的人格问题。第二,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格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化程度偏低、人格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第叁,影响高职学生人格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别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对高职学生人格造成不良影响的主、客观原因。第四,健全和完善高职学生的人格,必须采取系统性的教育对策,应从改善人格教育的社会大环境、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培养学生人格的机制、优化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入手,引导、调整和培养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

李伟强[8]2002年在《学生健全人格及其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的人才,需要具有现代人格的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要促进人格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因此,要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个性心理结构中除智力和能力之外,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智能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健全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具有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稳定积极、心理健康等特征。健全人格具有一个本质特征,那就是它的阶段性。学生的健全人格,简单地说,就是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并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 在当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既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通过调查表明,现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人格教育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必须要实施人格教育。

黄令坦[9]2011年在《历史人物的学习与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人格教育以成为全球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格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整体反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格教育。国外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以从原来的“智力教育”、“认知教育”转向“人格培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重点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发展,甚至决定了学校人格教育的发展水平。但是,整体上看,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人格发展状况和人格教育水平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取消亟待改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格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对人格教育的概念、目标、任务、内容作出阐述,并对人格教育的方法、原则作些探索,以便为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人格教育提供初步的启示和借鉴。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效度和信度,我充分利用实习期间与广大教学一线的师生接触的机会,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并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和分析。结合自己的亲身教育经历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本文的第六章我从几个视角试图做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对人格教育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以此希望能更好的人物教学来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同时为促进学生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所获得的人格识别能力的生活迁移,实现学生人格自我教育、逐步完善做出微薄之力。期望以此研究能为其他学科实施人格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使我们的学生能发展健全的人格。

李艳梅[10]2012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格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格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德性、意志、信念、情操、态度、观点等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中学生的人格教育极其重要,但其现状很不乐观。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在实施人格教育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一方面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而实施人格教育便是人文性的首要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也离不开人格教育,因此人格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提出了问题产生的背景,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人格教育以及语文人格教育研究的现状;对人格、人格教育以及语文人格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关系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进行阐述。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由于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合进行人格教育,接着分析了语文学科人格教育的优势及意义。为了理性地审视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问题,更加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存在的不足,笔者设计了一套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调查问卷。对笔者所生活的江西省新余市四所高中学校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实施人格教育这一活动不够重视,更没有落到实处。最后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策略:一是创设交互式的新语文教学模式;二是把形成性评价应用到高中语文人格教育中;叁是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四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本文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调查,从而去发现如今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实施人格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进行反思。笔者希望为高中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更加顺利地实施人格教育提供有限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高校学生人格因素与创新精神调查研究[D]. 杨通宇. 贵州师范大学. 2006

[2]. 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D]. 王晓婧. 温州大学. 2011

[3]. 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D]. 张洪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4].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促进研究[D]. 白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D]. 王慧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6]. 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 刘瑞凌.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高职学生人格问题与教育对策[D]. 耿君. 天津大学. 2008

[8]. 学生健全人格及其培养的研究[D]. 李伟强. 安徽师范大学. 2002

[9]. 历史人物的学习与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 黄令坦.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1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 李艳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学生健全人格及其培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