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特性,它能较为快速的适应环境的激烈变化,尤其面对多发的自然灾害以及日益恶劣的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弹性。2014年11月,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试行,为各地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提供了一定指导。文中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工程;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内涵和建设意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促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让城市成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能够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其在遇到雨水天气时候吸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情景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确保在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对原有传统城市发资料理念推到再重来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的各环节的协调,并需要考虑求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科学理念,其是集科学理念、生态理念、自然和谐理念于一体的重要表现,体现了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原则,能够支撑城市的深入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在应用了海绵城市理念后,不仅能够提高道路交通的质量,同时也能优化并改善城市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从根本上保护城市环境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海绵城市并非要建造一个新城市,而是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运用全新理念重塑城市生态功能,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启程点也是国家生态转型的缩影,其代表着城市建设从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模式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转变,也是中国治水智慧在生态文明发展中新领域的重要展现。
2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原理是让城市道路生态排水,即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流入红线外的绿地中,在绿地中设置LID设施,消纳多余的道路雨水径流。当道路绿带空间充足时,可以将红线外不透水区域的雨水引入并消纳。为了保证雨水排放顺畅,可以在道路绿带中设置溢流口与雨水管网相连。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是在满足交通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道路的纵坡和路拱横坡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LID设施,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合理应用
3.1在人行道铺装中的运用
目前,在城市道路工程中,人行道铺装是一项十分关键的环节,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开展城市道路工程,进而为提升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在人行道铺装过程中,应当加大透水砖的利用力度,在对非机动道与机动车道进行铺装期间,需要将生态排水技术有效地运用在其中,并且利用透水沥青或透水水泥混凝土,使得在城市路面在排水时达到最佳的排水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我国某地区为例,通常情况下,某地区的土壤以湿陷性黄土与湿陷性砂土为主,在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整体质量,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其中,并且采用防渗与隔水等措施,在将防渗技术和隔水技术应用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建设期间,应当正确分析应用的具体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针对于湿陷性砂土而言,在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湿陷性砂土中,一定要保证砂土具有良好的渗水性,而且处在河滩地带。通过加大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力度,进而有助于对资源的节约,也对保护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
3.2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中的应用
一般来讲,在处理城市路面雨水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雨水引入到道路绿化带当中,但城市道路的绿化带不充足时,将难以达到对雨水处理的效果。基于此,在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期间,城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当中,保证雨水能够被有效地引入到城市绿化带中,从而实现防渗的效果。为了防止下渗雨水导致城市道路、路基和路面等的强度与稳定性,所以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地水分布状况与降雨量等,合理地选取绿化带植物,尤其要选取耐污染与耐淹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总之,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阶段,为了增强建设的效果,需要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不但拓宽了绿化带的面积,而且使得城市道路附近的地下空间可以得到理想的排水效果。
3.3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3.3.1路面排水的设计
在实际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过程中,为了优化路面排水设计效果,要针对人行道和车行道与人行道的两侧设置绿化带,在培植绿化带时,应当保证水分供养充足,需要将绿化带的高度控制在路面以下16~20mm范围内,并且配置相应的排水设施,防止路面受到雨水的侵蚀。在路面的车行道和人行道排水设计时,合理运用渗透海绵城市理念,设计人行道时,要接近绿化带,车行道采取比较特殊的沥青面层,有效避免水体下渗,路面上的雨水沿着道路两端流向绿化带,构成雨水收集系统。同时,设计绿化带的排水时,要发挥透水路面的地表径流和渗透性,使得水土流向绿化带雨水口中。绿化带的高度低于车行道和人行道,将高度控制为15~20cm。
3.3.2路面交通的设计
当前,在对路面交通进行设计过程中,要有效地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先是设计人行路面的结构。人行路面基本构造如下:透水砖为5cm,混凝土层是10cm,级配碎石层为10cm。不但实现了环保和安全通行的目的,而且因为将透水砖铺设在人行道的表层,因为透水砖的成分是矿渣料、废陶瓷可以对城市土壤加以保护,防治出现地表硬化的现象,确保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车辆交通路面结构进行规划时,也要采取透水性较好的沥青材料,增强路面防滑的效果。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提高了设计效果,也为增强城市道路工程的质量提供了有利保障。
4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注意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的设施,充分利用道路红线内外的绿地空间设置LID设施,协调设施与道路的衔接关系;在进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时,道路应合理地设计横坡的坡向,协调路面与绿带、红线外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流入LID设施中;在选取LID设施时,注意选择具有净化功能的设施,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面源污染;LID设施中的植物应选择耐寒、耐淹、耐污的本地植物。
5结束语
总之,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重视,海绵城市理念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可以有效促进城市道路的排水性,促进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发展,让城市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曹华.市政道路构建海绵体系的措施探讨[J].低碳世界,2016(17):207~209.
[2]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79~97.
[3]何造胜.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39~42.
论文作者:刘洋,许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绿化带论文; 理念论文; 雨水论文; 路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论文;