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以数学问题生活化、题材选择开放性、信息资源丰富性、呈现形式活泼性、学习过程探究性,让学优生更有“用武”之地,可以说优生解题能力更优了,但不能否认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不知从何下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低。如何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一、让学生学会从教材提供的情境中搜集相关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新课标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采用了图画、表格、对话、文字等方式呈现问题,因此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需要经历一个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的过程。学生收集信息、选择有用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养成根据情境说说其中呈现的信息、学习提问题的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开始教师可加以引导、示范,让学生领悟要从中寻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避免图中太多的其它信息干扰学生寻找有用信息,条件许可的可用课件把静态画面进行动态处理,呈现事情变化过程,最后再定格在书中的图文形式,这样学生更易从动态变化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主要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因此要加强加、减、乘、除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的意义来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具体实物或学具操作,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还要在相关的练习中多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列出的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帮助学生巩固对加、减、乘、除意义的理解,为解决问题的学习铺平道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解题的过程中概括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在小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概括,有助于学生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去理解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针对例题少、练习题知识跨度大的情况,教师可适当增补例题或练习题,帮助学生跨越难点。作为解题策略教学中使用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如画图、列表、整理信息等,也应该结合有关内容介绍给学生。教师要以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提炼,再把学到的方法、策略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多次、反复的体验、感悟中加深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学会用不同策略去解决问题,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论文作者:谢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解决问题论文; 学生论文; 数量论文; 信息论文; 能力论文; 关系论文; 意义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