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3)06-0005-05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要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
质”的概念。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它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
本质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
导意义。本文拟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深刻内涵及其理论意义作一些分析, 并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理论渊源
1.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了社会主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亡国灭种的威胁撕啮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为拯救灾难
深重的祖国,一是要争取国家独立、社会进步;二是要加速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
和民族。这两方面构成了“救亡图存”的完整历史主题。其中实现现代化始终是各个阶
层和政党的奋斗目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实现现代化首先有待于反帝反封建政治
任务的完成,前提不具备,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历史证明:第一,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的统治者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异常强大,民族资本极其弱小,因而期望
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愿望是行不通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发展所至、历史使然
,是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二,中国作为贫穷落后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面临诸多矛盾,如:资金短缺、人才不足、技术落后,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劣势,
这就更加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通过有组织的调控,解决现 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与矛盾。因而,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中国现代化,就成了中国人民对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终选择。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有益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胜利完 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式开始,“一五” 计划使我国在工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56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在社 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中国在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后,在对社会主义的 理解上却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存在很大的误区。由于只注重现成经验、书本教条和别国模 式,把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左”的观念奉若神明,加以贯彻,因而在建设现代化的 过程中犯了严重的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造成了全局性的失误。实践证明,对于“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搞清楚是失误的主要原因。邓小平领导全 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社会主义本质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步形成 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找到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 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理论基石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正式提出了酝酿已久的社会主
义本质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言简意明地反映了两个
关键要点:其一,“解放、发展生产力”反映出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尺度,这就划清了把社会主义看作一种超越现实理想王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界线,其根本区别正是在于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始终把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扎根在科学与现实的土壤之中,正是在这一观点基础上,同时提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理论。其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体现了 社会主义以人民利益为本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大众的事业,是现代化 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指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 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回到了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 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有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 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3](P64)他认为,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是统一的,因 而在南方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的三条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 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P372)“三个有利于”从根本上把有利于社会主义社 会生产力与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两者的统一作为判断改革 中一切举措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尺度。
正是邓小平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入手,解决了社
会主义本质问题,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如果社会主义概念不清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现代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如果离开现代化讲社 会主义,就使社会主义成了教条,就不能体现时代的要求。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就可以使我们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出现的严重两极分 化,使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上实现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以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基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目标,而且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道路进行了探索,从而把 现代化包容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现代化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形式和发展活力。其中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认 识,是认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理论的认 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重新认识了方法和途径;而对当前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则 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深刻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优
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4](P58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本质”是相对“现象”而言的,它代表了事 物发展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是指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 本性质,把握现代化发展方向和规律,并自始至终驾驭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性因素。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现代化,它们互相联系、互 相促进、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第一次从动态的视角,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 义优越性同“三个代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1.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
社会主义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如何在风云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执政兴国,领导广大人民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首先要依靠的是党自身的先进性。
当前我们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正是要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永葆党的
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做好“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
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
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
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4](P584)当前发挥党的先进性,要使党的政治优势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结合,这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时,着重谈到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 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我国加
入世贸组织后,能否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直接决定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它具有合理配置资源、促进 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天然的趋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如 不加以约束,就会诱发私欲的恶性膨胀或极度扭曲。在一些领域中,市场经济建设就会 陷入无序状态,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运行。实践证明,凡是市场经济秩 序混乱不堪、社会治安形势恶劣的领域,就是那些党组织斗志瓦解、战斗力丧失的地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发挥好党的先进性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行动,才能全面地、创造性地贯彻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后所阐明的一种要在将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
时,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
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
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P83)“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好构成了辩证统一体。这就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坚 定的社会主义者,就必须叩其两端,既坚定信念,又要联系实际把握其内在的历史逻辑 。
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历史上曾因抽象谈论它而造成现代化建设长期
停滞不前。邓小平指出:“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
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
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P225)在当前整个世界上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要体
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以此作为制订一切发展战略的依据;其次是要学习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人类 社会发展的经验,扎扎实实,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统一全国各族 人民意志;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把全国人民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通过国家的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而其中最根本的,就 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迅速发展 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更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能否发挥,也取决于我们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只有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机地融合到“三个代表”思想之中,使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与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相结合,才能真正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是对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掌握好社会主义方向和时代 前进的方向,才能迎接挑战,解决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 。这对于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都具有很重要 的意义,并最终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衰成败。我们强调发挥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 优势,决不是排斥市场经济、重回十年动乱的“政治挂帅”,恰恰相反,我们是要发挥 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一面,抑制市场经济劣根性的一面,让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与市场经 济的体制优势结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搞好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时代的前进过程中,在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中, 在民主法制化、社会开放化、文化世俗化、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时代的生 命力。并且把时代的要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同时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方面,也必须高度关注当今世界的发展动态,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十分重视由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广泛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是拒绝经济全 球化,也不是简单顺从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安排,而是要争取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发 展的国际条件,利用外部资本主义来发展本国的社会主义。
3.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现代化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最能反映其本质和属性。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
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
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独立运动。”[2](P262)江泽民同志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一种为大多数 人谋利益的运动,它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在于两者的立足点显著不 同,资本主义是以少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是以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规定、本质所在。
中国共产党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代表最广大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根本目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 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无条 件地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落实到广大群众的 物质待遇、文化需求、政治要求上来,落实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上来,才能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如一当好“三个代表”,在根本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经济体制
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展状况比较过去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在
现阶段更应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满足人民群众对
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时时关注人民群众在其他方面的需求量、满意度,不断实
现他们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
的改革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
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
人的利益要求。”[4](P581)为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要努力探索、抓紧抓好
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迎接挑战,除弊兴利,
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改革的力度,致力于解决体制等方面深层次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要求。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理论意义
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重要思想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
进方向,它以“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成为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 意义。
(1)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是长期 以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认 识是模糊不清的,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曲折和困惑。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提出了“社会主 义本质”的概念。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经典性的总结,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步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推 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首次提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这一科学概念,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 细化,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具体、更加深刻,将有力促进初级阶段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深化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一
个逐步形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它形成了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的2000年春,当时面对
国内外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以对我们党肩负历史任务和我们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 识和准确把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 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又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七一”重要讲话 中,江泽民同志系统总结我们党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的“5.31”讲话,第一次从动态的角度把实践“三个代 表”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联系起来,强调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上来,这是继“七一”讲话后又一次深化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同时又深刻揭 示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后,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提出
,表明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对现代化建设的认
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
的。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针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实际情
况,与时俱进地制定出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同样是历史的、具体的,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就必须落实好“三个代表”,真正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一般规
律,并以此为指导掌握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中的许多特殊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
略,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当我们能将这一规律运
用自如之日,必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之时。
收稿日期:2002-08-29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