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是文化自信之基,并对形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建立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对于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发展理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的基本精神带给国人的影响深远而又持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辩证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历史进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我们建党建国以来需要不断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建设的推动当代社会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证,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建立文化自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立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
文化自信并非无本之源。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源于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坚定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必要的尊重,也源于对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1]这是对文化自信源头和出处的阐释。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是世界各民族文明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文明之一,由此衍生出的中华文化更是独树一帜,文脉绵延。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但中华文化却从未断绝,如早期的四夷入侵,到元代和清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甚至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进入,不仅未能使中华文明中断或灭亡,反而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更强的生命力,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内容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已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内容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以及萌生最早并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数千年积累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丝绸、陶瓷、汉字、四大发明还是戏曲、礼乐、太极,又或者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仪还是“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浸染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积淀了最终成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深深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是当代文化自信的深厚来源。
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强盛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2]只有不断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肌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内容,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当前,我们最为重要的实践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则从文化层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特定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容。
(二)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引擎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我们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发言。对中国而言,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 “血脉”,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世代传承,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以儒家文化为载体的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开办,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成为团结友好其他国家和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的文化输出与硬实力展现同步推进。在外交领域,我们主张亲邻善邻、和而不同,追求和谐共处,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谋而合,但我们仍不忘坚决维护自身利益,不向任何霸权势力妥协,生动体现了“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的责任担当和底线思维。
二、发展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自信路径
(一)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创新其发展模式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个民族要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必须能够融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精神之中,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为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中国民众构筑健康的精神世界和伦理价值世界。为此,我们必须在多维度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模式,为建立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在文化产业方面,要立足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化,充分挖掘出文化资源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自觉,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3]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养成,统文化在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教学中都应占据相当的分量,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家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点,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提升国民的美德教育,应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勤俭持 家”等传统家庭美德。在文化研究方面,在对中华文化资源进行系 统深入的梳理和总结基础上,要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建设,筹办高质量的文化研究论坛,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此外,还应培育起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搭建国际交流和合作平台,加强国际性的合作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层次。
(二)扩大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5] 当今世界早已超越了“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时代,世界文明愈加包容、联系更加紧密。从历史来看,中华文化并不是也并不能停留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下发展,故步自封只能带来落后和贫穷,而越是包容和开放的文化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全球化迅猛推进、各国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深入,如果刚愎自用只会带来文化的固步自封。因此,我们需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明确肯定和认同。
总之,我们要逐步建立完善自身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系,将其深深融入在文化自信的建设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向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16(07).
[2]耿超.论文化复兴视野下中国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价值[J].求知导刊,2016(1):157-158.
[3]薛玉成.文化自信的概念界说与现实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作者简介:刘秋妹,(1993年9月—)女,河北省沧州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刘秋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自信论文; 优秀论文; 中华论文; 精神论文; 中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