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对苏联的政策看冷战的起源_温斯顿·丘吉尔论文

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对苏联的政策看冷战的起源_温斯顿·丘吉尔论文

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党论文,英国论文,战后论文,冷战论文,起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0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场非常特殊的战争——冷战。这场特殊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虽然没有象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直接的灾难,但也给参战各方及整个人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冷战何以会发生?关于冷战的起源,各说不一,尤其是冷战所涉及的各方,都将主要责任推给对方。在我国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并反对共产主义的发展,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遏制政策,从而引发了冷战。然而,最先举起冷战旗帜的却是英国左翼的工党政府,而在此之前,工党是一直推行对苏友好政策的。工党对苏政策转变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工党政府对苏政策的转变过程和原因来探讨一下冷战发生的另一方面原因,即苏联推行的扩张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战后初期工党对苏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冷战成因的影响

工党是英国的主要左翼政党,自称信奉民主社会主义。因此,工党的外交政策不能不受其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实际上工党的外交政策和其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可以说工党的外交政策是其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际问题上的一种应用和体现,是社会改良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

工党外交政策的左翼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表现得最为明显,集中体现在对苏联一直奉行友好政策上。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工党领袖麦克唐纳宣称:它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在革命的第二个浪潮将布尔什维克推上执政地位时,麦克唐纳敦促英国向苏俄的彼得格勒派驻大使。〔1 〕当英国政府积极参加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干涉时,工党极力反对,1920年工党和职工大会(工会的联合组织)向本国资产阶级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英国结束对布尔什维克的干涉。1924年9月, 第一次而且是以少数党资格执政的工党政府无条件承认了苏联政府,带动20多个国家同苏联建交,实现了列宁的愿望,并且还同苏联签订了贸易协定。工党的亲苏行为遭到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反对,成为促使它下台的一个重要因素。1929年工党再度执政,它顶住压力恢复了一度被保守党政府中断了的英苏外交关系。〔2〕

30代末,在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而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政府又大搞绥靖政策时,工党却明确支持苏联。1937年,工党领袖艾德礼在《工党的展望》一书中高度赞扬了苏联当时的外交政策:“苏联这个唯一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是国联的成员国,它在外交事务方面采取了非常现实的路线。它在那些确实爱好和平的国家与那些潜在的侵略国家之间划清界限,而对一切资产阶级政府不采取不分青红皂白的敌视态度。”〔3〕在慕尼黑阴谋时期, 职工大会与工党的协调机构——全国劳工理事会公开发表声明,反对张伯伦政府向希特勒让步;工党议会党团对慕尼黑协定投了反对票。在那关键时刻,工党和工会的确表现出了伟大英国民族的正气。〔4〕在二次大战中,工党参加了丘吉尔的联合政府,对形成和保持英苏合作的局面起了很大作用,比如,1941年7月, 工党的报纸对英国军队不主动作战表示不满,并且极力主张给予俄国人更多的援助。〔5〕

在大战期间,工党对未来外交政策进行了构想,仍把和平作为目标。在许多工党的文件中都提出要在战后巩固英苏合作关系。1945年4 月工党公布了《让我们面向未来》的竞选纲领,在纲领中,工党宣布它盼望世界进步与和平,还说:工党要在和平时期巩固英联邦与美国和苏联的伟大的战时联盟。〔6〕在1945年5月21日—25日工党年会上通过的《英国工党政策声明》中更加明确地说;“我们必须把不列颠跟美国和苏联在战时所形成的伟大联盟在和平时期巩固起来,我们不要忘记,在战争来到前的几年中,保守党人非常害怕俄国,以至失去了与俄国成为伙伴的机会,这种伙伴关系很可能会制止上次的战争。”〔7〕

战后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由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一手制定和实施的,至少是起了主要作用。而贝文在二战结束前也是个地道的“亲苏分子”。贝文出身贫寒,他是英格兰西部一个女仆的私生子,不知道父亲是什么人,他念了几年书,就去当卡车司机,后来成长为英国劳工运动的最高领导人。〔8 〕在英国参加干涉苏俄革命时,贝文曾在1920年鼓动伦敦码头工人带头行动,宣称如不把“傻乔治”号轮船上运往波兰的军用品搬走,就拒绝为该船装货,对政府造成很大压力。〔9〕对这段历史,贝文自己也觉着值得称道,1947年12月,他在同当时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谈话中说:“当我们的政府正试图去扑灭你们的革命时,是谁阻止了它呢?是我,欧内斯特·贝文,我命令工人罢工,让他们拒绝装船。我要你们按照你们自己的方式没有外来干涉地进行你们的革命。”〔10〕1944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干涉希腊内政时,贝文和其他许多工党人士一样反对保守党的政策,在议会中几次愤怒地打断丘吉尔的讲话,他认为希腊内部的冲突是“希腊人民群众与一小撮名誉扫地的保皇派和卖国贼之间的冲突。”〔11〕而不是象丘吉尔所认为的那样是俄国人挑起的共产主义扩张活动。甚至到了他当上外交大臣时,他仍把稳定世界秩序的主要希望放在了继续保持大三角——苏、美、英之间——的同盟上。贝文当时的口号是“左派理解左派”,这表明了贝文要坚持传统的亲苏政策,要推进同苏联的密切合作。

可见,直到1945年7月工党上台执政时, 工党还没有想改变传统的对苏政策。然而,工党和贝文的充满信心的希望不久就被迅速恶化的国际形势粉碎了。大战结束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使贝文很快就开始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其中一个重要事件就是苏联在地中海东部和中东地区的政策,这使贝文对苏联的意图产生了怀疑。伊朗和土耳其是战略要地,历史上一直是英俄争夺激烈的地方。1941年,为了阻止伊朗亲纳粹势力的发展,并把它作为西方援助俄国的一条通道,苏联和英国占领了伊朗,按当时协议规定,战争结束后半年内外国军队全部撤出伊朗。战争结束后,英国军队撤出伊朗,而苏军却没有按规定撤出,而且还干涉伊朗内政。在土耳其,苏联施加压力,要求土耳其同意修改有关达达尼尔海峡的蒙特勒协定,把几个边界地区割让给苏联。此外,苏联还要求租借海峡沿岸的陆军基地。〔12〕贝文认为,俄国正在损害英国的利益,它要趁英国战后衰弱之机去促进大英帝国的瓦解,还要去填补由此而造成的力量真空。贝文还认为,苏联正在推行一种扩张政策,这种政策是由苏联的“历史性的民族野心和其共产主义信条”决定的;苏联的这种政策“不仅对英国的利益造成了威胁,而且对世界和平的整个刚出现的结构造成威胁。”虽然贝文并不认为苏联领导人要打仗,不认为苏联正为战争作计划;但是他认为苏联领导人可能控制不了他们的“完全损害无战争状态”政策的结果,控制不了他们已开动起来的力量。因此西方必须始终作好准备。贝文决心挫败他所看到的俄国要暗中破坏不稳定的战后平衡的企图。〔13〕

为了挫败“俄国的企图”,贝文和工党政府所采取的方针就是“联美抗苏”,因为当时英国国力严重衰落,只有美国具备与苏联抗衡的实力。英国的任务就是设法将美国拉上抗苏的轨道。〔14〕

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对英国的反苏政策一直抱冷淡态度。按照罗斯福的设想,战后仍要保持同苏联合作,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建一个“民主和平的世界。”他相信俄国人没有“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罗斯福在临终之前一小时还给丘吉尔写信:“我愿尽可能缩小苏联问题的意义”。杜鲁门上台后,并未表现出有改变外交政策的意图。英国曾提出一系列建议,要求在俄国人到达之前占领维也纳、布拉格和柏林,但都遭到美国的拒绝。在德国投降时,西方盟国部队已超过同俄国人达成协议的界限一百多英里,1945年5月11日,丘吉尔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 力主英、美军队继续驻扎在其所到达的最前线,不应后撤。然而,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却不顾丘吉尔的忠告,让给苏联占领军一块长400英里, 宽20英里的地盘,失去了西方盟国同苏联就东欧和中欧命运问题进行谈判时唯一的一张王牌。〔15〕

为了推动美国改变政策, 支持英国的外交目的, 英国朝野上下在1946—1947年初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首先,贝文在首届联大上积极活动。1946年1月, 伊朗政府向首届联大安理会对苏联提出了干涉内政的指控。英美都表示支持伊朗,但是美国代表没有采取具体行动,而贝文却与苏联代表维辛斯基展开了激烈辩论。会议期间,贝文在会下也做了很多工作,他在宴请美国代表团成员参议员范登堡时,还指着地图说明苏联的企图,要求美国决不能避开。贝文在联大的发言赢得了美国舆论界的赞许。

其次,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反苏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他警告人们:“铁幕已经降临欧洲,”这在美国引起了强烈而又复杂的反映。虽然当时美国国会和公众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但它对舆论界震动很大,特别是对转变美国领导人的态度起了很大作用。丘吉尔在3月7日给艾德礼发了一份密电,说杜鲁门事先看过他的发言,“事先事后似乎都很满意。”〔16〕几乎同时,丘吉尔也给贝文发了一份电报,里面说:俄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已使杜鲁门和贝尔纳斯(国务卿)同意英国的观点。要想保证和俄国的良好关系,一定程度的力量和抵抗的显示是必要的。他预言:不久这就会成为美国的占优势的观点。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贝文在希腊问题上向美国摊牌。1946年秋,希腊国内烽火又起,共产党部队得到了北方邻国的支持,到1947年春,希腊局势危若累卵。西方认为,如果共产党在希腊胜利,就可能象多米诺理论或烂苹果理论所说的那样,导致地中海国家的一系列灾难。假如希腊陷落,不仅土耳其和伊朗会落入共产党之手,连意大利,甚至法国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意大利,它有一个人数众多、组织健全的共产党。人们认为1944年希腊危机时,只是由于英国的干涉才避免了那场灾难。可是这回,英国正遭遇着战后最大的经济困难,已无力去管希腊的事情,英国希望美国来承担此任。可是1944年时,美国是反对英国在希腊的政策的。1947年2月末,贝文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电报, 声称:从4月起,英国不能再承受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负担。 “这封电报象是在美国领导人中投了一颗炸弹。这实际上等于向他们说:英国统治下的和平正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17〕贝文这一炮放得正是时候,引起了杜鲁门的积极反应,因为当时美国官方对俄国的看法正在改变。他们正在准备实行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 提出了众所周知的“杜鲁门主义”。这标志战时大同盟的正式破裂,东西方冷战的正式开始。

此后,贝文和工党政府在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问题上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促使冷战全面展开。在整个冷战形成过程中,工党政府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道路;二是在美国举起冷战帅旗前担任临时主帅;三是在冷战开始后做冷战的急先锋。

二、工党推行反苏政策的主要原因

战后工党政府之所以改变工党传统的亲苏政策,推行联美抗苏的政策,是有很多原因的。最主要的有两条:

(一)维护国家利益是对抗苏联的基本动因

工党是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每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基本目标是在其民族国家内掌握政权,因此他们首先就得考虑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18〕战后工党作为执政党很自然地要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英国和苏联都是欧洲大国,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矛盾,特别是在海外,在地中海,中东以及远东,他们之间有着传统的利益冲突。二战结束后,欧洲只剩下了英国和苏联这两个还有实力的国家,这就使英苏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英国很自然地把苏联当成了主要敌人。从国家利益角度讲,英国外交政策的最首要目标就是保证国家安全。1944年11月,英国的“战后计划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西欧和北大西洋的安全”的报告,该报告认为英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苏联,因为苏联已成为世界头号陆军强国,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1946年4月,英国外交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俄国委员会,委员会中的苏联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沃纳说:“形势已经清楚,苏联已返回到纯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精力充沛,大有咄咄逼人之势,并且已向作为世界社会民主力量领袖的英国展开攻势。”〔19〕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明,英国的安全和西欧大陆的安全是联系在一起的。苏联的军事优势,再加上欧洲共产党力量的发展确实使英国统治者感到恐慌。不是军事问题的专家也能看出,一旦战争爆发,斯大林的军队将直入西方,所向披靡。1949年2月,当有人问法共领袖多列士“假如苏联军队占领巴黎,法国共产党将会怎么办?”时,多列士回答的大意是,法国工人将伸出双臂欢迎他们。几天以后,陶里亚蒂也被问及有关意大利的类似问题,他也作了同样的回答。〔20〕

(二)从本国利益出发,维护欧洲和平是工党推行反苏政策的重要动因

战后工党政府要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验,并恢复国民经济,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工党政府认为和平的威胁来自于苏联,苏联所推行的扩张政策会导致战争,破坏和平。虽然,工党对苏联的战争威胁估计过高,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苏联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到战后,苏联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领土扩张活动。在大战初期,苏联先是根据苏德秘密条约占领了波兰东部,这被西方看成是近代史上三次瓜分波兰的继续;以后又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继而进行了对芬战争,夺取了大片领土;继而又并吞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在大战中、后期,苏联又利用各种机会在东欧和东亚获得大片领土和利益。比如在中国,苏联就重新取得沙皇俄国从中国夺取的,并于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基地和租界,而这时西方大国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以前在中国的租界。战后,苏联一度对土耳其提出领土要求,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战略要地;干涉伊朗内政,对中东地区有领土野心;斯大林还曾有过控制利比亚的想法。〔21〕苏联的这些行为是和社会主义的宗旨不相符的。

当然,苏联采取这些行为有它自己的理由和考虑。苏联对它所占领的许多领土都号称是收复以前的失地,但是这种领土收复主义是被列宁严厉谴责过的,是和列宁主义格格不入的。而所谓的失地也都是以前沙俄扩张的领土。苏联采取上面所述的政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巩固边疆安全,特别是东欧地区,历史上苏联几次受外族入侵,都是经过东欧地区。这一理由也是不能被人接受的。按照这种逻辑,为了保卫边疆安全就应该占领他国领土,那么新边疆也需要安全保障,这又该怎么办呢?还应该去占领靠近新边疆的他国领土吗?所以当时苏联的这种扩张政策在国际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欧国家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不良的印象。

其次,战后苏联对世界形势的估计容易使人产生误解。1946年2 月9日,斯大林发表演说,指出:马列主义的原理没有过时, 因为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这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进而打起仗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人民必须对30年代的往事重演有所准备,即必须发展基础工业,削减消费品的生产,和平是不会有的,国内的和平国外的和平都不会有了。这番话在刚结束了战争浩劫的欧洲,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好象苏联好战。美国自由派领导人物之一,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说,斯大林的话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22〕这虽然是耸人听闻,但却有很大煽动性。不到一个月,3月5日,丘吉尔就发表了富尔顿冷战演说,这被看作是对斯大林讲话的回敬。

再次,苏联在东欧的政策也有不当之处。战后,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各国本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道路,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但是苏联的一些做法使人感到它是在强制推行自己的模式。南斯拉夫因走自己的道路而受到苏联的打击。这很容易给人留下把柄说苏联在把东欧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苏联这样做有它自己的理由,斯大林曾说:“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抱亲善态度的政府,试问,这有什么奇怪呢?”〔23〕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很服人的, 因为人们会问:(1)苏联的安全要求苏联邻国有一个亲苏政府,那么和苏联亲善的标准是什么呢?(2)如果苏联认为某个政府不亲苏, 那么苏联就可以采取措施改变它吗?(3)如果苏联的安全需要波兰、匈牙利亲苏; 那么波兰、匈牙利的安全也应该要求有亲波兰、亲匈牙利的奥地利和德国政府吗?所以西方认为斯大林的说法是一个危险的论题。

从上述可见,苏联的许多做法和政策在当时渴望保持和平的欧洲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英国工党正是抓住了人民的这种心理,推行反苏政策,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树立自己的和平卫士的形象。

三、苏联的扩张主义——冷战的起因之一

固然,就西方国家来说,冷战的主力是美国,但是,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没有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配合、推动和促进,美国也是孤掌难鸣的,因为毕竟冷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可以说,西欧国家参加冷战的目的与美国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说美国搞冷战,遏制苏联,主要目的是争霸世界、阻止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那么以英国工党政府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则主要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和欧洲的和平,尽管对象英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也存在着维护其大国地位和反对共产主义的因素。促使英国等西欧国家走上反苏道路的主要动因是苏联的扩张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因为人们很容易将之与沙皇俄国时期的扩张政策联系起来,而苏联对当时国际形势的估计和在东欧的所作所为又强化了人们对其扩张主义政策的恐惧和担忧。正因为这样,英国工党政府的对苏政策在当时得到了英国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除英国共产党和少部分工党左翼外,大多数人都是拥护工党政府的对苏政策的,1950年大选工党再次上台执政也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英国工党政府与美国在反苏上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在推行、贯彻反苏政策时,双方时常出现分歧和矛盾,甚至对抗。最典型的事例是对待中国的态度。美国把中国看成是苏联的工具,将遏制中国当成是遏制苏联的组成部分。虽然工党政府也有一些敌视中国的行为,如在朝鲜战争期间派兵加入联合国军,但是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的分歧和对抗则更引人注意。1948年秋,当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时,英国则冷眼旁观。1949年4月,贝文宣称如果有必要, 将使香港成为“东方的柏林”。新中国成立后,工党政府于1950年1月6日宣布予以承认,它是西方大国中最早承认中国政府的国家,被称为西方国家打开同中国关系的破冰船。工党政府认为:“尽管新中国政权是建立在共产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政府,但它毕竟是能为中国做事情的唯一政权”。工党政府“将继续努力,在联合国内解决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贝文保证:“英国政府盼望着这样一天,在这一天,他们(中国人)将再次取得他们作为一个伟大力量的适当地位,英国政府将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使命”。工党政府还反对美国把中国视为苏联的卫星国,不赞成西方对中国进行干涉的主张。1950年8月8日英驻北京使馆的一份文件说:中国不是苏联的卫星国,与中国发展关系不必考虑苏联会作什么反应。工党政府不顾美国的反对和减少援助的威胁与中国进行贸易。朝鲜战争爆发后,工党政府反对美国把战火扩大到中国。首相艾德礼于1950年12月在与杜鲁门会谈时说:“我们一致认为不希望卷入一场与中国进行的大战”,“英国政府不赞成与中国人进行有限的战争,假如这种战争是在中国疆土上进行的话。”〔24〕工党政府还试图劝说美国同意,一旦远东实现和平,台湾即应归还中国,并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

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工党政府虽然派兵参加了“联合国军”,但在许多地方和美国有分歧。在整个朝鲜战争过程中,工党政府一直坚持把战争严格限于朝鲜半岛,坚决反对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企图。当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时,工党政府反对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危机,坚持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鼓吹进攻中国大陆,封锁中国海岸,并轰炸中国内地,对此贝文专门派特使赴美,要艾奇逊对麦克阿瑟的言论予以澄清,直到艾奇逊声称麦的观点不代表美国政府为止。1950年11月,美要求英同意进入东北与中国空军交战,被英拒绝。11月30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威胁说美国将全力以赴遏制中国人,并明确表示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对此,100名工党议员联名写信给艾德礼,抗议美国搞原子威胁。12月4日,艾德礼飞往美国,极力劝阻美国不要使用核武器。 工党政府还迫使美国政府同意,如果麦克阿瑟进攻朝鲜以外的目标,将对其加以制裁。1950年7月,英国下院中的23名工党议员提出动议, 要求政府在朝鲜进行调停,促使美军撤出台湾,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11月,工党议员又提出动议,呼吁结束朝鲜战争。1951年1月11日, 英国与加拿大、印度等国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案,美国迫于舆论压力,表示支持该决议案。这期间,贝文也敦促美国与有关方面进行停火谈判。〔25〕

工党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之所以与美国如此不一致,主要是由其对苏政策出发点与美国不同造成的。对工党政府来说,中国并未对英国和欧洲构成任何威胁,虽然中国也是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并没有象苏联那样的扩张历史和政策。而美国则从全球战略利益考虑,把中国视为仅次于苏联的敌对力量。由此可见,在冷战问题上,意识形态因素在英国工党政府这里所起的作用要比在美国那里小得多。对英国等西欧国家来说,本国的安全是它们考虑参加冷战的最主要因素,而苏联的扩张主义政策则被认为对它们的安全构成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

注释:

〔1〕[英]乔治·马尔科姆·汤姆森:《英国历届首相小传》,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2〕[英]亨利·佩林:《英国工党简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1、62页。

〔3〕[英]克莱门特·艾德礼:《工党的展望》,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2页。

〔4〕张契尼 藩其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 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5〕[美]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 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创作和冲突1941—1946》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81页。

〔6〕[英]伊莱恩·温德瑞克:《英国工党的外交政策》, 伦敦1952年版(英文版),第258页。

〔7〕见中央党校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1985年版, 第426页。

〔8〕[美]小查尔斯·米:《在波茨坦的会晤》, 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1页。

〔9〕[英]亨利·佩林:《英国工党简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1页。

〔10〕[英]阿威·斯莱姆等:《1945年以后的英国外交大臣》,温哥华1977年版(英文版),第40—41页。

〔11〕《英》林赛·哈林顿:《英国保守党》,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138页。

〔12〕刘志功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0页。

〔13〕[英]阿威·斯莱姆等:《1945年以后的英国外交大臣》,温哥华1977年版(英文版),第39—41页。

〔14〕参见[西]费南德·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3—134页。

〔15 〕刘志功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16〕参见《西欧研究》,1987年第3期,第10页。

〔17〕[英]阿威·斯莱姆等:《1945年以后的英国外交大臣》,温哥华1977年版(英文版),第43—44页。

〔18〕[美]沃纳丁·费尔德编:《西欧社会党的外交政策》,美国普雷格出版社1987年版(英文版),第14页。

〔19〕见《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7期,第47页。

〔20〕[英]阿伦·斯克德:《战后英国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319—320页。

〔21〕参见[俄]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125页。当莫洛托夫在一次外长会议上提出对利比亚的要求时,贝文跳起来大喊:“这是休克,休克!休克,休克!”

〔22 〕[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4页。

〔23〕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24〕见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编印:《战后国际关系史料》(第一辑),第158页。

〔25〕刘志功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标签:;  ;  ;  ;  ;  ;  

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对苏联的政策看冷战的起源_温斯顿·丘吉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