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心卫生院,315141
摘要:目的:探讨清热祛湿方联合激素对湿热证晕眩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资料查证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湿热证晕眩患者,依照中西医治疗策略方法的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西医抗生素单独治疗和联合自拟中药方湿热敷中医药治疗,临床比对和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及其中症候积分。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5.00%(15/20)明显低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5.00%(19/20),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25.00%(5/20)明显高于观察组复发率5.00%(1/20),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中医症状积分程度情况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祛湿方联合激素对湿热证晕眩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中医症候积分,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清热祛湿方;激素;湿热证晕眩;中医症候积分
中医将眩晕归为“眩冒、头眩、头风眩、旋运”等症候,以头晕眼花和视物旋转及其耳鸣和疲乏恶心及其胃肠道症状等为主临床症状。常规西医治疗药物以激素类药物为主,在患者病况控制中起了积极的治疗效果,但同时潜在的并发症威胁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不便。中医辩证治疗策略中,将清热祛湿方的清热降火为主治疗原则,在患者的祛痰湿、息风、降逆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1】。本研究为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疗效,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湿热证晕眩患者为实验对比观察为课题探讨观察对象,具体实验感触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收集
采用临床资料查证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湿热证晕眩患者,依照中西医治疗策略方法的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3.89±2.25)岁;观察组患者20例,年龄27-46岁,平均年龄(33.79±2.3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在年龄、病程、均数值、激素治疗时间上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诊断学》提出的湿热证晕眩诊断标准:最低诊断标准激素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积分情况比较结果可见,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治疗规则【2】。
1.3治疗方法
分别应用西医抗生素单独治疗和联合自拟中药方湿热敷中医药治疗,临床比对和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及其中症候积分。
对照组:口服抗生素治疗或者左氧氟沙星300mg、甲硝唑0.5g,2次/d静点,连用10d。
自拟中药方湿热敷:没药20g、血竭15g、花椒15g、透骨草200g、榭寄生40g、独活20g、艾叶200g、千年健20g、追地风15g。具体炮制方法,严格按照中医药制药规范,并避免添加化学物品。揉涂腹部,每天3次。
1.3疗效评定
将临床疗效分为优秀、良好、复发三等级。优秀: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和复发;良好: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不良反应;复发: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优良率为(优秀+良好)×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IBMSPSSStatistics24.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率比较采用%表示,用X2检验均数值以(X±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疗效情况
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5.00%(15/20)明显低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5.00%(19/20),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25.00%(5/20)明显高于观察组复发率5.00%(1/20),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明显减少复发,观察组和对照在有效率对比上为90.24%VS74.3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对比为39.74%VS10.98%,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观察组患者中,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症在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中,尤其是不同症候群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痰浊上蒙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不足型患者的疗效对比为100%、90.9%、90%、80%。痰浊上蒙型眩晕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组,对湿热证晕眩的中医症状积分消减程度显著,可作为有效方法应用,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中西医联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为11.7±1.8分,治疗前为19.3±2.0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在治疗后为9.1±1.4分,治疗前为13.4±1.4分。本研究的治疗结果与之相契合。
综上所述,清热祛湿方联合激素对湿热证晕眩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中医症候积分,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红梅.眩晕症的中医证候及多元分析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2]周艳朋.眩晕症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与疗效评价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1):136-137
[3]董银卯,林楠,孟宏,宋杰.祛湿清热方对湿热模型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291-293
论文作者:罗佩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湿热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中医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症候论文; 症状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